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四翼:黄河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大思政课”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 : 2024-10-2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日照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清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更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黄河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的路径研究”为引领,探索了以思政课为核心,以校本课程、校园活动、项目化学习、思政研学为四翼的实施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以思政课为核心,绘制黄河文化教育实施图谱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所蕴含的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等黄河精神,是我们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极好载体,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作为底蕴深厚的“大思政课”,黄河文化的系统教育不仅是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同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亦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一)以教材为源,链接嵌入黄河文化教育内容

为促进黄河文化教育融入教材、回归课堂,提升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知,深化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我们组织思政课教师在系统学习研读黄河文化文献资料基础上,找准其与思政教材融入点,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思政教育要求分层确定黄河文化教育目标,开发基础性、进阶性、拓展性黄河文化教育资源并嵌入相应学段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融入,促进黄河文化育人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黄河文化素养。

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组织探究、亲身体验、开展调研等多样化方式,组织对黄河文化知识的进阶性学习,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黄河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黄河地域文化历史的认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教师将黄河文化拓展性资源嵌入课程学习,通过讲述黄河流域发展历史和现状,拓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黄河水利建设与黄河治理等相关知识内容,增强学生热爱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培育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同时这一阶段还应注重实践探索,深度挖掘黄河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引导青少年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行动。

(二)以活动为桥,增强师生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体悟

学科活动是提升师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平台。为提高黄河文化教育在思政课中的实效性,我们以两大活动为师生搭建提升和成长的桥梁。一是在思政课教师中开展“黄河文化思政课”优秀课例展评和黄河文化育人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引领教师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或开发形成专题课程资源。现已形成《沿着黄河遇见海》《传黄河文化   承家乡技艺》等30余节优质课程资源及《黄河故事在思政课中的传承与创新》《基于沉浸式学习的黄河文化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研究》等20余个案例,并在区域内展示推广。二是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传承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主题征文暨政治小论文评选活动。这也是对黄河文化融入思政课实施效果的检验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用手中的笔抒发对黄河的真实情感,表达对黄河文化的热爱,较好地激发了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沿着黄河追寻“非遗”》《一只飞鸟与黄河的对话》等30余篇佳作在省级征文比赛中获奖。通过黄河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其文化自信、增强其使命担当。

(三)以研修为梯,提升教师黄河文化教育能力

黄河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关键在教师。日照作为非沿黄地市,不少思政课教师对黄河文化的直观感知力及相关储备不足。要落实好黄河文化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黄河文化素养的提升。一是开展基于需求的专题培训,适时邀请从事黄河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在系统全面普及黄河文化知识基础上,加强黄河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知识链接,密切育人价值的关联度,多维度丰富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二是为教师的自主研修提供支持和保障,学校为教师提供丰富的黄河文化类书籍(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等)、刊物以及网络课程、线上展馆等教与学的资源,服务教师日常资料查阅,支持教师随时随地依托资源进行自主研修。三是营造积极氛围,引导同伴互学,鼓励学科组(课题组)教师围绕黄河文化教育主题开展针对性、即时性的交流互学和问题研讨。同时,通过分享教学教研心得和研究感悟,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二、以校本课程、校园活动、项目式学习、思政研学为四翼,拓展黄河文化育人路径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要求教师有“大思政课”意识,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黄河文化教育的实施丰富了思政课内容和载体,将黄河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大思政课”,还需要建立系统化、活动化、自主探究式、行走实践式等多维立体的实施路径。

(一)校本课程:让黄河文化教育系统持续

为进一步拓宽课程视域下的黄河文化教育,除了思政课,我市学校还开发了丰富多样的黄河文化校本课程。将黄河文化教育相关资源编撰成相对系统的校本课程读本,如全市黄河文化教育课题实验学校以黄河文化知识传播为基础开发的《黄河概览》、以讲述黄河故事为基础的《黄河精神》、以黄河诗词诵读为基础的《语诵黄河》、以黄河文化地理为基础的《文旅黄河》等优秀读本或校本教材。此外,我们还将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色的黄河文化内容资源,如龙山文化、尧王文化、两城文化等,融入黄河文化校本课程教材,丰富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直观、生动、可感、可触,容易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其课程育人价值也很显著。

