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适应人口变化,教育资源优化调整并非机械“减配”

发布日期 : 2025-04-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   李纪超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高龄少子化”和人口负增长现象已经出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都对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时代课题作出部署。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变量,也是教育资源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整体上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短暂回升后持续下降,从2016年高峰期的1867万人减至2022年的956万人,总人口进入负增长,直接导致生源的减少和学龄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基于此,不少地方在优化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时,把教育资源压减作为主要目标,大幅收紧学校建设,减少经费投入并严格控制师资保障规模;社会上,关于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将严重“过剩”的观点也大有市场。

生源决定教育资源供需关系走向。生源和在校生规模减小,势必带来校舍、经费和师资等方面需求减量。统筹眼前和长远需求,避免投入浪费是应该坚持的原则。但也要看到,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之下,适应人口变化进行教育资源优化调整,不应单纯在数量上进行调控,更应在质量上进行优化,并非简单机械“减配”可以达成。

一方面,从人口变化特点看,整体人口增长放缓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加速并存,学龄人口呈现出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的特点。纵向上,整体人口减少的同时存在着“二孩”政策调整后的生育小高峰,2016年的出生人口达到1867万人,比上一年上涨200多万人,突破了10多年来的历史纪录,在2023年和2024年形成小学入学高峰,而且就学高峰人口由一年级依次向高年级延伸,给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带来挑战。横向上,当前学龄人口城乡两极分化,乡镇学校生源锐减,而城区生源快速增加,特别是城镇化中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区域,学龄人口保持稳中有增。根据测算,2031年前后,全国城市在校生总量会超过乡镇和农村,义务教育将总体进入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的时代,到2035年,城市在校生比乡镇、农村将多近1000万人。基于这些客观情况,不论是学校规划建设还是师资补充,都必须充分考虑地区和时段特点,该压减的要压减,该扩容的要扩容,该高配的就要高配,如此才能精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人口变化所生发的学龄人口波动,在给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结构调整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破解当前教育发展困境、提升教育质量创造了机遇。目前我国标准班额小学每班45人、中学每班50人,与教育发达国家小学每班25人、中学每班30人的标准有较大差距。随着人口变动带来的各级各类学校招生规模的变化,班级规模会缩小,生师比也相应降低,小班化教学改革成为可能,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要立足推动小班化教学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确定校舍、经费和师资配比,减要减得合理,增要增得充分,这样教育才能朝着理想方向不断前进。

面对人口变化新形势,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变为高质量的人才红利,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问题。需要统筹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规模与质量的关系,特别是要算好经济账、科学账和历史账。如果简单将人口负增长趋势下的教育资源优化调整理解为一刀切“减配”,甚至被地方在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的情况下当作“甩包袱”的选项,那将影响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也将错过人口变化带来教育提档升级的关键窗口期。

总之,优化调整教育资源是建立在对人口变化趋势精准把握基础之上的科学化、系统化工程。当务之急,需要各地充分研判区域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构建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增强教育体系的服务能力,以此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进而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教育》2025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