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评论 > 正文

开好中学教育的“五堂课”

发布日期 : 2024-04-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副局长、潍坊一中党委书记   井光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和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发布,对初中、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评一致性、大单元、大概念、学科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教学新词不断涌现,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领会、去实施。当然,新的教学理念要转化为教学行为实践,根本上还是要靠课堂来实现。但是,这种课堂已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而是教室、学校、家庭、社会和网络这“五堂课”都要开好,协同发力、融合共进,才能达成育人目标。

开好教室课,关键在教学方式升级。这既是狭义上的定位,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阵地。当前,要尽快实现从教走向学的转变,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目标。在此指导下重新建构课堂,需要备课、学情研判、课堂实施、作业设计、评价等方面的一致性和一体化推动,建立起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范式。以此为背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合作探究、小组互助、教师引导等就会成为常态。

开好学校课,关键在学习社区构建。从育人的角度看,学校就是课堂,校长和教学管理团队是主导者,要当好学校课堂的课程设计者。每位教师都应思考,如何用足用好学校内的各种资源。实验室要用起来,上好物理、化学和生物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和参与机会。艺体教室要用起来,艺术课程同样承载着理工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必须提高全体学生的美育质量。图书馆要用起来,整本阅读、主题阅读、跨学科阅读等等,都需要在这里进行。还有餐厅、医务室、保安室等,都是育人场所,都可以作为真实情境下的课堂载体。

开好家庭课,关键在家校互促提高。亲子关系调适和家校协同育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家庭课,开在每位学生的家里,但教师依然应当好设计者和推动者。家长是参与者,也是家庭课的引导者和评价者。把家庭当作课堂来设计,科学规划学生时间,既能补齐学生在校学习的短板,也能拉长基于自身兴趣的优势。学校应设计更多亲子共读、亲子共做、互相促进的家庭课程,并通过成效展示、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演示、家长进学校等配套制度跟进。把家庭课开展好,是学习型家庭建设的需要,也是家校一体化育人的平台。家庭课开好了,学校的办学、育人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开好社会课,关键在育人要素聚集。新一轮课改,更加强调真实情境,离不开学生自身更广泛的社会体悟。对学校和教师来讲,与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不如直接用好社会大课堂。这样做的前提是有效聚集社会上的各类育人要素为教育、为学校、为师生所用。首先,应基于学生成才需要,遴选一些社会机构,比如科研院所等,作为学校的社会课堂基地。其次,除了让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体验、感悟并迁移已有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课题引领、参与社区活动、实践锻炼等,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真实的社会。开好社会大课,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坚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等育人导向,就会成为真实可触的情感渲染和认知内化。

开好网络课,关键在未来数智转型。我们要培养面向未来的时代新人,就离不开数字化素养的嵌入。技术升级迭代必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改变,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况且,现在的网络课堂资源,既便捷又丰富。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科学的选择和判断,是借鉴而不是照搬、是加工再造而不是拿来主义。开好网络课,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成长、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当然,这“五堂课”,都要指向立德树人,指向核心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开好这“五堂课”,前提要研究透学情,教师之间、家校社之间形成合力,解决好育人目标的一致性问题。将“五堂课”融合,助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期待的高质量教育。

 

(《山东教育》2024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