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 早该淘汰

发布日期 : 2010-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心学校 毛连水

末位淘汰,是应试教育的怪胎

说到末位淘汰制,至今很多人仍是“谈虎色变”,因为我们都被它给吓怕了!好在今天我们终于放下了那可怕的噩梦,走上了素质教育的大道。可是现在,我们仍然时而听到这样的说法(包括一些媒体),有些学校和地区仍旧在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狠命地用成绩量化老师,实行末位淘汰。这里就再重申一下末位淘汰的毒害。

实行末位淘汰,无非就是使老师有一个好的教学成绩。想法是好的,但后果很严重。为了“要质量”“上素质”,想尽各种方法来“激发”老师的干劲,尤其是末位淘汰,更是“一绝”。在这种制度的笼罩下,每一个一线的老师都得拼了命地豁出老本来做工作,从天不亮一直忙到深夜,从上班时间一直忙到课外辅导乃至寒暑假,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订资料、印试卷、批改、辅导,真的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像春蚕一样吐尽最后一根丝,为了对得起“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赞誉,更为了免遭“末位淘汰”,他们不得不这样没日没夜地拼命。有的积劳成疾,有的甚至不到退休就已然辞世。但就是这样,还是有人仍未能逃脱“末位淘汰”的魔掌而下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世界百米短跑竞赛,各国都挑选了自己国家最快的选手参赛,但最后不还是牙买加的博尔特拿了第一。那么跑在后面的咋办?当然是被淘汰。但是有一点,你能说那些拿不到第一甚至倒数的选手没有竭尽全力吗?他们不想争第一吗?但再快终究还是会有人倒数的啊!

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从事的可是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工作,她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而又带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她不同于体育竞技,更不是战争!如果我们用一个学年的成绩给老师定终身,那么请问,教育是不是要求老师在一个学年内就把学生培养成才?既然不能,为何要用一个学年的成绩来“淘汰”老师?所以,末位淘汰制是一个荒谬而又极端的评价方法。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不容许老师“犯错”,把老师视为教育教学取得高分的工作机器,完全忽视了教师的身心发展和工作特点,更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末位淘汰,造成了学生更严重的两极分化

既然末位淘汰的价值取向是以成绩论输赢,因此,各科教师不得不从学生身上“压榨”时间来换取高分。这导致了更可怕的现象和后果——尖子生更尖,差生更差!

为了顾及自己的学科成绩不落后于别人,老师一个个无所不用其极地想着法子让学生学自己的学科,资料堆满桌子,卷子塞满洞子,作业挤破包袱,连课下十分钟都得去办公室接受老师的检查背诵或小组长的提问,玩的时间没有不说,有时连上厕所都来不及。长此以往,那些被老师经常“开小灶”的尖子生当然识记的东西更多,成绩会越来越高;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小丑”,谁有工夫管你们的好孬,又不指望你们,只要上我的课不捣乱就行了,管他呢,劳神费心还无功劳。所以,学生最后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末位淘汰,导致学生价值观发生偏颇甚至畸形

在成绩功利性的驱使下,尖子生对自己的“优越感”越来越明显,认为自己是老师的“宠儿”,心中把自己都“娇化”了,受不得半点委屈和亏待,被老师们“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个捣蛋生敢挑衅甚至耽误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肯定会得到老师特别的“赏识”。在这种环境的“保护”下,那些尖子生形成了这样的心态:这是我“理所当然”应得到的,我是班里的“上等人”,你们差生配吗?结果一个个变得目中无人,高傲冷漠。而差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再加上整天还要面对那些不可一世的“高自己一等”的宠儿们,心里更不是滋味,有些变得嫉妒、痛恨,性格孤僻;有些变得自暴自弃、麻木不仁;有些寻求精神寄托,上网、看小说、谈恋爱、抽烟、拉帮结伙显示自我等等,他们认为:“反正没人管我,我就这样了,谁能把我怎么样!”给学校的管理造成了很大影响,成了所谓的“学痞”,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后果可想而知,麻木、冷漠,将会使他们走向何方?尖子生和“差生”都没有一个良好的结果,这些,我们教育者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归根结底,是评价制度带来的后果。

由此看来,末位淘汰,不光让老师惶惶不可终日,身心疲惫,更害了学生。痛定思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教育没有问题?今天,仍然有些地区和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用末位淘汰来衡量老师,应付上级检查是一套,平时操作又是一套,令人既头痛又担心。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但不是应试教育下那种以分数定命运的评价!

末位淘汰,早该淘汰!

 

(《山东教育》2010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