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解决
发布日期 : 2011-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潍坊市广文中学 赵桂霞
思想品德课要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解决
———以开发“入校课程”为例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就是关注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解决。我们开发的“入校课程”就是一个实践例证。
一、思考
从小学到初中,对于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跨越,他们要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要面对科目增多的压力等。种种困惑与不安,在刚入校的那一段时间反映最强烈。在刚接手一个初一新班级时,我从他们的眼中读到了无助和茫然;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看到了因为学生没有尽快适应而呈现的无奈和期盼。帮助学生解决入校适应问题,是思品课的学科价值体现。然而,教材却把“走进新的学习生活”等入校适应内容放到了第二单元,而且明显关注学生品德知识,忽视实践体验,难以真正发挥入校教育的作用。基于此,以教材为基础,帮助学生解决入校困惑,就成了我开发“入校课程”的最大理由。
二、设计
初一上学期思想品德课共设四个单元,分别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走进新的学习生活;相逢是首歌;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我把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和第三单元进行整合,确立主题为“我变化,我调整,我适应”的“入校课程”,重点解决初一新生面对新的生活、新的环境,如何尽快适应,怎样与同学建立友谊,如何和老师相处等现实问题。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中的第四课合并为第二单元,主题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第四单元内容不变,成为整合后的第三单元。
在内容设计上,坚持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紧扣学生需求,增设活动、游戏等大量体验内容。“入校课程”共设五个模块:认亲,认家,认知自我,友情伴我行,师爱助成长。每个模块都有明晰的课程目标和具体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方式上,也改变了传统教学和当下进行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多采用在游戏、活动中自我体验,分享感受等诸多方式。课程评价也尽量操作简单,易于执行。
“入校课程”的具体课程内容为:第一课:认亲。模块一:认识新同学、新老师;模块二:分享新感受、新困惑;模块三:确立新目标、新态度。第二课:认家。模块一:了解学校,走进班级,建立小组;模块二:融入新集体,和睦一家人;模块三:班规校规我来定。第三课:认知自我。模块一:我的变化;模块二:我的目标;模块三:我的行动;模块四:自我评价。第四课:友情伴我行。模块一:播种友情;模块二:友谊树开七色花;模块三:找呀找呀找朋友。第五课:师爱助成长。模块一:老师爱我;模块二:我爱老师;模块三:我与老师心连心。
三、实施
以“认亲”模块为例。其课程目标是:学生快速认识新同学、新老师,重视与同学建友情,主动与老师交朋友。以此确立了三个模块内容。为收到实效,三个模块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实施方式。
“认识新同学、新老师”。该模块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帮助学生迅速认识他的同伴和老师,消除学生入校后的无助感,主要采用游戏方式。“刮风”游戏:两个不熟悉的小伙伴相互握手、微笑,自我介绍姓啥名谁、哪里毕业、有什么爱好特长等;“击鼓传花”游戏:花落谁手,谁上台写下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马兰花”游戏:学生按8人一组分成小组,组内同学互相认识,组与组之间再互相认识,直至全班同学互相认识。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迅速记住任一同伴。该游戏可邀请任课教师参与。
“分享新感受、新困惑”。认亲活动结束,要及时进行收获分享。一般来说,认亲活动后,绝大部分同学会很兴奋,因为他们认识了更多的伙伴,彼此的陌生感消除。此时分享感受,他们总会表达出积极的情感,这对消除学生入校时的无助是有积极意义的。先在小组内分享,人人发言;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分享。新感受分享之后,让他们谈升入初中后的烦恼,要求每个人以书面方式呈现“新烦恼”,教师收集上来汇总,找到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作为下一模块重点解决的内容。
确立“新目标、新态度”。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学生的困惑集中表现在:初中课程增多了,我很有压力,怎么办?听说初中老师更希望我们自主学习,我不知该怎样做?我某门功课不好,不知老师会怎么看我?我很想与同学、老师相处好,但不知如何做?等等。面对困惑,首先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知道这是正常现象。然后,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他们共同研究解决办法。我们采用大量案例进行“从容面对初中生活”的讲授,解读小学和初中的不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还要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以“四十岁的名片”为题进行思考:四十岁你做什么?由此倒着往前推:三十岁做什么?十年后你在哪里就业?六年后,你考入了怎样的大学?三年后,你要考取哪所高中?为此,你在初中阶段的总目标是什么,初二目标是什么,初一目标是什么,初一第一学期目标是什么,入校第一个月的目标是什么,等等。为实现这些目标,引导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其他方面对自己提出要求,制订具体的措施,进而形成班级规则。
四、评价
“入校课程”是以改变现状为主的课程。必须改变单纯的知识性评价办法,而是立足于解决问题上。实际问题解决得越多,得到的评价就越好。比如,认亲模块中,谁认得最多、最快,谁就在评价中最好;认家模块中,谁能了解学校更多的历史,熟知更多的校友,谁就在评价中得分高。
分享新感受、新困惑,是以为课堂做的贡献大小为标准的。新感受被大家普遍认同,能够导引大家形成积极心态,就被评为较高等级。
校规班规我来定,则是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哪个小组制订的规则,被班规、校规吸纳的最多,谁就是优胜小组。
五、结语
在活动、游戏中开展认亲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新同学有了快速了解,很大程度上帮助其消除了寂寞感、孤独感。在班集体形成、小组建立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归属感,增强了爱班级、爱同学的意识,树立起班级是我家、同学是亲人的观念。相比较以知识教学为主线的传统教学而言,这种以初中生的生活需要为基础,以解决初中生成长问题为主线的课程再开发,通过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多维体验,既在生动活泼中解决了问题,又提升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任务明确,经纬交织,不失为思想品德课的有效实施路径,值得一探。
(《山东教育》2010年12月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