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为规范黄河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提出了课题实验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原则”和“多方协同式”课程开发实施的新模式。一是要遵循政治性原则,即符合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要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注重立德树人元素深度挖掘;二是要注重科学性原则,课程纲要各要素描述完整、规范,课程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施方式、评价设计等均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做到科学、合理,体现较强的操作性;三是要体现特色性原则,即对黄河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泛化、不随意,聚焦核心内容,要具有较强的“黄河”特征。黄河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三原则是确保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仅依靠某个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做到高质量。对此,我们探索了“多方协同式”黄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模式,即构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黄河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协同开发实施模式。借属地高校专家力量进行理论指导,由市、县教科院(所)进行实践指导,学校作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及实施,邀请有这方面专长的家长进行课程协同开发以及合作育人。这一模式确保了黄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与实效。在课程设置上,黄河文化校本课程一般以一个学期为一周期,每周一节。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对黄河文化有了较全面系统的认知,有效达到课程育人目标。

(二)校园活动:让黄河文化教育有声有色

校园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面向全校师生的、涉及黄河文化元素的文化、体育、娱乐等各类活动。师生在开放式、沉浸式、体验式、探究式的校园活动氛围中,自觉接受黄河文化的浸润、熏陶,从而增长自身的黄河文化知识、感受黄河文化魅力,提升黄河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可以说,校园活动是将黄河文化教育推向深入的重要载体和路径。

部分课题实验学校打造了以黄河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景观布置、廊道文化以及班级文化(黑板报、图书角等)进行了修改或重构,让黄河文化成为实实在在可以“触摸”的对象。如,五莲县育才初中打造了以黄河精神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校园活动、班级活动更加直观可感,大大提升了黄河文化育人效果。

各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校园活动,如黄河主题社团、黄河歌咏比赛、黄河知识竞赛、黄河文化手抄报等,形成了鲜明的黄河文化育人特色。如,东港区学校开展的“黄河文化大集”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学校围绕黄河文化主题设计了“黄河文化主题晨诵”“舞龙舞狮表演”“文化博览会”“黄河才艺秀”等系列活动,学生乐在其中;岚山区各学校开展了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学生征文、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故事创作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校园活动这个平台,引领学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黄河文化魅力,领悟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项目式学习:创新黄河文化育人新样态

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创建真实的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已有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项目设定的任务,实现对核心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式学习更注重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项目实践,完成任务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项目化学习关注的不是学生记住了什么,也不是学生懂得了什么,而是学生发现自己有能力在未知的世界里去做些什么。

黄河文化教育因其独有的特征,非常适合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时,一是要精选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让学生拥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和思路,使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更有针对性;二是要指导学生制订探究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流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探究计划进行探索、学习、交流;三是组织实施项目计划,完成项目任务;四是展示项目成果、进行评价交流,以此促进项目研究的真实、深入。如,我市某学校围绕“发掘黄河之美”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三周的项目式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组织学生结合各科学习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实践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精心设计的富有创意的活动中,这一项目式学习以引导学生发现美、传承美、留住美为主题,通过丰富有趣的自我探索,最终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的“黄河之美”代表作。

(四)思政研学:打造行走的黄河文化思政课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思政研学更是开展黄河文化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鲜活实践。一方面,组织开展黄河文化研学实践,能够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亲近黄河、了解黄河,身临其境领略黄河沿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之美,极大地增强课程学习的吸引力与针对性;另一方面,在组织研学活动时,要注重挖掘乡土资源中与黄河文化相关的资源,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思政研学活动,提升学生亲近乡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研学机构或者家长可以组织以黄河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寻访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带领学生到黄河沿岸开展思政研学活动。比如参观黄河博物馆等,用行走的实践开展有温度、有力量、接地气的黄河文化思政课,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多路径学习、全身心体悟,在行走实践中感悟黄河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注:本文为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黄河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大思政课’路径研究”(立项号:2022HHZX320)阶段性成果】

 

(《山东教育》2024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