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探讨
发布日期 : 2024-12-2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文祖中学 孙 静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正如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其中美术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内心情感、探索自我认知的平台,通过色彩、线条以及形态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将基于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一节,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美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以美育心,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与创造素养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素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中国画艺术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感受笔墨语言的独特韵味,体会传统艺术中“意境”与“神似”的美学追求,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基于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笔墨的变化中体会物象之美,在水墨晕染中感悟自然之趣,逐步提升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
以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为例,通过欣赏《五牛图》(局部)、《黑葡萄图》等经典作品,让学生观察笔墨的不同表现效果,理解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特色。接着引导学生临摹简单的笔法要素,如勾、皴、擦、点等基本技法,在实践中体会水墨的韵味。最后结合课本中的示例,让学生尝试运用积墨、破墨等技法创作一幅简单的写意花鸟画,在创作过程中感受笔墨之美,培养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笔墨技法,又能使其在艺术实践中提升审美素养,实现美育目标。
二、潜移默化,在创作主题中涵养道德情操
中国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和人文精神,为德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效的途径。教师亟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画“笔墨论”的精髓,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以艺载道、以艺化人的教育目标。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需要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画“讲究意境营造”的特点,理解“在观察认识上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在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教学实践中,以宋代的《出水芙蓉图》为例,让学生体会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感受“随着笔墨技法的丰富和成熟,特别是文人的参与,以笔墨抒写胸中意气和体现审美理想的写意画”的艺术追求,以此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笔墨语言的表现力,培养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敬畏之心,从而在艺术学习中涵养道德情操。
三、知行合一,通过实践培育劳动精神
中国画艺术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在传统文化中,“工夫”二字既指技艺,也暗含勤勉与坚持的品格修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工具的准备与使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研墨、养笔,让学生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其中以教材中展示的不同笔墨技法为例,运用教材中的示例进行渐进式训练,先从最简单的线条练习开始,让学生模仿教材中的线描画法,体会勾、皴、擦、点等基本技法。具体可以进一步学习积墨、破墨等技法,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最后鼓励学生创作个人作品,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法,体验创造的快乐。基于这样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画“笔墨千秋”的深刻内涵不仅在于技法的掌握,更在于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劳动精神,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例如,有的学校通过打造“一校一品———文山书法篆刻工作坊”和“一校多品———每生一幅画、每生一幅字”等特色项目,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这些项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有的学校还结合“尚美课堂 智慧教学”开展美术系列教室和现场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致敬经典 静水流深”等系列学科特色项目,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从笔墨技法的教学实践看,中学美术课堂的德育渗透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让学生真实参与、亲身体验。当学生研墨、临摹、创作时,耐心与专注就在练习中培养了。一次次的反复练习,既是技法的提升,也是品格的塑造。通过对教材中经典作品线条的临摹,学生掌握了基本笔法,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艺术的魅力。这种寓教于艺的方式,比单纯的讲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山东教育》2024年12月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