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与智慧助力学生向上成长—————记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惠民县第二中学教师刘莹
发布日期 : 2025-04-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用爱与智慧助力学生向上成长
—————记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惠民县第二中学教师刘莹
本刊记者 李思飏 通讯员 魏 悦
大学生的寒假刚刚开始,刘莹的办公室便比平时热闹了几分。有些已经毕业考入大学的学生回到母校,到处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变化,雀跃地分享着崭新的大学生活;也有已经工作的学生打来电话汇报近况,提前向刘莹送来新年的祝福与问候。这是刘莹教师生涯中最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时刻。
刘莹是滨州市惠民县第二中学的一名思政教师,1999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已扎根县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讲台26年。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被确定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2022—2025)人选。一提到刘莹,“专业、敬业、乐业”是熟知她的人对其评价的关键词。
创新教法,打造有氧课堂
1999年,刚参加工作的刘莹发现,思政课在一些学生心里通常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这些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去反复地背诵,耗费大量时间却收效甚微。
“如何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由此思索,刘莹积极致力于校内思政课堂改革,她扎根教材和课堂,进行课例研究,不断反思总结。她把当地老渤海精神、孙子兵法、黄河流域非遗、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等素材引入课堂,讲好文化惠民的小城思政故事,让教学情境更加丰富,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和家乡的风土人情都理解得更深入了,思政课真正地“活”起来。同时,刘莹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她结合思政学科特点,开展校内思政情景剧展演、红色研学、辩论赛、远足活动、学党史论文征集、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出了全方位全过程德育培养的有效成果,思政课也真正地“动”了起来。
“刘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接地气’,很有趣,我不自觉地就掌握了知识点,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学生文豪说。
刘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辩论比赛。活动前,她会从最基础的辩论流程给学生讲起,与思政课堂上学到的哲学、逻辑思维相结合,将学生的质疑思维得到充分激发,让每一名参与的学生都能成为辩论场上合格的辩手。即使最后不能入选最终参加比赛的队伍,参加训练学生的应变、学习、口才、抗压、思辨能力也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她指导的惠民二中精锐辩论社团,曾连续两年代表滨州市参加山东省高中生辩论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在刘莹的带动下,惠民二中思政学科成绩突出。2020年起,她兼任惠民县教学研究室的高中思政学科教研员,带领全县高中思政教师加强教研,整体提升思政学科教育教学水平。刘莹注重年轻思政教师的培养提升,鼓励青年教师钻研课标、研究课堂、关注学生。她叮嘱青年教师要注意提升思政课的思维含金量,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能交流、讨论、探究有思维深度的问题,真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把这样的课堂称为———“会呼吸、能透气”的有氧课堂。她与年轻教师多次磨课,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提出“小切口、议题式、全框架”的教学思路,力争让每一堂思政课都是一节“精品好课”。
“我入职以来,刘老师多次来到我的课堂听课,及时给予我教学方法上的指导,让我快速地成长起来。”惠民二中的青年教师高盼盼对热心“传帮带”的刘莹颇为感激,“她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帮我们不断适应教学工作并提升教学能力。”在刘莹的指导下,多位教师在市优质课比赛、说题比赛、思政课教学比赛等多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惠民县高中思政成绩也有明显进步。同时,她也成了青年教师口中的“莹姐”,除了专业发展,在教学管理、师生关系上,刘莹也会积极向青年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让有‘观点碰撞、情感共鸣’的课堂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造会呼吸、能透气的‘有氧’课堂。”刘莹表示。在她的思政课堂上,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有逻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她的思政课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与知识之间的有效互动。
以勤为径,锤炼专业成长
“刘老师,还有三天就过年了,怎么还在学校?”2025年1月25日,来学校值班的张老师看到刘莹还坐在办公室里。
“哈哈哈,”刘莹和往常一样,还是先笑了起来,“工作做不完,怎么能过个好年!”
过年之前,刘莹只准备给自己留出除夕一天的时间,回家收拾收拾。下学期的教学计划、省思政学科基地建设总结、学生成绩分析、教研计划、心理健康工作规划,每一项工作她都不敢放松,更不能马虎。
“年后什么时候来?”
“年后初六,准时到岗。”刘莹手里的工作一直没停下,她准备提前十天回学校为下学期的工作作准备。
而平时的工作日,刘莹早到晚走更是常态。她经常因为加班而被锁在教学区,守在教学区门口的保安师傅非常熟悉她,经常说:“刘老师,又走到最后啦!”
刘莹刚参加工作时,只有20岁,是学校里最年轻的教师,那时的她对课堂既期待又忐忑,满怀热情地想要讲好课,却又担心自己讲不好。学校为刘莹安排了一位师傅———当时政治组的组长魏老师,只要魏老师上课,刘莹就去听课。每天先听课再上课,成为刘莹的工作常态,她也成了魏老师班级里学生们最熟悉的“编外教师”。
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刘莹听了上百节课。她用这一年学到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上课逐渐得心应手起来。但遇到不懂的问题,她还是会第一时间去请教师傅。自己不认可的,她敢于提出质疑,并不断将问题转化成有利于教学进步的方法。
“南南,你觉得我这节课讲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一节思政课后,刘莹随机“抓住”一位学生提出问题。
“没有,老师,挺好的。”
“那你可以给我说说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吗?”
