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里的大智慧与小聪明

发布日期 : 2010-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于国柱

《道德经》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被废弛时,所谓的“仁义”就出现了;被世人津津乐道,甚至推崇备至的机谋权诈出现时,必然随之再现伪恶现象……这些话好像是在贬抑我们今天所要崇仰的儒家所倡导的内容,也正因为此,有人简单地把道家作了消极、无为、遁世,甚至颓废的注解。其实这正是道家高超的所在。在道家的自然观中,最高的法则是“道”,怎么认识这个“道”?《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认为一:宇宙万物的存在与运行、变化有自己的规则,不是人所能改变的,人们只能去认识把握并遵循它,才是最好的选择。须注意,老子在这个层面所说的“道”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最高准则,而不是具体方式。

当人们用“人定胜天”,用“征服自然”的豪情面对自然时,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填海了,而自然也在容忍了人类的无休止贪念后对之薄施惩戒:沙尘暴、洪旱灾、禽流感、非典,这些天灾人祸的发生,无一不深刻着人为的痕迹,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留下了太多太深的烙印。我们追求着物质生活的丰裕、快捷,却失却了精神家园的高贵、从容。很少有人能再实际地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散淡与自得,不是环境不好就是心境不够。我们只能喟叹“何处可采菊,此身不悠然”。

无为并非静止,而是不带有明确的功利思想和急切目的,是率性天真、随心所欲。于是在空明之中,一个人的心智却达到了最佳最美的状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追崇。《兰亭序》是怎么写成的?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几个文人雅士同游会稽山,王羲之乘兴挥毫记述这件盛会,文辞优美隽永,书写行云流水。据说王羲之归来后,重新审视自己在恣意狂放下写就的美文绝迹,亦觉精妙,忍不住提笔摹写,却再也写不出原来的神采了。这也是“无为之益”吧!

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大道废”“智慧出”。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大道”,教育也是如此。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举步维艰甚至是失败,随着应试教育的烈焰日高,可以说“大道既废”。西方早已喊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我们却仍然固守着“教育即课堂”“教育即书本”“教育即考试”。现实中每一项具体的改革概莫如此,我们是在原来的圈子里认真刻画,而不是登高望远发现了新的天地。

有一位校长长叹:“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学越厌学?”原因就在于“大道废”“智慧出”。“大道废”使现在的教育眼界越来越具体而狭小,“智慧出”使现在的教育措施越来越细致而局促。严格的管理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规范的要求消磨了学生活泼的天性。所以,中国出不了牛顿,因为中国的“小牛顿”们没有机会在苹果树下被自由下落的苹果击中头部;中国出不了达尔文,因为中国的“小达尔文”们没有时间去捕捉翩翩蝴蝶。静心想一想,我们的工作学习中是不是多了份勤奋,少了份想象;多了点要求,少了些期待;多了些手段,少了些思想;多了些技巧,少了些境界。也许对更多的老师们来说,更大的问题不在于觉醒,而属于无奈。

并非反对仁义和智慧,而是反对由此而偏离了更高的理想与追求。过犹不及,不要出现假仁义、真虚伪,小聪明、大欺诈。不要让眼前遮住了方向,不要让手段淹没了思想。

教育尤其如此!

 

(《山东教育》201011月第3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