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 : 2024-03-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      高洪俊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张世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教育数字化、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等重要举措为我们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镇域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升级镇域学校办学条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镇域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切实的经费保障是基础,需进一步夯实党委、政府履行发展教育的责任。一是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财政部门在足额拨付学校办公经费基础上,要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摸底调研,建立薄弱环节台账,设立专项使用资金,精准用于办学条件升级改善、教学设施维护更新、教师培训等各项事宜。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新的三年或五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积极改善镇域小学午餐午休和初中学校寄宿条件,解决部分家长中午无法接送孩子问题,把家门口的学校办成家长刚需的新优质学校。二是探索捐资助学新模式,镇街党委政府要切实发挥能动性,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发动镇域企业、个体经济以及在外企业家成立助学联盟,共建教育基金会,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为开展经常性奖教助学和支持镇域教育发展提供“活水源泉”。政府在布局乡村振兴计划时,要考虑部分农村“小、散、弱”学校,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资源要素向镇街中心区域学校倾斜,积聚力量打造好每一所镇驻地学校。

二、镇域一体构建教师队伍新生态

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障。镇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要解决音体美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短缺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镇域学校师资情况专题摸底,着重强化新教师补充力度,努力在三年或五年规划内解决镇域学校师资结构不理想、学科教师紧缺问题。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分层聘任、合同管理、绩效激励”的改革举措,将教师资源配置从“学校层面”提升到“系统层面”,建立起“骨干教师任期交流、学校竞聘交流、乡村特岗筑巢引凤交流”等经常化机制,实现镇域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全覆盖。二是双轮驱动发展,共同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县级层面推进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选择办学水平较高的城区“一对一”通过学校管理帮扶、教师发展帮扶、教育教学帮扶、办学条件帮扶、文化建设帮扶、网络互动帮扶等措施,提升镇域教育优质发展水平;镇域内部充分发挥镇中心校辐射带动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联盟帮扶、托管的作用,最大限度解决镇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三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建立镇域学校与高校师资培养共同体机制,每年有计划组织定量的师范生到镇域学校实习服务,输入新鲜师资“血液”,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

三、幼小初一体衔接培养

办好镇域教育,关键要补齐教育短板,推动镇域一体兜住底线、抬高底部,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留住学生,留住教师。从各地总结出的乡村教育典型案例来看,但凡生源稳定甚至回流明显的镇域学校,基本特征为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群众广泛认可和信任。在出生人口下降和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深化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将提升乡镇驻地学校教育水平作为发力点和突破点,着力发挥其“贯通城乡、链接上下”作用,创新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重点打造乡镇驻地中小学、幼儿园,以镇区突破带动镇域整体振兴。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可采取单法人一体化、多法人联合体等模式加强紧密协作,建立核心校(园)与成员校一体融合发展机制,提升学校发展质效。探索实施镇域幼小初一体化贯通培养,在遵循各学段教育规律基础上,探索实施“育人一体化、课程衔接化、合作项目化”路径,成立由镇教育学区主任(或中心校校长)为组长,辖区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小组;聘请有关幼小初教育衔接、课程方面专家组成指导小组,进行镇域教育质量一体提升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实现全学段、全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四、借力借智信息化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八项任务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镇教育管理机构(或中心校)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借力借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线精品课程、基础性优质作业等丰富、优质资源,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应用能力培训、赛课、“云端”课堂等活动,推动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助力开齐开好课程,走出一条数字化推动镇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镇域教育要善于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利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开展市县两级教研员覆盖镇域学校听课指导,组织镇域学校校长、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实施教研员联系薄弱学校等措施做好教学示范与帮扶。

五、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发挥好镇教育学区(或中心校)这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镇域中小学之间的“纽带管理单元”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镇域中小学、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乡镇政府应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发挥统筹管理、指导支持作用,借势乡村教育振兴大文章,充分利用好镇域特色教育资源优势、小班额优势和村居家校沟通优势,在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幼小衔接、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五育并举等方面制定项目计划书,在制度机制方面创新探索,多出经验亮点、多培育典型。例如,镇域的小学和幼儿园多在一个校园里,组织实施幼小衔接最方便;学校附近农田、蔬菜大棚、小微企业中有好多能工巧匠,劳动教育资源和课程开发得天独厚。在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幼小衔接、课后服务、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创新,让教师“动起来”﹑学生“活起来”、学校“亮起来”。

六、用好本土专家资源

聘用县域政治素质高、业务本领强的名师名校长组建督教视导专家库,按照专业和特长实施分类,形成内部治理、团队建设、课程开发、学科教学、文化建设、学生服务等六大序列。建立督教专家每学期驻点指导机制,每次督教视导前,根据学校个性化需求和问题清单,从专家库相关专业类别中选取专家成员,一校一团队开展督教诊断。活动结束,“一校一报告、一校一方案”出具诊断报告,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规律,提出解决方案和意见建议。鼓励学校直面问题、改进提升,指导镇域教育大批涌现出“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乡村学校,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认同感。

七、构建适合的评价体系机制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城乡学校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围绕评价机制构建,教育督导部门要敢于进行镇域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改进实验,积极完善镇域学校质量提升评价改革办法和关键监测点,重点从“办学条件、经费保障、师资队伍、课程开设、教学质量、生源稳固、创新发展”等维度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估结果主要作为学校改进办学的诊断依据,引领镇域教育“发展成什么样”“怎样发展”。学校内部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基于动力导向,针对性设置涵盖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激励项目,去凝聚人心、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嘱托和厚望,我们必须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走在前、开新局”。要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特别是根据教育发展实际,进一步整合镇域教育资源,开辟出一条适合镇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

 

(《山东教育》2024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