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体育资源融合策略初探

发布日期 : 2024-04-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甸柳第一中学     

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资源的融合与运用是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交叉融合,共同打造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域育人的“大体育”,真正实现体育“始于家庭,重在学校,终在社会”。

一、调动家庭体育资源,扩充体育维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开端,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的保障。首先,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学习型家庭。学校可以根据家长受教育程度,以共育沙龙、家长课堂及网课的形式提升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和开展家庭体育的素质与技能,增强家校协同共育理念;其次,引导家庭主动对接学校和社会,以亲子互动的形式,高效保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让家庭成为课后体育的新载体。引导家长带动孩子积极参加校外体育锻炼,通过多途径的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对校内体育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让校外家庭资源成为校内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二、激活校内课程资源,做好体育基础

学校是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主阵地,家校社共育重在学校。首先,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体育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完善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管理。第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刻苦锻炼身体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掌握一项终身坚持的体育技能。第三,完善课后体育服务体系,一方面将课后延时服务纳入校内课程结构体系,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可以融合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武术教育等内容,在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同时,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体现课后体育服务的育人价值。第四,着力打造课后延时服务的新载体,教育部门对接社会和家庭,有效扩大课后延时服务的资源。

三、整合社会体育资源,丰富体育内容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完善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平台。首先,根据国家文件出台地区体育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和以体育人的根本任务导向,明晰家校社三方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减负”“增效”“提质”的需求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其次,加大经费投入,为校内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场地、经费保障,从而补齐硬件短板,加强场馆设施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为了终身体育的发展提供资源。再次,主动对接学校和家庭,建构课后体育服务的新载体,将校外专业化体育俱乐部、综合化体育实践基地引入课后体育服务,以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组织形式的有效衔接。社会体育在服务于学校体育的同时,学校体育也会为校外社区体育提供优质的、专业化的指导,从而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达到一种互相补充、相互融合的效果,形成互相服务的良性发展。

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即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的体育水平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只靠学校体育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需要家庭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的补充。应当树立“大体育”的教育理念,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开展学生体育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体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山东教育》2024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