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 资源整合 课程推进 临沂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发布日期 : 2024-09-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标准引领   资源整合   课程推进

临沂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朱成广   公彦利

临沂市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聚焦“如何教、谁来教、在哪教、谁来评”的劳动教育“四问”,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出发,结合区域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系统实施“四个强化”工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市域统筹,完善体系设计

纵横施策,协同推进。以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按照“政府推动、学校行动、家社联动、评价促动”的工作思路,将劳动教育纳入“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协调机制”,横向构建“党委政府抓全局、教育部门抓统筹、有关部门抓配合、教研部门抓内涵、劳动基地抓实践”的协作机制,纵向建立“市级部署、县区主抓、学校落实、班级特色、家庭补充”的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市域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先后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临沂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三年规划》《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等文件,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做好“支前”保障。在市域层面,明确劳动教育的工作目标,梳理4项重点任务、8项推进措施,规范各学段内容安排和素养评价。制定全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任务清单,确定制度建设、师资提升、交流研讨、资源保障等31项任务。建立劳动教育双月调度机制,定期总结工作经验、调度工作进展,保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分步实施,梯度推进。采取“整体谋划与梯度推进相结合、面上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线上线下多元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照“149”推进思路,率先建设兰山区1个示范区,辐射带动罗庄、河东、高新、沂河4区,进而在9个县全面铺开,全力打造劳动教育临沂样板。在学校层面,遴选100所劳动教育种子校,发挥典型效应,分批次分梯度推进劳动教育。编写《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指南》,指导学校形成本校的劳动课程实施规划,评选10项优秀案例,在全国会议上展示交流。

强化项目引领,推动内涵建设

2022年,临沂市承担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以课程标准为引领,以标准落地实施为目标,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开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典型案例。

精准调研,确定方案。项目组围绕师资建设、教研建设、资源建设等内容,在全市开展劳动教育教研人员、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四个层面的调查研究,形成《临沂实验区劳动教育调研报告》,制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工作方案》,为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示范引领,专业推进。因地制宜,指导学校根据校情制定学校劳动课程实施规划,帮助劳动教师理解课标,引导教师设计劳动项目,规范实施劳动课程,构建了“双向四面”市域劳动课程实验模型。“双向”即从研究到指导,研究者做到课标解读、实践指导;从政策到行动,实践者做到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四面”即由“从政策到行动”的横轴和“从研究到行动”的纵轴构成的四个活动面。

专业培训,提升能力。举办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培训会,对全市2000余名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出台《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指南》《劳动课程典型案例研发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课程指南》,进一步推动劳动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截至目前,1项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8项案例被评为省级典型案例,14项成果获省级劳动教育创新成果奖。

强化资源整合,拓展实践场域

按照“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拓展教育渠道,建立健全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进一步凝聚育人合力。

积极挖潜,打造校内基地。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推动学校建设责任田、班级农场、劳动实践教室等校内劳动教育场地1700余处,实现场所布点全覆盖,为学生开展校内劳动奠定基础。

校外拓展,建设基地联盟。统筹全市基地资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聚焦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等领域,着力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的“1+N”基地联盟。其中,重点打造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中心;积极争取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一县一特色”,建设校外实践基地60余处。争取1亿余元中央彩票公益金,设立市级彩票公益金每年100万元,支持校外基地建设提升。开展家校合作育人,让学生常态化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想劳动、能劳动、会劳动。

线上整合,打造管理平台。建立全市劳动教育实践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将部分红色场馆、景区景点、农场、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社区街道等校外场所进行线上整合,实现活动前课程设置、实施情况等活动计划可选择,活动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等课程实施可查看,活动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档案内容可记录,努力推动实现全流程记录、多主体参与和多方监督,切实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教学创新,提升育人实效

实施课程、课堂、课例、课题“四课行动”,探索建立以劳动素养为导向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图谱,推动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相互衔接并各有侧重。

开发特色课程。联合出版社开发具有市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一体设计,序列化实施。优化课程设置,确保学校每周开设1节劳动课,每学年开展1个劳动周,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和校外劳动。

强化课例研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打造《沂蒙门笺》《锦绣沂蒙》《沂蒙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16个精品课程,建立市级劳动教育优质资源库,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创新课堂模式。探索项目式、体验式、沉浸式的教学方式,构建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实践操作、问题解决、展示交流和反思总结的劳动教育“七步教学法”,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注重课题研究。立项劳动教育专项课题50项,包括设计劳动课程方案、劳动教师培养、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以专业研究促进教师素养提升,不断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

通过系统规划、专业推进、科学实施,全市中小学劳动课程体系得到完善,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根本转变,学生的劳动意识明显增强,并形成了一大批物化成果。《山东省临沂市以“四个强化”积极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获山东省2023年度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优秀案例,有关经验在教育部网站推介。

 

(《山东教育》20249月第2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