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播撒在乡村教育热土上———记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莱西市河头店镇中心中学教师李爱芳

发布日期 : 2025-03-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将爱播撒在乡村教育热土上

———记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莱西市河头店镇中心中学教师李爱芳

本刊记者   李思飏   通讯员      


在莱西市河头店镇中心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不忘从教初心,扎根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她以无私的大爱,滋养着一批又一批农村学生的心田;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非凡的教育故事。她,就是李爱芳。近年来,李爱芳凭借丰硕的育人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特级教师、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面对荣誉,她总是淡然一笑:“我不过是做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但这份谦逊背后,是她三十载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是她对农村教育深沉而执着的爱。

 

初心不改,

扎根农村教育三十年

 

1974年,李爱芳出生于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父母虽然识字不多,但有着农村人善良、热情、朴实无华的品质。她受父母影响很大,为人真诚善良、心思纯净、富有爱心。1994年,李爱芳从莱西师范学校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毅然踏上了乡村教育的征途。从此,她以校为家,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的梦想。

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李爱芳就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她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教育学生做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梦想的新时代好少年。

李爱芳回忆,刚参加工作时,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低矮的平房冬冷夏热,离家又远,很多年轻教师都想方设法往城区学校里调动,她的内心也曾动摇过。然而,每当她看到学生那一张张稚气的脸庞,眼神中那对于知识的渴求,她那份扎根乡村学校、传授知识、为学生点亮梦想的决心又变得愈发坚定。即便后来荣誉满身,条件更好的学校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她也从未动摇。

“农村是我的根,我喜欢这里肥沃的土地、清新的空气、善良朴实的人们,农村的孩子也需要我……”李爱芳说。她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他们不比城里学生差,她要让农村的学生在她的教育下充满阳光、充满自信。

正是这样的初心和使命,让李爱芳在乡村教育热土上一干就是30年。她将自己的爱全部洒向了这片广阔的天地,一批批质朴的孩童和淳朴憨厚的乡亲们,都感受到了她的温暖与关怀。

 

爱生如子,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农村学校里,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少父母陪伴,对爱的体悟更敏感,对爱的感受更深刻。因此,李爱芳时刻用爱潜移默化地温暖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尤其对离异、单亲、贫困、留守等农村特殊家庭的学生格外关注。

李同学和杜同学是李爱芳十多年前在初四毕业班带过的两个女生。两人十分勤奋好学,但都遭遇了生活的不幸,一个学生的父亲是刑犯,另一个学生的母亲是精神病人。在得知她们的家庭情况后,李爱芳心酸不已,对她们格外疼爱,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在生活中为她们送去了温暖与欢乐。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爱芳了解到两个女生的生日时间比较接近,便亲自下厨,给两个女生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并让她们邀请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来庆祝生日。席间,两个女生吃着饭菜和蛋糕,在好友的祝福声中几度落泪,说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后来,两人都上了高中,考了大学,如今都已经毕业,成了家,阳光向上,热心服务于社会。这一切都离不开李爱芳那如母亲般的关爱与引导。

在李爱芳30年的教育生涯中,像这样爱生如子的故事频频上演:她骑着自行车无数次奔波在乡间坎坷的小路上,走进低矮简陋的民房,与家长促膝长谈,只为让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她与调皮捣蛋、成绩欠佳的学生结为好友,细心、耐心地关怀他们,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最终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她将极度渴望母爱的女孩接回家中,买衣买食买文具,晚上拉着女孩的手入睡,给予其安慰;她自掏腰包买文具,以奖品的形式发放给贫困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她对当面辱骂她的学生报以宽容,几年后这个男生回到学校真诚向她道歉,成就一段佳话……她无微不至的爱给学生以温暖,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爱芳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大爱。2022年春天,李爱芳受邀利用网课对全市中学生进行义务作文辅导。为了保证网课的质量,她白天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批改作业,晚上则整理“义教”课程内容和课件,常常备课至深夜。当时她建了10个“李爱芳名师工作室‘义教’群”,多次义务上作文辅导课,近万名学生从中受益。


 

舍得下力,

干好教书育人“良心活”

 

“教书育人是良心活,我要对得起信任我的家长和学生。”这是李爱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李爱芳发现学生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作文教学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024年春季,李爱芳把一堂作文课从学校搬到了附近一处牡丹园。她带着学生游园、赏花、玩游戏,同时也让学生随身带着纸笔,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这些都不是学校安排或要求的,而是我自己想去做的,我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在真实环境中的‘真趣’语文学习氛围。”李爱芳说,只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学生才能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

