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向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跨越式迈进
发布日期 : 2024-08-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和体育局 王晓光
作为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主战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青岛市李沧区抢抓发展机遇,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3+2+4”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成势,实现了区域转型发展,吸引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在李沧安居乐业。城区的不断发展,居民素养的不断提高,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李沧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列入政府重点工作,科学规划教育发展蓝图,不断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李沧区抢抓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全面提升所有教师的教育水平、区域内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所有学校的优质程度,回应每个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渴望。近年来,李沧区荣获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山东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等称号。2023年,李沧区作为基础教育领域唯一代表在青岛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倍增工作推进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教育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李沧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保供给强配套,推进优质资源倍增学位充足供给行动,全面保障就近入学需求,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坚持教育系统党的领导,把方向、控大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断健全教育工作领导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使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区委教育工委的作用,定期听取和审议义务教育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义务教育改革的重难点问题。始终坚持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开展年度党建突破项目,运用基层党组织“评星创优”管理考核等方法,实现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均衡发展。打造李沧教育党建品牌,持续开展“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建设,李沧区实验小学“誓言铮铮”党建品牌获评青岛市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校。
(二)坚持科学规划教育发展路径,目标明、措施实
区委区政府聚焦规划先行,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在《青岛市李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积极开展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创建工作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公共基础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下发《关于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等五项制度的通知》,建立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深入一线调研制度、为师生上思政课制度、述职必述教育制度,将落实五项制度情况作为领导教育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李沧区“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落实《青岛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教育强区建设行动,进一步补短板促公平,为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计了更为科学、前瞻性更强的实施蓝图,全面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三)强化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构建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的机制
1.加大经费保障。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保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的增长。
2.加强部门联动。下发《李沧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方案》,成立区级工作专班,统筹整合18个部门力量,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区发展改革局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和重点支持;区财政局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优先满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做好教师核编定岗工作,努力消除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国土、规划、建设部门把中小学建设纳入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建设用地;其他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做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协调和实施工作。
(四)加大学校规划建设,完善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需求的体系
1.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李沧区0-14岁人口占比16.72%,位列青岛市第二。综合考虑总体规划、未来人口变化、教育需求变化等情况,区委区政府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编制《李沧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9—2035年)》,满足人口增长对学校的需求。十二五以来,李沧区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35所,新增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4万个,超过2011年以来全区中小学校4万个的学位总和,相当于再造一个李沧教育。目前,在建学校7所,全部建成后将再新增学位1.2万个。
2.提升标准,确保质量。新建校建设全部执行《李沧区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基本手册》,教室面积、走廊宽度、室外护栏高度等均高于山东省省定标准。小学普通教室面积从省定标准的61平方米增加到81平方米,初中从70平方米增加到92平方米,增加书包柜、图书角等,使教室更整洁、更实用,学生学习空间更宽敞、更安全。
3.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统筹兼顾新建校和老校均衡发展,新建学校解决学位供给问题,改建扩建老校满足发展需求问题。全区所有新建校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既有报告厅、风雨操场、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活动空间,又配备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心理教室、专用实验室、机器人智慧空间、沉浸式情景教室等个性化育人空间。按照学校发展特色和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更新老校设施配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在有条件扩建的老校增加食堂、报告厅、室内运动场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注重教师梯队建设,实施教师素养提升工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水平整体提升
