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赋能乡村优质教师队伍建设
发布日期 : 2025-02-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 蒋世民 季俊昌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师为本。近年来,东营市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置于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和谋划,不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创新驱动,全方位赋能乡村优质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发展
东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全方位部署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工作。制定发布了《东营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全域统筹、科学谋划,对城乡学校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先后印发《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东营市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专项工作方案》,加大乡村教育帮扶力度,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四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二、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乡村教师配置水平
针对乡村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差等问题,创新机制办法,完善城乡共建,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配置水平。
一是坚持存量挖潜,引导各县区灵活用好现有编制,创新乡村教师编制配备,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倾斜,保障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教师跨学科、跨学段转岗机制,运用跨校兼课、教师走教等方式缓解乡村学校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短缺矛盾。
二是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畅通城乡一体配置渠道,鼓励引导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任教。鼓励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仅2023年全市就有1147名校长、教师进行了交流轮岗。
三是实施强校扩优行动。出台《东营市基础教育强校扩优行动实施方案》,组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结对协作组等教育发展共同体67个,覆盖80%以上的乡村学校。其中,东营区组建了15个义务教育集团,采取“1+1”组建方式,即由一所城区优质学校为集团总校,一所乡村学校为集团分校,集团总校通过品牌带领、办学理念影响、干部与教师培养以及课程与课堂研究一体化等办法,带动成员校和教师的发展,并设立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重点向包含乡镇学校的“协作型”教育集团倾斜。完善核心校与成员校融合发展机制,通过互派管理人员及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等形式,实现了以城带乡、以强扶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是实施强镇筑基行动。制定《东营市基础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教师培训、送课助研、资金支持、公费师范生岗位安排等10方面扶持政策,支持试点乡镇学校提升教师素质和办学质量。目前,全市省、市、县三级强镇筑基试点镇达到23个,占乡镇总数的92%。2023年在省教育厅对第一、第二批省级试点乡镇实施情况评价中,东营市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垦利区为了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针对乡村教师特定需求,开发了易于操作且功能丰富的在线学习平台,包含互动讨论区、直播教学、在线工作坊等各种功能。
三、加强培训引领,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养
为了加快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采取了志愿服务、名额倾斜、送教助研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城乡教师共成长。
一是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开展了“志愿服务 领航先行”名师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全市37位名师志愿者,面向乡村学校、黄河滩区学校、城镇薄弱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等,通过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等方式开展志愿服务。在省市领航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创建过程中,积极吸纳强镇筑基试点镇优秀青年教师成为工作室(坊)成员,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次学员选派中为试点镇单列名额。
二是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搭建阶梯式成长平台。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实施多种形式的乡村青年教师成长项目,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健全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子、组建学科小组、纳入工作室等方式,主动为青年教师当导师、作榜样,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其中,广饶县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创设了“平台、看台、舞台”三类发展平台,坚持“目标定向、问题导向、培训靶向”三向工作原则,建构了“合格→骨干→带头→名师→教育家”五阶教师提升路径。
三是重点支持薄弱地区骨干师资培训,2023年设置农村骨干校长能力提升项目,培训80人次,占比53.75%;设置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项目,培训80人次,占比37.5%;设置青年管理干部培训项目,培训80人次,占比18.75%。
四是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加大送教下乡力度,推动名师名校长走进乡村学校讲学交流。注重开展“走出去”培训,让更多乡村教师获得前往教育发达地区研修、跟岗学习的机会。连续开展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和强镇筑基送教助研活动。各县区也创新机制,为乡村教师搭建平台和舞台。其中,广饶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构建了“一体六翼”教研新体系(“一体”指以全县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为核心,“六翼”指成长之翼、课堂之翼、培训之翼、教研之翼、课程之翼、楷模之翼),充分发挥了教研“专业引擎”作用。
四、加强政策保障,营造乡村教师发展良好环境
针对乡村教师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等实际,在经济待遇、职称评聘、评先树优等方面不断加大倾斜力度,引导乡村教师扎下根、留得住。
一是落实乡镇补贴标准。自2021年1月起,乡镇在编在岗人员工作补贴标准提高到1200元/月起步,每在乡镇工作增加1年,月补贴标准提高10元。
二是认真落实乡村学校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对基层学校中小学教师,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鼓励人才扎根基层,为加快推进基层教育振兴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在全省率先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审不受岗位限制政策,2018年以来共有1833名基层中小学教师晋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其中,近一年来东营区乡村教师中级职称通过人数占比90%,副高级职称通过人数占比87%,切实让乡村教师享受到了政策福利。
三是在评先树优中向乡村教师倾斜。扎实做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推荐工作,2023年对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人选推荐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上报省教育厅9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人选,入选4人。各县区也在评先树优中向乡村教师倾斜,其中河口区目前已从乡村学校中评选出“东营最美教师”2人、东营市教书育人楷模11人、“河口最美教师”12人、河口区教书育人楷模124人。
四是积极推进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为了让乡村教师安心服务乡村教育事业,根据省教育厅工作部署,实施了乡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东营市教育局和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情况严格审查和监督,对列入周转宿舍建设计划的学校,严格把关,审查建设方案,严格按照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标准,配齐厨房、卫生间、卧室、必需的生活用具等。对现有教师周转宿舍定期排查,不断提高教师周转宿舍住宿条件。2020—2022年,东营市投资110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补助资金43万元,完成改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40间,共计1400平方米。
五、聚焦区域优势,打造乡村教师发展品牌
东营市学前教育入园率、公办率、普惠率等各项指标在全省居于前列。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经验做法被评为省教育厅典型案例,在全省基础教育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交流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利津县成为山东省首批被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为了进一步把学前教育打造成亮点品牌,2022—2023年,市教育局连续将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确定为创新突破项目,通过“行政推动、教研带动、区域联动”的协同推进模式,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比如,利津县的城乡“四联盟”办园、广饶县的镇村“六统一”管理、其他四区的全域网格化管理,都构建起了“横向辐射、纵向贯通、结对共建、交流互助”的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网络。深化“优质园+”办园成果,通过城乡幼儿园结对、优质园带动、公办园辐射等方式,快速提升乡村学前教育质量。全市组建学前教育集团 24个,结对联盟31个,结对协作185组,实现了城乡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在推进过程中,教师队伍作为核心要素之一,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加强和提升。积极落实包括农村集体幼儿园在内的公办性质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实现了五项社会保险全覆盖。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开设“学前教研流动讲堂”,定期开展强镇筑基送教助研活动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综合视导,充分发挥教研在促进保教质量提升方面的专业作用。2023年,全市共举办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教研活动10余场,受益教师2000余人次。
在加强东营市优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中,东营市将持续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置于区域教育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让更多乡村骨干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山东教育》2025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