“老师,这节课中,我懂得了如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通过随机询问学生,刘莹对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自从成为一名高中思政教师,刘莹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经常进行反思。她会在课下询问学生课堂教学中有什么讲得不透彻或者不全面的地方,以此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果学生反馈都听懂了,那她又会问学生课堂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借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刘莹积极向国家级名师学习。2024年她加入了教育部“双名计划”渠月工作室,在半年的时间中,刘莹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课堂评价》《学习共同体》等多本专业书籍,与参训教师一起进行课例研讨、教研分享、课题研究等专业活动,以此不断提升自己。在这里,刘莹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给其他优秀教师,也汲取别人丰富的教学经验,助力自身的成长。
目前,高中思政课广泛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在滨州市召开的议题式教学专题研讨会上,刘莹与其他参会教师就“议题的选取与设计”展开讨论,明确了议题应具备可议性、递进性、深度性等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刘莹有意识地对议题进行了细化,选取更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与发散思维的议题进行教学。在校内的集体备课中,刘莹还将这种优质教学方式分享给校内其他教师。
“以名师为榜样,见贤思齐。”这是一次课例分析研讨后,刘莹写下的一句话,名师的课例让她受益匪浅。她始终认为,以勤为径,不断锤炼,才能不断成长、日趋卓越。
乐在其中,
托举每一个学生成长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刘莹观察到部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她在2015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7年又考取了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从此,她承担起了每周学校开办心理健康讲座的任务,并单独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截至目前,刘莹已单独为120名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60个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家庭教育难题。同时,刘莹还是中学生生涯规划高级指导师、山东省青春健康教育主持人、中级社会工作师。她多次参加滨州市全环境立德树人名师专家宣讲活动,为惠民县、阳信县的多所偏远薄弱学校送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生涯规划指导课,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贡献力量。
无论看见谁,刘莹的眼睛里都是带着笑意的,“爱笑、亲切”便是学生对她的第一印象。学校里,刘莹不仅积极回应学生的问候,还会主动和学生打招呼,甚至还能准确地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每次和刘老师打招呼,老师总会面带微笑、真挚地回应我们,让我的心里充满温暖,一天的心情都变得灿烂。”学生一诺说。“喜欢学生”是刘莹最初选择做一名教师的原因,时间久了,她也成为学生喜欢的刘老师。
面对学生,刘莹从工作的那一天起,便要求自己学会换位思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这让她收获了更多学生的尊重。课堂上,她是刘老师,课下,她和学生关系融洽。学生有学习上的疑惑、生活中的困扰、人际交往上的矛盾,都会去找刘莹说一说,聊一聊,刘莹则会答疑解惑,给予学生最大的关爱和鼓励。
2017年,接手新高一年级并担任班主任的刘莹,在开学几天后就注意到了班里一位叫小雯的学生。初到新班级,大部分学生都忙着相互认识,而小雯总是独来独往,并不与其他人交流。刘莹先向其他同学和家长了解了小雯的日常情况,然后找机会与小雯单独交流。一开始小雯并不想和刘莹交流,刘莹便坚持在班级中多关注她,并带她参加沙盘辅导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慢慢地,小雯开始向老师敞开心扉。随着交流的增多,刘莹发现小雯在班里越来越活跃了,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和家人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在2020年的高考中,小雯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要说让2020年的毕业生印象最深的事儿,就不得不提刘莹的“暖心粥”。当时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管理严格,为了给住校的学生增加营养、补充能量,刘莹把家里的电饭锅、高压锅、豆浆机统统拿到学校,每天课余时间坚持为学生熬粥。办公室总是飘着一股浓浓的粥香味,绿豆汤、八宝粥、红枣豆浆……每一天都不重样。如今这批学生都已经大学毕业了,有的选择继续深造,有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有的和刘莹一样,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也用自己的光为新一代学子引路。
2024年高考前夕,刘莹比以前更忙了,这时的她不仅是班主任,还是年级主任。面对高三级部几百个学生,她没有时间再亲手为学生熬粥,便为学生送上一盒盒带有笑脸图案的牛奶,希望他们精神饱满、笑口常开、乐观自信地迎接挑战。她还经常在课上用有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排解压力,建议因压力太大而状态欠佳的学生多去操场走一走,放松一下。对于课下主动找她谈心的学生,她更是耐心热情指导,从心态的调整到人生方向的选择,刘莹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也是这一年,刘莹所带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班上的学生不仅成绩突出,更是积极乐观、活泼开朗。
“学生在这里受教育三年,其实会影响他们未来的三十年,甚至一生。”刘莹坚持用自身品行影响学生,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就像她刚参加工作时那样,因为喜欢学生,才选择做一名教师,因为喜欢学生,才更想走近学生。这26年,她初心从未变过,她一直认为,与学生相处时的愉悦,是她工作这些年最大的收获。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刘莹都是高兴且满足的,帮助学生登上更广阔的舞台,是她人生最大的意义。她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自豪,也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展示出各自风采的学生自豪。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一个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的奇妙之旅。回想26年的教育路,刘莹深感教师是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做一名专业、敬业、乐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爱与智慧助力学生向上成长,是刘莹一生不变的追求与行动。
(《山东教育》2025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