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孩子

发布日期 : 201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本刊通讯员 孙登勇

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个孩子
——茌平县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20091016日,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前的大型文艺节目演出中,由茌平县温陈乡山东政法希望小学和茌平县实验高中学生联合表演的大型舞蹈《泰山童子迎全运》,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被全运会组委会授予特别奖。

茌平,这个不被人熟知的名字,因为一群孩子,一夜之间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实,在教育界,茌平早已是大名鼎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闻名遐迩,吸引了全国几十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茌平,秦时置县,经年三千,三易其城,方为今日。因地处茌山之平陆而得名。踏遍县域,虽茌山难觅,名人志士却千古涌现,战国名士鲁仲连,射书救聊载入史册;名相马周,辅佐太宗,成就盛唐……寻觅当代,更为自豪:85岁的全国劳模张国忠,用一生的执著创造出了一个个农业经典,开创了立体种植的新模式,成为红土地上的举旗人,打造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张学信,痴心工业创奇迹,造福百姓泽后人。更应称道的是创造了“杜郎口神话”的教育人崔其升,以“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胆识和气魄,为中国教育改革洞开一片新天地……

多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茌平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大踏步前进,茌平教育已成为鲁西北平原亮丽的风景。

让我们走进茌平,走进茌平教育,感受这里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优质资源惠民生

“要让全县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这是茌平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林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张玉林同教育局一班人精心设计着茌平教育的发展规划,带领全县教职工勤奋工作,忠实地履行着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杜郎口中学的成功、成名,张局长功不可没。张局长在杜郎口镇担任党委书记工作期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刚开始起步的杜郎口中学建起第一座高规格的综合楼,为杜郎口中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崔校长还忘不了,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张局长几乎天天步行两里多路,到学校检查施工情况。

从农村走出来的张玉林,了解农村,懂得农民,知道他们的所想所盼。他说,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他们不怕生活的艰苦,也不怕汗水的流淌,就怕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不失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是2006年张玉林上任后思考最多的事情,也是他最大的愿望。

张玉林明白,作为教育行政领导,他的职责不在于怎么把握好每一节课,怎样把三角函数勾股定理之类的具体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细节问题,而在于能不能正确决策,掌握规律,把握方向;在于有没有驾驭全局,团结带领身边一班人,正确谋划,科学发展的能力;在于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在茌平这个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全国百强县担当教育局长,担子的沉重可想而知。张玉林将这份压力和责任化作动力,以他果敢正直的性格、雷厉风行的作风、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干就干最好,就干出特色。”谈起工作,张玉林经常这样说。

解决城区孩子上学难,让农村孩子上好学,实现学校建设的均衡发展,是他走出的第一步棋。对他的这种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县委、县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强有力的支持。从2006年开始,茌平县先后投资1.5亿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高中学校———茌平三中,彻底解决了高中学校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投资3500多万元,建成了集设施一流,特点鲜明,内涵丰富,充满文化气息的茌平县实验小学新校区,缓解了城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并且,在实验小学建设过程中,张玉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加快工期,确保按时开学,他和县里分管教育的几位领导,吃在建设工地上;为了节约资金,他们轮流上阵,掂勺炒菜,自己做饭……无言的行动,胜过强有力的命令。他们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敬佩,学校按期建成,质量达到优良。

城区学校建好了,农村学校如何建?是遍地开花式地撒芝麻盐,还是集中力量,分批实施,高标准高起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科学论证,他否定了撒芝麻盐式的做法,将重点转向了经济相对较差、地理位置偏僻、历史欠账较多的偏远乡镇。这一决策,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投资2000多万元,在全县的西大门洪屯乡、最东边的杜郎口镇以及肖庄乡,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要求,新建了三处高标准的农村小学,并完成了温陈山东政法希望小学的扩建任务,让农村孩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成为现实。2010年,这些学校接受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验收。正在建设中的振兴小学预算达到6000万元,2011年建成后将成为茌平县学校建设的又一个亮点。

