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有效教学的瓶颈

发布日期 : 2010-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 李荣茂


时间——有效教学的瓶颈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上相对充裕时间的获取


如何才能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新形势下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很多专家、老师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大都散见于《中学历史参考》《历史教学》等一些知名的历史期刊上。笔者通过认真地研读学习以后,发现“戏法人人会变,门道各不相同”。每一位专家、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有效教学的展开,在课堂上的时间必须要有充分保证。没有时间的保证,有效教学将无从谈起。加之目前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课程内容过于依赖历史教科书,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知识点罗列过多,在学习结果方面又没有清楚明晰的描述,造成单元课程授课时间不足,教师教学紧张……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现状呢?钟启泉教授说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再把教科书作为“圣经”顶礼膜拜,而应该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教科书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教学需要对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筛选。于是,笔者在经过摸索、思考后,不揣浅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教材与教学来应对这种现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佛家有云: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我们的历史课堂要想在时间上比较充裕,就必须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有舍才有得。我们应该舍什么?怎么舍呢?

首先,我们解决“舍”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略讲哪些内容。第一,初中与高中相关史实的重复部分。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的比起来可谓变化甚巨,由初中的通史体例到高中的专题式体例。结构体例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相关的史实是不会有太大出入的,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大量的重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研究好初中的历史教材,调查好学生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做一些必要的取舍。特别是一些中外历史中重大事件的相关史实,在初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有关这些我们就可以适当地略讲,避免了重复,节省了时间。在教学的侧重点上,我们认为初中生应以体验性历史学习为主,高中生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过渡到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学会批判地、多角度地、理性地看问题,较合理、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对于高中教学可以多一些理性的探究活动,少一些直观的东西,避免不必要的教学操作,节省时间。第二,在高中历史三个必修模块之间、几个选修之间以及必修与选修之间也有重合部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必要的取舍。比如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在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中就有详细的介绍,而到了必修三《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又有相关的介绍,以及在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有相关的论述。虽然各册的论述各有侧重,但仍有大量的重复内容在里面。还有有关“三民主义”的论述等,我们也可以略讲,以节省宝贵时间。第三,课程标准上未作要求的或要求掌握程度较低的内容。课程标准虽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但它是我们处理教科书内容的权威依据,特别是在目前历史教科书存在不同版本的情况下,课标未作要求的,我们可尽量不讲或少讲,以免做无用功,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比如在岳麓版必修一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中有关爱琴文明的介绍,课程标准就未作具体要求。当然,为了符合历史逻辑与历史的完整性,我们可以讲,但略微点一下即可。第四,要事先做好学情的调查,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比如在必修三中的一些文学艺术成就、一些科技成果就不用老师再去嗦。而有些专业性太强的、太深的,比如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相关领域的影响,以及是如何影响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连我们自己都一知半解,甚至弄不明白,更哪堪讲解,又何谈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讲的分寸。第五,跨学科的东西要慎讲、少讲。特别是必修三,不要上成语文课、美术课和音乐课。

以上所说的是通过大胆的取舍,将一些可以略讲、甚至可以不讲的内容,简化处理。赵亚夫教授说过:“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本不该渴求知识的‘完整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理解的‘科学性’。既然作为人类解放工具的历史意识在本质上是自由的,或在思维方式上是在追求理解人类文化(特别是针对自我——向内看的——看世界的视角)无限的可能性,那么教学的中心就应该落在知识的生成和意义化上面(有效教学的根本)。”由此可知,我们可以大胆地取舍,只要不舍弃有效教学的根本就行。

其二,我们要设计好学案(学案要在课前批改完毕)。要充分重视并利用好导学案,把课下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保证课堂上时间的有效利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学案呢?学案的主要构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本上的基本史实;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点;与其他选修或必修课本有重复但侧重点有不同的内容;本课的基本线索、框架结构;还有就是有关学情检测的问题,一是检测有关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对学生新课预习理解掌握程度的检测,以利于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放矢。通过学案的批改,如果我们发现学生已学会的和能自学会的,课堂上就可一笔带过,重点讲解学案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例如在岳麓版必修三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你所了解的科学家及其成就。由此来检测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2.根据课本填写本课的基础知识,主要是科学家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并且将基础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哥白尼与伽利略——近代科学的诞生;牛顿与达尔文——近代科学的发展;瓦特与爱迪生——近代科学的应用,即技术上的革命。由此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基本知识与本课的基本线索。3.一些简单的思考题。目的是为教师在课堂上问题预设先摸一下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其三,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利用。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真正形象地复原历史,让学生从感知生动的形象开始,并在同等时间里提供比传统的讲述多以数倍的信息,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思维,则更能达到历史教学想要达到的效果。这是传统的方法难以做到的。当然,多媒体也有其缺陷,比如在思维的演进性和宏观的结构上,就较板书差一些。但是多媒体的大容量与其形象直观性反衬了人言的苍白乏力。大量历史图片的展示,大量史料的出示,以及音像资料的展示,极大地解决了语言难以触及的难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例如在必修三中一些美术与音乐作品的展示上,就极大地展示了其优越性;还有在讲解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都江堰时,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使学生能更直接地体验先民的伟大智慧。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在用多媒体教学,其优越性不再赘述。

其四,重难点内容的课下预先组织。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些问题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比如对在一些相关问题处理上需要组织辩论的,需要撰写历史小论文的,需要演讲的,需要表演历史剧的,等等。这些,只有在课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课上才能成功展开有效课堂教学。以岳麓版必修一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为例,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历史剧让学生来演“帕帕迪的一天”,那么,我们就必须事先将任务布置下去,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史料或查找史料的方向,给学生以适当的导向性指导。只有这样,课堂历史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果在课堂上现编现演,且不说效果,就是时间也远远不够。所以,为了课堂时间的有效运用,课下必须下足工夫。

其五,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做及时处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贴到衣服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脆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这就对我们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来及时调整既定的目标。我们有些预定略讲或少讲的内容,可能学生们存在的疑问却较多,或有浓厚的兴趣;而我们预设的难点问题有些却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教学及时调整了、连贯了,时间也就相对充裕了,教学也就走向高效了。

培根说:“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时间是一定的,愿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变得充实有效起来!

 

(《山东教育》2010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