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乡土革命资源 涵育学生家国情怀

发布日期 : 2024-10-2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钱金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历史教学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寓论断于叙事,将相关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历史知识的讲述。乡土革命传统资源,以其本土化、生活化、亲切感的教育特点,能够链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成为学科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之情的有效途径。如何开发乡土革命传统资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使其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笔者以统编教材八年级相关内容为例,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定位教材内容要点,构建乡土革命史整合谱系

乡土革命传统资源融入历史教材教学,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在哪里融入、融入什么、为什么融入”,其次要探究的是“怎样融入”。基于此,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从教学目标、内容、拓展资源等方面寻找乡土革命传统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融入点,再从乡土革命传统资源中提取相关内容进行对接,形成乡土革命传统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谱系。在谱系中罗列与乡土革命历史对接的教材册次、单元、课时、内容,并说明其融入方式及整合目的等,据此进行教学,为乡土革命传统资源走进课堂打通渠道。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是1936年西安事变、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国共再度合作、1937年淞沪会战、1937年南京大屠杀等,同时期的乡土革命资源有1937年天福山起义、1938年血战雷神庙、1942年马石山惨案。通过联系性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威海军民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开创胶东人民抗日战争新局面的英勇事迹。学生通过对南京大屠杀与马石山惨案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质。

二、基于乡土历史沿革,确定教学主题立意

教学立意又称课魂,是一节课内容的主旨思想与核心价值,统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引领学生学习与思考。只有从立意的高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领会历史知识,提升核心素养。乡土革命传统资源因其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等特点,为教师确定教学立意提供了深厚的信息基础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如教授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师在整理地方党史资源时发现,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威海荣成崖头街道黎明村,其前身是荣成县黎明合作社。1955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其三年生产规划作出批示,在全国范围进行经验推广。如今拥有12个子公司、涉及众多产业的威海金猴集团,其前身则是1951年仅有17名员工的威海市新生皮革生产合作社。大量乡土历史资料都证明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与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三大改造渊源深厚。在更多乡土历史资源的发掘与整理中,该课教学主题逐渐清晰明确: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基于该主题,将本课整合为三大板块,分别是:“国之大计,民生所依———探原因”“民心所向,实干兴邦———看过程”“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析影响”。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三大改造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学生明确地认识到,所有的成就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只要党民齐心,中国故事必将演绎得更加精彩。

三、采集身边口述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口述史是指引导被采访者进入述说历史的情境,讲述其切身感受,追忆亲历的历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初中学生而言,口述历史是一种采集更为便捷、使用更为适切的地方历史资源。

在《三大改造》一课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该课重点。为了让学生弄懂赎买、公私合营、定息等核心词语,进而理解改造实质,教师补充了公私合营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对当地企业四海酿造厂40年工龄退休工程师于爷爷进行口述采访。被采访者口述的内容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地方、家庭的发展变迁,书写着家与国同生共荣的血脉相连,将其融入历史学习更有说服力。节选汪同学采访口述对话记录相关内容如下:

汪同学:于爷爷,四海酿造厂是从哪一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改造前又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于爷爷:改造以前,四海酿造厂就是私营企业。1956年全国性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8月份,酿造厂与“新康号”“鸿裕益”“鑫生”“裕记”合并,推行公私合营。政府任命杨国珊为公方经理,徐开寿任私方代表,当然公方占主导地位。

汪同学:那么工厂就是从私人企业变成了公有企业。把私人企业变成公有企业,厂长赞同吗?

于爷爷:徐厂长当然同意啊,因为国家当时实行一种赎买政策,根据1955年企业的营业额来进行定额,也就是说进行定额定股分红。当时徐开寿每年可以拿到5%的股息,10年以后定股定息结束,企业就慢慢变成集体所有制企业。

汪同学:看来这个赎买政策还挺人性化,它关注了企业各方面的利益。

于爷爷:对的,这也是大势所趋,因为当时的私营企业,生产经营都很困难,国家通过这种方式统一管理,把私营企业变成集体所有制的企业,这样可以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教师在口述内容基础上提出问题链:(一)国家对四海酿造厂改造的方式是什么?(二)国家推行的什么政策使徐开寿厂长赞同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三)此方式实施后,资本家的身份发生怎样的转变?企业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讲解公私合营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级形式,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采用“四马分肥”的方式赎买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行后,四马分肥被定股定息所取代。和平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由此让学生通过对一段通俗易懂的口述史的解读完成对该课重点的理解。