在加大小学建设投入的同时,对中学的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2008年,在完成了对博平中学、温陈中学的改建任务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的冯屯中学一期工程,成为农村学校建设的新样板。

农村学校的高标准建设,不但满足了农村孩子期盼上好学的愿望,更温暖了百姓的心,让他们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感觉。

硬件建设再好,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也是空壳。在加大农村校舍建设的同时,图书、仪器、电教器材的配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自2006年以来,茌平县投资495万元,为农村中小学购置仪器设备17万件,投资87万元购置高标准仪器橱柜2119个,投资257万元建成高标准实验室92间;投资1300万元建成高标准微机室61间,购置微机1848台;投资482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206间,就连农村学校也全部建起了电子备课室;图书阅览室建设投资达到150多万元。

现在,茌平县乡镇中学全部达到了楼房化。走进茌平的中小学校园,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一定会给你一种别样的感觉:映入眼帘的除了漂亮的楼群,便是风景幽雅、碧波荡漾的葱绿;充斥耳鼓的是书声琅琅、歌声如潮的喜悦和陶醉;扑面而来的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缕缕微熙。

创新教育增魅力

教育的魅力在于创新,怎样创新?如何创新?面对这样的问题,茌平县的回答是响亮的。

创新工作理念,改革人事制度,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没有任何先例和参照的情况下,2007年暑假,沿袭了多年的用人制度被彻底打破,85位中小学副校长全部通过竞聘产生。参加这次竞聘的是25处中学、16处联合校的副校长,竞聘的基本条件是:政治思想品德优良,遵纪守法,学历专科以上,普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上,年龄40周岁以下,中层以上职务的不超过45周岁;现任副校长年龄可以放宽。副校长竞聘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演讲,当场公开投票,杜绝各种人为因素。当选者由组织、人事部门备案,教育局颁发为期一年的聘书。

这次副校长直选竞聘非常激烈,既反映了教师们积极主动干好工作的热情,也反映了教师愿意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要求进步的责任意识。此次报名总人数达到了257人,平均每处学校6.3人,原副校长中有21人落选,新当选的副校长中,一线教师占了17名,一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一石击水,让当选者、落选者都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张玉祥此前仅是丁块中学的一位普通教师,虽然在这次选举中胜出,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轻松。他说:“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而且自己是全校教职工推选出来的,一旦干不好,没法向他们交代。”李慧(化名)是21名落选者之一,他显得有些激动:“公开演讲竞争,现场投票表决。这个办法公平公正,让我信服!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地认识,请放心我不会选择消沉!”

张玉林说,中小学校副校长竞聘反映出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给每位教师一次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二是给全体教师一次真正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机会。三是一些有个性,懂业务,会管理,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教师充分信任的同志从后台走上学校管理的舞台。四是整个竞聘激烈而平稳,得到了全体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在不断加大干部队伍管理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综合改革力度,连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广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把优化教育资源结构,优化人才结构,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均衡教育发展资源作为改革的重点,并且,县教育局彻底改变过去对学校管得太死、统得太严的管理方式,充分放权给学校,还权给校长,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给教师充分发展的个人自由空间;给干部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给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竞争发展营造适宜的土壤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好个体优势和整体凝聚力,让每位校长都尽可能施展出“八仙过海”的管理才能。

在整个人员分流过程中,具有充分管理职能的教育局,没有插手任何学校的人员竞聘分流,只是从政策上给予保证,从工作上给予支持,做到需要调动的立即调动,需要调配的马上办理,让每位校长的职权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虽然人员调配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分流人数最多的学校13人,最少的也在2人以上,且涉及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举动,触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整个过程没有引起任何震动,主要原因就在于步骤严密,工作细致,层层分解,透明公开。对被分流人员不是简单地一推了之,而是给予适当的安排调剂,只有个别不愿意接受新岗位的人员,才给予待岗一年等待续聘的处理。

