化学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发布日期 : 201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淄博市教研室 马佩强 淄博市第六中学 孟静

新课程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切实保障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并合理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

1.学案是学生活动设计的重要载体

编制学案,把要安排的学生活动体现到学案之中,可以大大克服课堂上组织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保障学生活动的效果。

2.问题是学生活动的起点和动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问题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求知欲,学生也不会深入去思考,这样的学习只能是表面的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把陈述性材料转化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如学习金属钠时,通过展示钠的保存方式,可以提出: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而不是直接存放到试剂瓶中?从而激发学生推测钠的性质的思维动力,为后面的性质学习埋下探究的种子。

3.生活情境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

教师如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变为现实生活场景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如在氯的学习中可以通过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氯气泄露的视频或文字资料,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从而提出防护和处理措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意义,形成对化学科学的认同感。

4.小组合作是学生分享智慧、攻坚克难的理想平台

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一般不安排小组合作解决;只有那些难度较大,需要集中大家智慧、实现优势互补方能完成的问题或活动才有设计成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如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就可以作为小组合作完成的工作项目,集中大家的智慧提出多种方案,并且优中选优,选出最佳方案。

二、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引导

精心设计只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步,而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要有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灵活组织与恰当引导。

1.学生表现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晴雨表

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是课堂上的“圣经”,它只能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一种整体的规划,而不可能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体验、活动的进展等情况机动灵活地调控教学策略和环节,动态地实施教学设计。预设十分钟完成的活动,如果学生完成得并不理想或有新的问题发现,这时候就要适当多留时间,让学生把学习活动深入进行下去,而不是囿于教学设计而“草草收兵”;对于学生已经理解比较到位而没有必要再进行“探究”的问题,也要果断“叫停”,而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注重了形式而无视活动的实效。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时,学生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二氧化硫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或通入过量SO2会不会使品红溶液的颜色恢复等等,就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科学探究是体验课程精髓的试金石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体会新课程的主旨和精髓。在具体操作中,当学生接触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并且激起认知冲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给出自己的猜测或假设,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如推理、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支持或验证自己观点的证据,给出对于问题的“合理”解释,最后师生共同对学生的方案、结论给予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达成对问题意义的积极建构。要特别指出的是,动手实践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拼插分子模型等,让学生在“做”中学科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如在甲烷、乙烯等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拼插分子模型体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从而在操作实践中自然完成对概念意义的自主建构,减少因死记硬背给学生带来的额外负担。

3.角色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实践表明:当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时合作并不能自发进行,它有赖于教师的精心指导、周密策划和有效监督。我认为: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实施角色分工,进行小组内监控是提高小组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给予他们一定的职责分工,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如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可让其担任组织员角色,组织其他同学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基础好的同学可担任小教员角色,对别人的发言进行点评、提供帮助;细心认真的同学可担任记录员,记录小组活动的情况;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担任发言人,汇报小组活动的成果等等。同时适当地让学生相互交换扮演的角色,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学习各方面的功效,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锻炼与提升。如在关于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几个探究实验中,可让小组内同学轮流担任设计员、操作员、记录员、发言人的角色,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展示点评是引领自我反思的大舞台

成果展示、点评交流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捕捉学生学习动态、校验小组学习成果的一种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时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时而板演问题的答案、结论;时而点评其他同学的方法、思路。这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之上的一种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展示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传达其学习的状况,便于教师捕捉学生真实的、动态的学习情况,也能够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在观看他人的展示成果时,学生会自觉地对照自己或本组的学习情况,其中不一致之处,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明辨是非;倾听他人的点评时,则会与自己脑海中形成的评价相对照,同时对展示者和点评者的意见进行分析评鉴,从而引发积极的自我反思。如在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研究中,有的学生回答对电极的要求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当其他同学补充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组合时,就会促进前面同学对自我或本组研究过程的反思甚至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入探究的欲望。

5.教师引导是学生高效活动的指向灯

新课程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领与点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教师如果不加理会的话,可能就会使学生陷入低效学习的泥潭。因此,这时候,教师合理的点拨引导会起到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教师引导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点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是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可以是指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等等。如在研究氯水的性质时,学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活动处于茫然的状态,这时教师可引导其先从溶液酸碱性的检测入手逐步展开,让学生初步形成认识物质溶液的一般思路和主要方法。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