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遗”扎染项目,对中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教育

发布日期 : 2024-10-2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恒山实验学校   董红梅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为了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提高爱国主义情感,强化民族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通过民族审美教育,帮助中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根据实际情况,我校选择了扎染作为民族审美教育的切入点,为此成立了“一染时光工作坊”,将扎染搬进了美术课堂。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艺。扎染之美,在于它复杂多变的图案以及丰富的色彩。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礼赞,充满了艺术灵感和生活智慧。扎染不仅是一种实用工艺,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审美的哲学观念和美学特征。在扎染课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染的制作技艺,更要让学生通过扎染领会传统哲学和中华美学的精髓,提升审美能力。

一、领悟中华审美的哲学根基

中华审美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哲学元素:天人合一。在制作和欣赏扎染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扎染的设计理念、工艺流程、材料的使用、纹理与色彩的变化等各个方面寻找天人合一的影响,领略天人合一之美。

学生采用传统扎染工艺,使用天然纤维和植物染料,不但工艺环保,而且染出来的色彩更为柔和自然,表现出质朴的美感,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学生作品大多表现自然景物:日出日落、云朵天空、山川河流、动物和植物等。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创作灵感,把自然之美作为艺术的追求,在审美中建立起自我与自然的连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扎染图案是染料在布料上渗透、扩散后自然而然形成的,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形态和色彩效果,脱离创作者的预设。这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创作情绪。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学会顺应自然规律,接受和欣赏自然的变化,从不确定性中发现了美,找到了动态的平衡。

扎染过程烦琐,从图案设计、捆扎、染色到晾晒,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扎染者的耐心和专注力。学生把扎染的过程当作心灵的修炼,全神贯注,精细操作。通过不断地与布料、染料互动,不仅创作出了美丽的艺术品,也在无形中修炼了自己的心性,提高了艺术品位。

通过扎染,学生认识到,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美学的普遍规律。天人合一之美,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一种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心灵与天地的交融。这正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深沉而持久的美。

二、感受中华审美的山水情结

中华审美有一个深厚的情结:山水情结。从文学、绘画、音乐到园林、建筑,中华文化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把山水作为一个永恒的创作主题。画不完的山水画,写不完的山水诗,这是历代文人不渝的执念,寄托着他们丰富的人文情怀。

我们以山水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扎染创作。扎染的工艺和原材料的特性使这种技艺具有水墨国画的特性,非常适合表现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学生在创作中发现,染料的渗透与扩散会形成自然的色彩过渡,类似于水墨画的晕染效果,呈现出鲜明的远近对比和层次感。染色后形成丰富的纹理,与山石、流水等自然景观的质感相呼应,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学生通过对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的布局和色彩处理,使作品不仅形似,而且更有意境,更能触动心灵。

我们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议自己的山水作品,同时赏析山水名画、名诗,从中感受中华审美的山水情结和人文情怀。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山水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深厚的情感寄托,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感恩,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山水情结是一种极具魅力的美学“意境”,由此而产生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再现,更是对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山水情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在绘画、文学和园林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丰富的表达。感受山水情结,能够诠释自然之美,并借景寓情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哲思。

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在山水题材的创作中,无论绘画还是扎染,都会有意识地去表现“意境”,尽力表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感觉,学会寓情于景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解读中华审美的文化符号

中华审美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美学象征物。这些符号丰富多样,有动物、植物、矿物、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也有抽象的图形、图案。它们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道德指向,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更渗透在日常生活和习俗中,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在扎染中一直都有表达。调整扎染图案和色彩的技法,能够较为精确地再现特定的文化符号。几千年来,扎染一直被视作表达信仰、习俗和价值观的载体。我们以文化符号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扎染创作,领悟传统文化符号的意象。

学生按照龙、凤、麒麟、狮、虎、仙鹤等动物符号,梅兰竹菊、松柳桃桂等植物符号,山水云天、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体符号,分类进行扎染创作。在制作前,让学生先了解这些符号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的美学表现形式,由此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既表现了美,也显现出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在中华审美中,图形是被广泛使用的文化符号。方、圆、三角、螺旋和八卦、五行、太极等图形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懂得它们的文化含义,染出来的作品就没有灵魂。染一个圆很容易,染出一个“有灵魂”的圆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生以圆为专题探寻历史,从华夏文明源头的太极图到日晷、罗盘、园林建筑,圆是东方美学必不可少的因素,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是中国人宇宙观、生命观和道德观的精神原型。有了对审美符号的认知,学生扎染的圆,就不仅仅只是图形了,而是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合体。通过调整质感、色彩和纹理,染出了各种不同含义的圆:象征着阴阳平衡的太极圆、象征着强大生命力的日月圆、象征着纯洁完美的玉璧圆、象征着团圆的元宵和月饼圆、象征着幸福吉祥的花环圆、象征着光明和智慧的铜镜圆等。

中华审美融合了文化、艺术、哲学等多方面的元素,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美感标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在扎染活动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未来的无声召唤和无限希望。这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和方法。教师需要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丰富的活动形式,如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培训、家校合作、多元评价和现代技术应用,逐渐把中华审美观融入学生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精神的滋养,让他们在中华美学的浸润中,成长为具有高尚品格、高雅审美趣味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山东教育》2024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