通过这次教师分流活动,不但锻炼了校长才能,培养了年轻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死水搅活,增强了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开放课堂活水来

“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今天站在这个舞台上,比我们都阳光,都充满了骄傲和自信……”

2010227日,“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第四期培训班暨人大附中第十二届教科研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先生目睹30名土生土长的初中娃娃与京都的高中生同台竞技,绽放异彩,不由得发出上述感慨。

这群孩子就来自茌平,来自杜郎口中学。他们只是茌平教育的一个缩影,是8万学子的代表。

“这些年来,我们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让每一粒种子都发芽,让每一株幼苗都茁壮,让每一朵花儿都绽放。”茌平县教育局副局长崔金德说。在茌平,除了有轰动全国的杜郎口中学,每个学校也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了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教师、学生人人有目标。全县开展的送课下乡和结对帮扶活动,使过去的薄弱学校焕发出了勃然生机。肖庄中学就是典型之一。现在,他们的英语特色教学在聊城市引起关注,每年一度的英语节成为最大的亮点。

只教孩子知识,不教孩子做人,是不负责任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如果学校只重视教学质量,忽视德育工作,不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样的学校也绝不是好学校。博平中学开展的德育工程独具特色,为师生创造了和谐的关系,校长石秀云多次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介绍他们的成功做法。以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培养孩子艺术细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剪纸艺术进课堂活动,成为温陈中学的亮点,并在全县得到推广,为茌平这个“剪纸艺术”之乡储备了更多的人才。实验中学开展的漫画艺术进课堂,韩屯中学、城关中学的阳光读写,语文阅读工程,也是精彩连连。

课堂是精彩的,课下的活动更精彩,更具魅力。他们在增强孩子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每个孩子能力的培养,全市“4312”艺体普及活动现场会在茌平实验小学举行,全市第一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在温陈政法希望小学隆重召开,并分组参观了曹庄小学、田庄小学和成庄小学。会后,市教育局又组织全市包括各实验小学在内的城区小学校长、业务校长、骨干教师共计400多人,再次到温陈政法希望小学参观学习。目前,到温陈政法希望小学参观学习的人数达到4000多人次。政法希望小学成为全市农村小学的典范和农村教育改革的旗帜。

实验小学每学期一次的商品交易会,让孩子在尝试商海搏浪的同时,也锻炼了交流合作、持家理财的基本生存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所举这些,只是茌平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沧海一滴。茌平教育人正用“破浪乘风竞飞渡,扬帆掠过万重山”的浩瀚气势追求着更高的目标。

跨越发展竞一流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茌平教育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茌平名师评选活动,成为他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做法之一,周黎明、何仲秋就是两个典型代表。他们通过参与茌平名师活动,一步一步向前迈,最终成为“齐鲁名师”工程人选,填补了茌平教育的一项空白,并且,周黎明的教学专著《杏坛小语》引起好评,他本人多次被邀请到黑龙江、河南和省内的学校作报告,成为小学教育的“专家”。小学教师有典型,初中教师人更多,在杜郎口中学,几乎每个教师都是专家,他们被邀请讲学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赴香港澳门讲学也是常事。目前来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的人数达到50多万,有的学校最多来过19次,北京上海的一些学校也多次前来参观学习,杜郎口效应席卷全国。一位省领导在参观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以后,感慨地对茌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说,茌平以后不能再说“铝城枣乡”了,应当是“铝城枣乡杜郎口”。从此,“铝城枣乡杜郎口”成为聊城市的一张名片。

在推广杜郎口教改经验的同时,茌平县强力推进高中教改实验,对一中和二中初步探索形成的“211板块”和“315”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化提炼,形成了个性鲜明,优质高效的学校特色。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豪情满怀。阔步向前的茌平教育,明天将更灿烂,更辉煌。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