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 坚守初心——记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烟台市蓬莱区小门家中学教师宁福祥

发布日期 : 2024-12-2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扎根乡村   坚守初心

——记2024年“齐鲁最美教师”、烟台市蓬莱区小门家中学教师宁福祥


本刊通讯员         姜海宁

 

“脚踏乡村的土地,心中无比踏实。看到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展翅高飞,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无怨无悔。”

烟台市蓬莱区小门家中学教师宁福祥在说这段话的时候,眼睛里是发着光的。三十四年过去,他对乡村教师这份工作依然充满热忱。从教以来,他坚守三尺讲台,勤奋耕耘,以爱为墨,饱蘸深情,描绘出一幅幅暖心的教育画卷,曾获得山东省特级教师、烟台市道德模范、烟台市名班主任、烟台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烟台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蓬莱名师等荣誉称号。

 

心之所向,义无反顾回乡村

 

1990年,即将从山东省蓬莱师范学校毕业的宁福祥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去市直单位从事住建局文秘工作或回乡村教学。在那个年代,城市也许是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但宁福祥坚信在最需要他的地方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价值,他选择遵从内心的召唤。“我要回乡教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宁福祥坚定地说。

就这样,宁福祥来到小门家中学,成为该校当年唯一具有中专学历的教师。时至今日,他依旧清晰地记得初到学校时的场景:地面泥泞不堪,破旧的门板和几张不像样的桌椅凑成上课的教室,教具也充满年代感,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像样的书包和文具。“那时的我只比学生大几岁,看到如此令人揪心的场景,内心百感交集。”宁福祥坦言。

与如此艰苦的学习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哪怕每天去学校要步行一个小时,学生都能做到准时上学。这更坚定了他扎根乡村学校、传授知识、为学生点亮梦想的决心。看着学生一张张稚气的脸庞,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未来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他都做好了迎接一切的准备。

当时,学校急缺教师,许多学科也多有空缺。为了让学生能够享受更好、更丰富的教育,宁福祥硬是凭借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全能型”教师。学校缺英语教师,他就主动承担起英语教学工作。英语对于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说是块硬骨头,可他凭借中考英语满分的功底以及后期磨砺出的韧劲,先后获得了英语学士学位、六级证书、英语教育硕士学位和专业八级证书。后来他又陆续承担起数学、生物、音乐和美术的教学任务,带着学生探索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因为他的到来,校园里有了新年合唱比赛,有了舞蹈和书画展示,也有了学生军乐队。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校园里也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时候时常看到宁老师忙碌的身影,他总是拿着不同的教材奔走于各个教室,每次上他的课都很开心。”宁福祥的学生王涛回忆说。他现在在中国驻英大使馆工作,正是宁福祥当年的谆谆教诲,为他的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后来,宁福祥发现许多学生读着读着就不来了。经过了解,他得知这些学生有的被家长叫回去干农活,有的跟随父母进城打工,有的则以“成绩不好,读书无用”为由辍学。

宁福祥深感做好乡村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于是,他每个周末都会去学生家里家访,与家长详细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生的情况。农忙时节,他便走到田间地头和家长“聊家常”,听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三十四年时间里,宁福祥先后家访过400多名学生,他的足迹遍布该镇的65个自然村以及边缘乡镇学生的住所。他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历千辛万苦,让那些在辍学边缘徘徊的学生重新回到教室。

“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未来也要在这里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播幸福。”自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宁福祥就将这段话写在了日记里。在教书育人的三十四年时间里,他身边不乏进入城市,到市里教学的同事、同学,而他却不为所动。也有好友劝他离开这个地方,他也只是一笑置之。

人生不应只有城市的霓虹灯,也应有乡村的月光。宁福祥三十四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用自己的热情和毅力,为学生点燃学习的激情,引导他们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道路。

“选择成为乡村教师,是我做过的最无悔、最自豪的决定。”宁福祥说。

 

倾情育人,孜孜以求为示范

 

宁福祥来到学校后发现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循序渐进、化繁为简,把让乡村孩子感到有些畏惧的英语课上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上课时,他尽可能地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组织课堂教学。他创设各种各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发言,积极思考。

为打造高效课堂,宁福祥倡导信息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借助信息平台,采取问题导学、生生互学、教师助学和课后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课堂坚持不充分预习不上课的原则,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所有的知识点学习都经过组内讨论、其他组补充、教师拓展几个步骤;课后再进行消化巩固、自主探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宁老师的课生动有趣。”

“宁老师总是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课堂,在他的课堂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自信。”

“宁老师讲课不喜欢照本宣科,他常叮嘱我们要活学活用。”

