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持续提质升级

发布日期 : 2025-02-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淄博市教育局   张新明   郭雨涵

近年来,淄博教育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格局,坚定市域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方向,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聚焦增强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深化乡村教育振兴提质升级,以更大力度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发展。全市教育在优质学位扩增、教育队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全环境育人等方面呈现出多点突破、迅速提升的良好态势。

机制创新,引领强镇筑基“六个一”提质。为切实提升教育强镇筑基试点水平,淄博市以“六个一”提质行动为载体,打造镇中心教育战略支点,整体带动镇域教育质量提升,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吸引660余名乡村生源有序回流。目前,淄博市共有省级试点镇18个,市级30个,县级42个,三级试点镇覆盖全市。一是开展“一镇一室”行动,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积极遴选镇驻地学校教师、区县名师在试点镇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教学观摩、送教助研等形式,推广试点镇学校教学经验成果,落实乡镇青年教师培训、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等任务。二是开展“一校一品”行动,聚力品牌建设。建立健全“行政+品牌”一体化管理镇驻地学校的机制,指导学校充分挖掘和发挥乡土文化优势,以课程建设和实施为突破点,打造学校文化品牌。三是开展“一课一研”行动,强化教研支撑。实行教研员教学蹲点包校机制,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与镇驻地学校建立定点结对关系,深入学校听课指导。四是开展“一项一案”行动,深化成果转化。借力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在各试点镇推广优秀教学成果95个。博山区乡村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的“七个一”策略在山东省基础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学术论坛上进行交流分享;高新区第八小学“偏远乡村学校走向优质发展的路径研究”,荣获2022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五是开展“一镇一题”行动,实施课题引领。深入实施“课题驱动”战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瞄准乡村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带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在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别中增设强镇筑基专项课题,立项在研课题194个,选题覆盖乡村教育发展。六是开展“一镇一员”行动,推进管理改革。推进镇域一体的学区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义务教育学区制度落实,为试点镇选配教育指导员,全市已有试点镇教育指导员102人,实现试点镇全覆盖。

强校扩优,充分激发域内集团化办学活力。淄博市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切入点,坚持“一统一、四创新”模式(即统一集团章程,创新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支持保障机制),采取“优质学校+”方式,因校制宜、精准施策,通过多样化教育集团组建模式全方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成中小学教育集团100个,遴选推出31个示范性教育集团,各教育集团以强带新、以城带乡,推动新建学校、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快速成长,赋能全市教育发展实现高位运行、多点突破。比如,淄博柳泉中学教育集团创新采用“市名校+区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各成员校一同秉承“爱与欣赏”教育理念,以淄博柳泉中学引领高新区西北片区内淄博科学城实验中学实现高起点办学,让农村学生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坚守“品牌共享、理念共守、队伍共建、教研共进、课堂共改、共同发展”的“六共”原则,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助力擦亮淄博科学城教育品质“金名片”,家长满意度和入学对口率明显提升。

资源集约,优化乡村学校布局资源配置。高标准完成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布局编制与修订。依据城乡结构变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针对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中小学偏小偏弱、校舍闲置等问题,根据山东省《关于优化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服务体系均等化,2020年以来,积极稳妥撤并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78所。修编《淄博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年)》,综合运用“学位移算法”和“千人指标法”创新提出分区域差异化指标测算策略,加强对入学人数及教育设施规模的预测,为优化乡村教育设施布局、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奠定坚实基础。强化资源统筹管理,鼓励区县优化闲置校舍使用,开展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科技教育等。沂源县计划提升改造原土门中学校舍,建设沂源县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博山区计划改造桥东小学,建设博山区中小学实践基地。

名优领航,加强乡村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教师队伍“选、培、管、用”机制改革,夯实师资优质均衡配置根基。近三年,全市招聘教师6075人,535名省属公费师范生充实到农村学校,全市城乡义务教育段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1.004,位居全省前列。遴选三批共60个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不断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助力乡村教师快速成长。引导教师流动,完善教师柔性交流机制,纵深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实施办法,试点推行新招聘教师城乡两个学校聘期捆绑聘用制度。实现学校短缺学科教师及时补充,推动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2024年度,全市完成了2294名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其中城区到农村368人,农村到城区838人。不断擦亮“乡村振兴 送教助研”活动品牌。2024年度,组织学科骨干教师80余人到博山区、沂源县开展“乡村振兴   送教助研”志愿服务及送教助研活动,通过市智慧教学大数据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线下600余人、线上3200余人观摩了此次活动。

资源共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提质赋能。淄博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投资3.48亿元,为445所学校1775间教室配置云、网、端一体化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近1200间教室安装智慧黑板,建成淄博智慧教育教学大数据平台,全力补齐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在“三个课堂”硬件设施与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短板,破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缺口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该项目在全国5G智慧教育大赛中获一等奖。

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规划“云、网、边、端、用”五层“数字化教育”基座,惠及全市,服务4万余名教师、20余万名学生。如坐落在黄河南岸的高青县台李小学可以与高青县实验小学“隔空同上一堂课”,让农村孩子与城区孩子享受到了一样的优质教育。形成城乡师生“隔空交流、同屏展示、同师授课”互动教学模式,高质量实现优秀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异地共享,城乡主讲教师和助教密切配合达到“1+1>2”的效能。截至202410月底,累计开展名师课堂11.3万节、名校课堂7.9万节、专递课堂4.4万节,惠及20余万名师生。形成了先进带落后、城市带乡村、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的良性发展格局。《打造区域交互式在线教学一体化应用场景,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入选2023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百佳创新案例”唯一教育案例。

 

(《山东教育》2025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