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语文”的语文教学

发布日期 : 2010-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沾化县第一中学 张美岭

随着语文教改的进行,新的教学理念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了落实。但是笔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一线教学,经常参加听评课活动,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实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乐观,伴随着新教学理念的落实,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甚至走入了新的教学误区。

案例一:这是一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课,老师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前提下,问学生:鲁智深为了伸张正义,三拳就把镇关西打死了,精神固然可贵,那你们说这样做符合法律规定吗?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分化为两个“阵营”讨论鲁智深做的对不对。学生们拿出了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胆识和口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拓展教学是当下最时兴的教学方式之一,它不但能够深化课堂内容,还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很多课,都想在拓展这一环节上下工夫,想从这一环节上出彩,仿佛拓展少了或者拓展浅了,一堂课就显得平白乏味,单薄无力。结果拓展来拓展去,偏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主题,好端端的语文课上成了“普法知识”课、“遵纪守法”课、历史知识课、物理演示课、影视表演课,完全忘记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凡是跟生活有关的东西都可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但是语文毕竟是语言文字的东西,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离开语言文字空谈意义,奢谈思想,这就把本来应该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虚化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更多地从语文的角度设计我们的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才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双重性质,我们不可偏废。忽视或漠视语文的工具性质,就会闯入语文教学的另一个死角,偏离我们语文教学的主题。

案例二: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精神,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的做法实在是“愚”,没有经济头脑,并且为愚公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如举家迁走,使用更好的运输工具,还有的学生想到可以用炸药把山炸平,甚至有的学生建议愚公干脆随遇而安,不要没事找事,自讨苦吃,或者靠山吃山,大力发展山林经济。遗憾的是老师认为学生们都很聪明,异想天开,想出的都是“好办法”。

阅读教学过程的民主化、阅读结果的开放性,为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可能性,但课堂操作中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离开文本乱扯。说愚公没有经济头脑,武松缺少环保意识,《背影》中的“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心所欲,歪批胡解。但这样的解读在一些课堂上,却受到一些老师极大的鼓励和赞扬,并被冠以“创新”的名堂,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与教改的新理念接轨。

《愚公移山》是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其意义在于宣扬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从采取手段的正确与否认识这则寓言,就会陷入一种理解的死胡同,得出与原文精神相反的结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畅所欲言,提倡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阅读主体的尊重,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但是对于文学意义和文学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的深刻感悟的基础上,离开了文本,这些理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另外一个形象,这才是真正的多元解读。

我们很多人不敢对学生的“理解”说“不”,但并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在一些新的所谓的文化理念的感染下,很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或者是偏颇的,因为他们缺少深厚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然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成了没有对错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成了“好好老师”,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案例三:上课铃还没有响,教室里就响起了“大河向东流”的《好汉歌》。铃声一响,老师又开始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段,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个怎样的人。因为学生大多看过电视,今天老师又放了录像,讨论很热烈。这堂课最后又在《好汉歌》嘹亮的歌声中结束。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整堂课中书都没有打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达到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以说,多媒体的使用为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讲究使用的效果,切不可违背教学规律。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没有教学质量的提高,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视为无效。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手段之一,使用多媒体应该发扬其优势,切不可为了赶时髦。

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当在反复的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语感,这一点是再高明的教学手段也不能代替的。如果我们通过播放电视录像来让学生学习课文,情节是知道了,但语言的品味、想象的魅力却丧失了。在享受音乐、画面等构成的多媒体给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我们要谨防多媒体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每天都在思考着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日常的听评活动中也在不断地思考着自己每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深怕我们的语文教学刚刚从一个泥潭中走出,又陷入另一个误区。我发现我们真的要警惕语文教学从“太像语文”陷入到“不像语文”的误区。语文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一切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应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的。语文教学不可摆花架子,扎扎实实才会有进步。语文教学,呼唤返璞归真。

 

(《山东教育》20109月第2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