四、亲近遗址实物资源,还原真实历史情境

历史学习呈现的方式很多,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等,这其中遗址遗迹等实物资源,因其可观、可触、可感的特点,更易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感怀。威海是一片红色沃土,全市有红色印迹474处,在这些战斗遗址及革命纪念地陈列展示了大量文史资料及实物,见证着胶东地区光辉的革命历程。将这些地方资源引入课堂,能生动深刻地激发学生的乡土自豪感与归属感,感悟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内涵。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标要求是: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在教材中对“两弹一星”的叙写只有简短的文字介绍,概括性的文字使学生很难理解历史的特殊性、“两弹一星”精神的可贵性。威海荣成籍科学家郭永怀正是从事“两弹一星”研究的科学家之一,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中国科技从弱到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基于此,教师设计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研学活动,布置如下任务:

任务一:梳理人物活动时序。要求:根据展馆布置及解说员讲解,编制郭永怀活动年表,并对活动进行分类整理,了解郭永怀人生轨迹。

任务二:分析人物与时代的关联。要求:了解郭永怀求学、工作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从郭永怀的人生选择———专业选择、留学选择、归国选择、工作选择、生死选择五个角度去理解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学生带着任务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进行研学体验探究。馆内陈列的照片、信件、影视资料等珍贵史料,还原了郭永怀波澜壮阔人生轨迹,也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峥嵘岁月。通过更直观、更生动、更深刻的体验,学生了解了新中国“两弹一星”开发历程,了解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了解了新中国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五、补充本土人物故事,旨在情感目标达成

历史教育,“人”不能缺席。对于学习中的人(学生),他们往往容易对时空较近的历史人物产生学习兴趣。乡土革命史中的革命人物,不论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战士,还是坚贞不屈、赤胆忠心的革命群众,他们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与人性光辉会润泽学生的心灵之源、家国之爱。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关注到人物教学的重要性并予以实施,但有时也会陷入脸谱化、格式化、符号化等教学误区。要让乡土革命历史中的人物在历史课堂鲜活起来,真正起到以人育人的教育意义,需要关注两点。

一是让英雄形象走近学生。1218岁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期,崇拜英雄人物、模仿偶像是其走向心理独立的外显表现。但伟大人物的非凡壮举离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会让学生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英雄人物在真实生活中的细节,拉近历史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距离。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抗美援朝》,教师引入威海籍党员张志信的故事。张志信与儿子张力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与“小北京”的原型。张志信一生保家卫国,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其唯一的儿子张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光荣牺牲时,张志信强忍悲痛说:“张力和很多年轻的烈士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他们为国牺牲,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教师就此故事追问:“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是你的父母,他们是否舍得把你送到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战场上去?”“再试想,有一天你当了家长,你是否舍得把孩子送到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战场上去?”“张志信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教师的追问直抵学生内心,使其产生强烈的震撼,更能让学生体验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深刻理解到那些英雄人物,其实和我们一样,是挺身而出的凡人。

二是让挺身而出的凡人百姓彰显伟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普通民众在革命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他们的故事更亲近人、感染人、打动人。

如教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师将普通民众在抗日战争中的事迹引入教学。荣成市教师引用了“一门四英”的故事,讲的是1940年荣成小落乡肖永菊大娘把大儿子、二儿子一起送去参加八路军,二儿子牺牲后,又把三儿子、四儿子送进部队参加抗日的感人事迹。乳山市教师引用了乳娘的故事,300多名乳娘照顾党政军干部子女及烈士遗孤1233名,10年间,在日军残酷“扫荡”和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孩子们无一伤亡,而乳娘自己的孩子很多却因战乱、疏于照顾而夭折。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百姓,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忠心为党、大爱无疆的精神,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

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熟识家乡的党史、革命传统史,热爱家乡的革命精神与文化,有助于中学生学习党史国史、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之情。笔者的思考与探索,依然在路上,未来将在深度与广度上作出探索和实践。

【注: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跨学科通融课程建设研究”(批准号:2023ZC405)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山东教育》2024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