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李爱芳还在教学中创新引入了思维导图教学法。“有一次我以《骆驼祥子》为例,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我发现,绘制过程不仅可以让知识点更清晰,还能发散学生思维。”李爱芳说。此后,她尝试指导学生将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应用到阅读、写作等方面,总结了简易思维导图的绘制步骤,构建了阅读、写作、文言文、复习课四种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形成了先进实效的“‘识、绘、读、记’思维导图四步教学法”。这一创新举措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此外,她还成立学生写作社团“语悦馨苑”,多次举办写作比赛,以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能力。

在同事和领导眼中,李爱芳是一个舍得下力的人,工作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不管是家庭变故、亲人还是自己身体的病痛,当和工作需要发生冲突时,她都毅然选择了工作。20138月,李爱芳的父亲瘫痪在床;20146月,父亲刚去世,母亲又被查出身患绝症。这段时间,她白天上班,周五下班就回老家伺候老人,周日傍晚再回莱西。当年年底,她的母亲病逝。双重打击让她悲痛欲绝,身体状况百出,还查出了畸胎瘤,但为了不耽误毕业班教学工作,她一直拖到学生毕业才去做了手术。

在工作中,李爱芳更是多次勇挑重担,接手基础薄弱的班级,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某届毕业班在八年级升九年级的考试中,成绩与同镇兄弟班级相比差距不小。李爱芳接手后,手把手地教学生写生字,面对面地辅导学生写作文……仅仅过了半年时间,这个班级就追上了全镇平均成绩,第一学年结束便实现成绩反超。

这届学生毕业之后,学校又将两个在镇考核中比同级落后的班级交给了李爱芳。在比镇中心学校同级部每周少一节课的条件下(不是同一个学校,课程安排不同),李爱芳认真搞语文大阅读,扎实训练学生的写作,夯实学生的基础,学生成绩一步一步上升。一年之后,“逆袭”剧情再度上演。

实际上,在李爱芳30年的从教生涯中,这样的变化在她任教的历届班级中还有很多很多。然而,对于自己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李爱芳却谦虚地表示,她只是尽一个教师的本分,用心去浇灌每一株幼苗,学生却以茁壮成长之姿,回报给了她整个春天。

 

厚积薄发,

从教坛学步者成为专家型教师

 

李爱芳是一个爱学习、爱反思的人。她一直信奉“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只要遇到不会不懂的问题,她就要学习,向名师学、向同事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正是这份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引领她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越走越远。

“我的专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沉淀。从1994年走上讲台到2004年获评莱西市优秀班主任,我用了10年;到2009年我第一次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整整用了15年;再到2011年出示第一节莱西市级公开课,被评为莱西市教学能手、莱西市优秀教师,用了17年。”李爱芳深有感触地说。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在她职业生涯的前20年,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一线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当厚积的力量逐渐显现,李爱芳的教学才华如泉水般涌现。她在各种教学比赛中频频斩获佳绩,在研讨活动中大放异彩。2017年,李爱芳成为第三期青岛名师培养工程人选。在参加培训时,她第一次接触到了课题。

“还记得我们学员与导师第一次见面,看着青岛市区的教师从容不迫地介绍自己主持的课题时,我目瞪口呆,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轮到自己介绍时,我语无伦次,窘迫至极,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李爱芳坦言,这次培训让她深受触动,大开眼界。回到学校后,她下定决心向科研型、专家型、创新型教师转变。她开始关注教学中存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汗水与努力,终会化作丰收的果实。2019年,李爱芳圆满完成了第三期青岛名师培养工程的培训。同时,她还收获了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优秀教师的殊荣。她多次出示区市级公开课;多篇论文在山东省基础教育论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教育核心期刊发表;主持完成两项省级课题研究。其中,她申报的山东省基础教育课题《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获得山东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参与的青岛市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获得青岛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更多的荣誉纷至沓来。李爱芳连续两届被评为“山东省农村特级教师”;20214月,成为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218月,被评为青岛市拔尖人才;2021年到202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青岛市级指导专家;2023年,成为青岛市初中语文研修组组长;连续两届被评为莱西市中小学特级教师流动工作站进站学者。

荣誉与成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然而,李爱芳并未止步于此。作为青岛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爱芳还从业务、思想、修养等方面带动工作室成员一起成长进步,共同探求教育的真谛。围绕“真趣”语文理念,她将自己和成员在阅读、写作指导方面的实践结果汇编成册,出版了专著《打造“真趣”语文 培养深度思维》。该书主要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力求追寻语文教学与学习中的“真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广度与高度,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教研注入了新的思考与活力。

“接下来,我的研究方向还将延伸到家庭教育。”李爱芳表示。目前,她除了在学校教一个班的语文,还负责河头店镇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等工作。针对部分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她在深入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实践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法,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携手,为农村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三十载岁月悠悠,李爱芳用心教书、用心育人,用真情与挚爱点亮了学生的心灵,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的故事,是对“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作出不平凡的贡献”的生动诠释。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扎根农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将爱的教育进行到底。

 

 

 

 

 

(《山东教育》2025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