强教先强师。李沧区紧密对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青岛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意见》,立足李沧教育教师队伍实际,实施强师兴教保障行动,全面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加大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为广大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一)均衡配置师资队伍
全面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近五年招聘中小学教师590人。深化调配制度改革,落实青岛市《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干部教师交流机制,近三年提拔交流副校级以上干部160人。通过区域内交流,充分挖掘师资潜力,有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资使用效率。在全市率先推动初中和小学干部教师互派交流挂职,增进中小学阶段在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实现“教”与“学”的学段高效衔接。
(二)加大教师权益保障
发布《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和体育局激励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担当作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鼓励干部教师改革创新、支持干事创业、及时预防纠错。出台《李沧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长效保障机制和联动机制的通知》,确保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出台《关于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加强绩效杠杆运用,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方案,树立正向激励导向。加强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李沧名师、功勋班主任、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教学能手等,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支撑教师持续提升。
(三)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大力推进内培外引体系建设,实现教师梯队式培养,面向新入职教师进行五年跟踪式培养,面向青年教师开展“菁英计划”精细式培养,面向成长型教师开展“领航工程”提升式培养,面向专业型教师开展“名师工程”进阶式培养,着力打造本土名师。坚持外引借力,名家大讲堂每月一讲,邀请教育名家到李沧来,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答疑解惑。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满足了教育发展需要,区域层面初步形成了从“有”到“优”、从“集”到“群”的良好生态。目前,李沧区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从2017年的12人增加到64人,拥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600余人。市区级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309个,辐射带动全区教师共同成长。
三、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多彩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内涵提质量,推进育人品质提升行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品质课堂,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全面提高内涵发展水平。
(一)思政引领推动五育并举
1.以德为本,深化学生思想引领。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党、团、队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红色宣讲活动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配齐配足思政教师,上好中小学思政课《道德与法治》,构建李沧区新时代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立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构建“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成为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永恒色”德育课程体系,《区域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立项为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励志追梦做最好的自己》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2.以心赋能,助力学生阳光成长。区内各中小学均设有心理咨询室,所有学校均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做好个案辅导,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区级设有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实现办公和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等功能。开设心理援助热线,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亲子关系、学习焦虑、青春期教育等问题咨询。举办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育人全过程。开展“2+10”畅聊行动,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为每个学生持续提供关心关怀和全面发展指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3.以美塑心,提高学生品格修养。开展“普及+专项”的艺术培养模式,以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和课余训练为载体,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持续建设尊重学生成长个性化、多样化的多彩社团。加强艺教融合,邀请优秀艺术工作者、高校专业教师、民间艺人及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为校园艺术发展赋能。抓好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学生喜欢的精品课堂。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与课程为载体,推进美育生活化、实践化。打造艺术精品赛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展示平台,近三年间,累计组织区级展演20余次。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各项展演活动,小白鸽合唱团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4.以体强身,成就学生健康体魄。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作为校园体育的重要抓手,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在全区推广乒乓球、跳绳、游泳等项目的基础上,落实“一校一品牌、人人有特长”的特色教育理念。目前,李沧区共有全国体育特色学校18所、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青岛市体育特色学校55所。重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建立近视防控数据平台。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优良率和视力抽测合格率均位列全市首位。开展多彩大课间,整合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实现大课间活动课程化,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一小时,“绳动校园”获2023年山东省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评选一等奖。
5.以劳立行,锤炼学生坚毅人格。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全学段、全学科,李沧区被评为青岛市第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借助劳动课程、研学实践、社区服务和家校共育等,开展每周一课时、每校一清单、每班一场域、每人一技能、每期一评价、每年一劳动周“六个一”行动,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全区中小学深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基地建设,打造“一校一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共开设劳动社团和劳动主题教育活动300余种。
