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阅读能力,点亮化学课堂
发布日期 : 2024-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沂源县第二实验中学 程维刚
阅读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有效的阅读策略、应用高效的阅读方法,将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获取和处理各种文本信息。本文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导学,习惯养成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化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很重视课前预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个别学生从小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课前导学的教学方式。课前导学强调一课题一导学,即教师提前将要学习的课题内容以学案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内容,仔细阅读教材,查阅工具书,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初步了解本课题的相关内容,并尝试完成学案中的导学检测和达标训练。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前获取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每个课题开课前以全检或抽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跟踪,一般经过两三个课题的学习,学生就会慢慢地适应这种课前导学模式。
通过课前导学这一方式,学生能够自主地去阅读、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不仅锻炼了阅读能力,培养了预习习惯,还能带着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去听课,有益于课堂中的学习。笔者曾比较任教的两个班级,一个班只是口头布置预习作业,另一个班则使用导学方案,预习与练习相结合。结果显示,口头布置预习作业的班级对该课题内容的掌握率只有50%,而使用导学案的班级,无论在内容掌握还是检测通过率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二、课内阅读,方法指引
化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化学资料能力的主要场所。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是互动的。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既输入教师和阅读教材传递的信息,又能输出信息;而阅读教材则是教与学的中介,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部分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进其所设计的框架里,这样只会培养出更多默默接受的学生,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会日益消失。古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互动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瞻远瞩,把“渔”授给学生,突显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学会怎样捕“鱼”。
(一)深化导学,提高阅读能力
在课前导学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提问或小组展示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概括学习所得,包括知识与方法、体会和感悟等。同时,鼓励学生以该课题为中心,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与问题。在导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与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应该巧妙地将问题的探究权返还给学生,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答案或共同探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可在适当的时候介入讨论和加以点拨。这样就可以在深化导学的同时,既促进信息的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苹果树的生长,怎样才能降低该土壤的酸性?②你了解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的成分吗?它们的作用原理是什么?③被蚊虫叮咬后,涂抹什么溶液可以消除肿痛?在完成课前导学时,个别学生由于对中和反应的理解不透彻,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同时也可分组讨论、共同研究,促进学生真正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挖掘插图,激发学习热情
当学生打开初中《化学》时,往往会被那颜色鲜艳、清晰动人的美丽插图所吸引。九年级《化学》中大约有300多幅插图。插图是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媒介,它们不是教材的点缀,具有表达学习内容、传递学习方法的重要作用。插图具有科学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从感官上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会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挖掘插图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处理化学信息的能力。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盐酸反应比较”的卡通插图,教师可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深入阅读该插图和相关内容信息,邀请四位学生给四种不同的金属配上搞笑的对白和可爱的动作。铜吹着口哨气定神闲地表现出“我一点儿也不生气”;铁稍作犹豫后开始紧张,“我有一点点生气”;锌咬紧牙关无法忍受,“我实在太生气了”;镁简直无法控制情绪,“我非常生气”。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对照不同的实验结果,就可以轻松地了解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活动性。
(三)关注过程,展示学科魅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刚好是启蒙教育阶段,学生一开始接触肯定会充满好奇和兴趣。但化学课堂上会接触到一些比较深奥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只强调接受结论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学生就只会对这些化学概念与原理死记硬背,而不理解它们是怎样发展得来的,最终会导致学生形成学习困难而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过程,激励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化学课堂的阅读中,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会问及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学习《氧气》时,学生会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有火焰产生而有些没有?火焰的颜色为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些物质在燃烧前要预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后提出来的,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生发点,教师应该给予保护,并带领学生结合实验找出答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三、课后延伸,内外整合
梁启超曾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可见,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在化学课堂里,还要延续到课后。化学课后阅读是化学课堂阅读的延伸,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认知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向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一般包括阅读课外相关书籍或上网搜索查阅相关信息等。如在开展《元素》一课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发现元素的有关趣闻,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是通过阅读课外相关书籍和上网搜索查阅到的。这时,教师可以顺势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查阅具体某种元素的发现故事。
就课后而言,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布置练习题,旨在通过练习来增强学生对所学化学内容的理解。但是如果能够在课后让学生阅读与课堂知识关联比较密切的材料,同样能起到深化学生学习的作用。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后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丰富的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温室效应”的有关材料,让学生了解温室气体是如何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的,以及人类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是化学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所提出的挑战,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要有远大目光,充分发掘教材闪光点,结合学习内容设计良好的导学方案,营造轻松的阅读环境,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开拓学生的阅读空间。同时,化学教师也要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
(《山东教育》2024年11月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