科学的教学方式也让他取得了教学上的成就。他所任教的班级,英语成绩总是在级部名列前茅。

他以满腔热忱为墨,以卓越智慧为笔,耐心细致地绘就学子成长的斑斓画卷,引领他们向着梦想与未来勇敢前行。同时,他深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作为教研组长,他每周都会组织学校英语组进行英语大教研活动,检查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和听课笔记,对青年教师的教案提出改进意见。他还会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培训大会和班主任培训大会,用自己的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助力他们尽快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学校教师迟晓媛参加全市的英语观摩课,宁福祥便同她一起反复打磨课件、研究教法,从教态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再到板书,都反复斟酌,严格把关。后来,迟晓媛所设计的观摩课受到了到场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宁福祥还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他自觉地将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利用周末和假期参加各类教育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挤时间读书也成了他的生活习惯,这些年来,他阅读专业成长书籍两千多册,留下了六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他坚信,只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的过程。宁福祥将自身所学落实于实践,先后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规划课题28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1项、市级基础教育成果2项,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他参与录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程,参与烟台市《快乐阅读》的编写和修订,领衔齐鲁名班主任工作室、烟台市道德模范工作室、蓬莱名师工作室和蓬莱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引领更多的教师踏上研究型教师的征程,为乡村教育带去一缕缕春风。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宁福祥明白,只有紧随时代步伐,将从事的教育工作拓展至新平台,才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他担任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主持人,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促进教育创新方面持续努力。宁福祥坚持每天晨起操作一小时,累计批改网络作业6000多份,发布话题研讨100多个,发布网络简报10余期。目前,在全省1400多个工作坊完成情况考评中,他主持的初中英语工作坊连续12年名列前茅。

在这片偏远的土地上,宁福祥以自己的模范事迹,影响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说:“乡村需要好的教育,更需要教师的坚守。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坚守初心,春风化雨润桃李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宁福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坚持每天5点起床,6点到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穿梭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奔走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经常忙到深夜。

面对班上那群求知若渴的孩子,工作室那批正在成长的“徒弟”,宁福祥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一头担的是责任和义务,义不容辞;一头担的是希望与未来,任重道远。

宁福祥认为师德之魂在于“爱”,爱是教育力量之所在。他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牵挂。

宁福祥说:“我刚踏上工作岗位那几年,看到有些学生到了冬天还穿着单鞋和单衣来上学,很心疼。虽然我的工资也不高,但还是可以拿出一点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双鞋,买件外套,至少让他们穿得暖和一些。”他就是这样时刻将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他也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家庭的孩子。

学生小米在高考前突然遭遇家庭变故,父母因为一次意外双双失去了工作能力。这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高考在即,小米的成绩一落千丈。宁福祥知晓后,主动带领团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树立信心、勇敢面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米最终以638分的成绩考入中国民航大学。家庭的变故不但让小米家失去了顶梁柱,还欠下了巨额外债,家里已经拿不出钱供他上大学。宁福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不忍心一颗好苗子被埋没,便主动承担其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直至小米顺利完成学业。

更让人暖心的是,在宁福祥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也选择成为人民教师,立志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双林,在中考前突遇父亲病故,母亲病重。宁福祥主动成为双林成长的领路人,不仅在精神上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更自愿为其提供了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五年硕博连读的全部学费,让双林踏实拼搏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园。双林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还有父母离异家庭的文静,也是在宁福祥的资助下读完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初中英语教师。

“我也要像宁老师那样关爱我的学生。”文静在成为一名教师后如是说道。

如今,宁福祥在节日里总会收到来自天南海北学生的真挚问候。

“老师,过年好,我想您,很想再听您的英语课。”

“老师,天气转凉了,记得多喝水,保护好嗓子。”

“得遇良师,何其有幸。宁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

……

“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学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回想三十四年的班主任经历,如今五十四岁的宁福祥感慨万分。

或许就是这样一种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让宁福祥付出得无怨无悔。

教育,是用温暖点亮未来的事业。宁福祥的事迹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2009年,宁福祥与师生共同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他与家属一起把两人一年的绩效工资全部捐出来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对当地的贫困学子尽心尽力。十几年来,宁福祥志愿服务团队向社会募集物资、资金100余万元,为蓬莱6个乡镇的180多个孩子送去温暖;一对一帮扶20多名“寒门大学生”完成学业,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60多次。

宁福祥谈道:“教师是育人,做公益是助人,都是播撒爱与希望。一有空闲,我就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我乐在其中。”

在帮助他人的路上,宁福祥也收获了无数感动。如今,他拥有了自己的道德模范工作室,他希望将这份爱传递下去,激励更多人加入乡村教育事业。

宁福祥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知道教育是不是最适合我的职业,只是觉得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我渴望的风景。”在教育的田野上,种子一旦埋下,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它破土发芽、开花结果。

三十四年的教学生涯,犹如一段温暖满溢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宁福祥时常被感动:学生邀请他在婚礼上做证婚人的那一刻、学生离校后又跑回来抱着他的那一刻、分别时学生向他鞠躬的那一刻……这些瞬间,皆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他坚持做温暖的老师,给予学生坚定的目光与长远的期待,希望他们永远洋溢着自信与阳光。他始终不忘为人师表的初心,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身边每一位教师为热爱的教育事业不懈耕耘、奋斗。

守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如今,宁福祥仍无怨无悔地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不仅是班主任,还承担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和六个班的音乐教学任务。他将继续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扎根教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有”好老师的要求,用真诚和朴实书写教育故事,用奉献和爱心铺就学生未来之路。

 

 

 

 

(《山东教育》2024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