(二)用心用情关爱特殊群体
1.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严格按照青岛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相关要求,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应入尽入。近年来,李沧区承接了青岛主城区近一半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最高峰时,全区在校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近一半。随着城区发展,户籍政策逐步放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前在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达32.3%。
2.全方位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重视特殊教育,制定下发了《青岛市李沧区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年)》。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无障碍环境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巩固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提升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和服务能力,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政策,有力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强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普通教育、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进一步融合。2022年被评为山东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
(三)聚焦推进教育提质
1.推动改革创新,赋能学校发展动力。推进初中强校提质行动,推行小初、初高衔接,修改《李沧区中小学教学常规》,连续实施两期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引领,全面推动区域教育均衡。抓实各级各类集体备课,提升备课质量水平,大力开展“每人一节优质课”活动,引导教师高标准高质量备课。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培育了如“实趣课堂”“竞合乐学”“和进助学”等卓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优秀教学法。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科辅导等策略,既关注学优生,更关注学困生,不让每个学生掉队,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2.搭建展示平台,营造浓厚教学氛围。紧紧围绕“聚焦课堂,提升品质”的管理主线,连续六年举办李沧区“教学节”,采取“活动搭台,人人参与”的模式,以“节”促“教”,营造良好教学生态。从校长课堂到教师的岗位技能大练兵,从备课磨课的课堂实践到教学课题研究转化,从学校单一教研教学到区片教研联动,李沧区更加注重教学法、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注重教师学科素养、命题能力的提升。全体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改进教学、提升教学,形成了全区上下“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提质量”的浓厚氛围。
3.深研课堂管理,坚持教研下沉。着力推进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打造品质课堂。加大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指标中的比重。提倡干部任课、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的同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微改革,大胆探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发挥教研员引领作用,实行教研员“3+2”工作制,每周至少三天下沉到学校一线指导教学,通过集体研教、蹲点研教、跟踪研教等形式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促使教研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教学工作。在全市率先设立初小衔接教研员,探讨如何进行知识、能力、素养的高效衔接。
4.落实“双减”政策,推进教育提质增效。出台《李沧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要求,促进教育公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机构清零。探索下发《李沧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规定》《李沧区作业设置与批改管理规定》等,进一步规范作业管理,实行作业“熔断机制”,保障学生充足休息时间。积极优化作业设计,达到控量、提质、增效,切实为家长减负解忧。严格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全覆盖实施弹性“5+2”课后服务模式,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与青岛市“十个一”项目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空间和场所,组织学生进行文体活动、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发展内涵。《青岛市李沧区教育和体育局:“四优”融合打造课后服务“暖心工程”》被评为2023年青岛市第四批校内提质减负典型案例。
四、深化家校社协同,凝聚育人合力,学生成长生态环境优化提升
李沧区从“学校教育、家庭培育、社会共育”三个维度出发,不断推动家校社教育相互渗透、有效衔接。全区汇聚家校社三方之爱,建设适应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满足多元育人需求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体系,擦亮李沧“爱塑未来”共育品牌。
(一)完善体制机制,做到保障有力
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有效机制,先后制定并出台《李沧区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沟通合作机制建设的通知》《李沧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李沧区第一届家长节活动》《李沧教育“爱塑未来”全民进校园活动》等多个专项活动方案,依托《青岛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达标创优学校创建评估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课程巡课视导工作》两项督导考评制度,使工作推动有严格的体制管理、有明确的评估途径、有完善的保障机制,从育人内容、育人队伍、阵地建设、教育科研等多维度推动教育落实落地。
(二)强化组织引领,确保育人成效
1.队伍引领,提升家校共育能力。面向校长、项目组成员、班主任老师、全体教师,分层开展家校沟通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提升教师队伍家校沟通能力。成立区校两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其中首批李沧区中小学家庭教育讲师团23人、家庭教育指导项目组6人、全环境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宣讲团5人,每所学校指派一名区级宣讲团成员,实现全区中小学家庭教育宣讲全覆盖。发挥团队成员战斗堡垒作用,集中力量解决家校沟通中常见问题,带动全区教师快速掌握正确的家校沟通方式方法。
2.阵地引领,凝聚家校优质资源。全区中小学均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李沧区在青岛市率先组织成立了区级家委会,2021年被评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目前,李沧区共有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3所,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3所,青岛市家庭教育示范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服务站、示范家长学校55所。各中小学积极组织开展“牵手两代 幸福路上”家庭教育指导课堂2700余场、家庭教育服务站服务工作100余项,充分发挥阵地建设的优质资源凝聚及辐射带动作用。
3.注重沟通交流,家校携手共进。
