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发布日期 : 2024-12-2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文苑学校   王晓辉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关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强化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迁移运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不断探索高效、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选取体现计算思维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指出,“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要求教师“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遴选课程内容”。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编排上,应选择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案例。

比如在“过程与控制”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分析洗衣机工作流程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放入衣服(输入),清洗衣服(计算),拿出衣服(输出),而学生通过体验发现,洗涤时间、强度等都是可以调节、计算的,从而影响洗衣服的结果。这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体验,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过程与控制的概念,获得计算思维素养的提升。

二、采用真实情景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科技教育应该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连贯性的课程框架。具体而言,应该围绕算法、数据、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可能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因此,只有把信息科技的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贴近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如在“数据与编码”模块的教学中,通过引入“运动会表现评价”的真实情景,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将抽象的统计问题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他们需考虑并选择适合本年级学生的运动项目,并探索如何对这些项目中的表现进行量化和评价。为了确保分析结果能够被有效传达,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技能,这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适用的分析技术,以及如何将结果以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以实际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数据与编码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现实场景,而且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注重学生自主协作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建议“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可能无法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通常不存在单一的方案,学生可以自主合作,通过转换思维角度尝试多种解决方案。同时,自主合作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比如在“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选择规划共同前往特定目的地的路线和交通方式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多样的导航应用和服务平台中进行选择。教师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协作交流来选定最优路线和交通方式,比如对比打车单价昂贵,但多人拼车可能更经济的情况,考虑公交车的时间成本等因素。由于个人居住地点和其他实际条件的不同,学生作出的选择反映了在经济、时间和路径规划方面的个性化考量。

四、引入前沿科技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出“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在数字经济、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下,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层出不穷,信息科技教师应积极关注国内外信息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将合适的研究成果及时整合到日常教学中。这种紧跟时代前沿的教学方法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的能力,更好地承担信息社会责任。这种教学方法也有效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滞后性和局限性问题。

比如在“物联网实践与探索”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并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音箱等物联网设备,赋予机器理解学生意图并生成针对性回答的能力。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地揭示物联网设备的工作机制,并展示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例如智能灯泡和温度控制器等。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能够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应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环境,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重视多元评价的课堂反馈

新课标倡导多元评价,提出“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同一节课他们的学习效果也有所不同。采用同一种评价方式,难免有失教育公平。例如,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对象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使用这些评价策略有助于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表现,多用表现性评价、伴随式评价等方式,实施综合性评估。

比如在“身边的算法”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最为常见的违章机动车辆抓拍这一典型应用场景,分析其中违章行为识别、车牌号识别等多个功能,依据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理论构建评价量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综合课堂表现与作品质量进行自我分析。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同伴评价,分析并评价同学的作品,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此种评价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通过多维度的反馈机制,促进学生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并提升其问题解决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科技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选择能够体现科技原理的教学内容,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教师需设计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应站在科技前沿,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信息科技为平台,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他们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教育》2024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