(1)多元沟通,畅通渠道拓宽形式。设立“李沧教育惠民一码通”微信小程序、教育民生电话等家校沟通平台,通过平台信件、网络问卷、电话调研、面谈沟通等方式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第一时间跟进反馈解答,形成管理闭环。成立20人工作专班,对全区约10万户家庭进行电话回访,搜集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相关科室点对点回复,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及时将政策宣传到位。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行动,根据家长意愿拓宽家访形式,拉近家校沟通的距离,增进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2)专项沟通,家校社相伴牵手同行。组织李沧区第一届家长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区家长开设四大板块八大主题活动,为不同学龄段家长提供菜单式学习课程,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亲子感情,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组建李沧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顾问团,聘请7位各行业领军人物,为孩子健康成长赋能。开展“走进家门口的学校”“三长见面会”“校长向社会述职”“全民进校园”等专题活动,使家长不断了解、融入学校教育,目前全区各单位共开放600余场,10万余人次走进校园。学校还开放室外运动场地、体育健身设施等资源,为数十万有健身需求的居民提供便利。
五、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李沧区抢抓《青岛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机遇,区域内学校携手并进,共同发展,坚持在质量“高原”上再攀质量“高峰”,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不断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要。
(一)优质教育资源互融互通,带动区域教育高质量联动提升
1.牵手名校,发挥优质资源带动作用。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优质资源扩容行动,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探索跨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引进青岛实验初中等优质学校,实现核心校与成员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办学质量共提,确保了新建学校高起点发展,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辖区学生,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结合城市更新建设,青钢片区正建设青岛五十八中北校区和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引入山东大学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李沧西片合作创办高水平九年一贯制学校,充分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质资源扩容。
2.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均衡共同发展。在“优一点”与“优一片”之间,李沧区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立足“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李沧区自2014年起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截至目前,“量身定制”了12个区域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近70%。通过“强校带新校”模式,新起点高品质,推进新校高位发展,将新开办的小学纳入区域优质教育集团,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提质扩容,实现开办即优质。通过“名校促老校”模式,实行集团总校长统筹下的各成员学校一体化管理,完善管理融通、师资互派、教学互通、资源共享、质量共评运行模式,零距离交流互助,使名校擦亮品牌、老校焕发青春,学校品质及声誉得到普遍提升。
3.寻标对标,探访全国名校,促进全面内涵发展。与全国20多个城市的120余所学校建立学习交流机制,涵盖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十一学校、重庆谢家湾小学等各类优质学校。学校干部教师轮流到对标学校跟岗,与对标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积极探讨不同地域的教育特点,并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应用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德育活动等多个领域。
(二)提高教育装备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
1.夯实数字底座,为教育智慧化提供载体。依托数字李沧建设和李沧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实施智慧教育赋能行动,全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加大智慧教育投入,积极推动智慧教育普惠化发展,全区中小学智慧校园覆盖率100%,建成40多间数字化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全区学校实现“万兆骨干、千兆桌面”的教育城域网,互联网出口达到11G,全市首先实现区域内教育系统无线网络全覆盖,可无感一站式登录、无缝切换。印发《李沧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组建“三支保障队伍”,为教育数字化应用保驾护航。
2.探索数字“助教”模式,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锚定“数字赋能聚焦应用协同创新”目标,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推动数字赋能课堂教学,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和市、区级资源,形成云端教学资源库,供全区师生免费使用。“空中课堂”期间,在“全学通”和“青岛教育云空间”累计发布本地化视频学习资源3000多课时,高需求时期日访问量3万多人次。依托李沧区精准教学云平台,通过精准数据分析,落实精准教学。推动数字赋能教学研究,推进“网络+教研”模式,提高教研效率,促进优质师资、优质课程共享和相对薄弱学校教师快速成长,为区域内教育均衡提供强大技术支撑。2019年,《构建“智慧李沧”教育新环境,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区域级案例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推选为“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同步课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践共同体》项目通过中央电化教育馆验收。
(三)落实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改革
1.加强章程建设,推动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建立学校规章制度长效管理机制,全区各中小学校均制定了学校章程,依法自主办学和实施管理。2023年,各公办中小学对章程进行进一步修改,重点强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方面内容。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实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
2.强化政府督导,推动区域教育改革落地落实。创新“DCI”教育督导模式,督前基于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督中立足服务、以合作为策略,督后集中评议、以改进为目标,具体指导督导实践。通过督导部门与学校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督导过程,合作探讨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作用,构建了政府为主、部门协同、督导保障的均衡发展推进机制,促进各职能部门协同。建立了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机制,聚焦问题开展“每月一主题”督导,实行安全必查、食堂必看、课堂必进的常规督导加主题督导,进一步推进政策落实。
3.严格依法治理,优化教育发展生态。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实施“黑白名单”制度,定期公布合规培训机构名单。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资金监管平台管理,保障家长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师生法治教育,广泛开展法治教育和法治体验活动,开展“法治进校园”行动,切实提升师生法治素养。加强法治副校长建设,为全区所有学校配备律师和公检法司两支法治副校长队伍,形成“AB角”工作机制,协同学校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协调联动机制。2022年,区教体局获评青岛市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集体。
(《山东教育》2024年7、8月第21、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