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名师修炼“三字经”

发布日期 : 2024-03-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法洪雪

作者简介

法洪雪,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拔尖人才,教学成果曾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和青岛市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出版《追求语文的趣味》《特级教师带你玩转作文》《作文之舞》等6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任山东省教科院兼职教研员、第四期和第五期齐鲁名师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喀什地区名师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合作导师。

入职之初的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教师群体里的“差生”———专业不对口,专业基础不扎实,第一次参加学校内的讲课比赛只获得三等奖。而我如今却已经跻身名师之列,还有幸成为齐鲁名师们的实践导师。

我的一位前辈,每每外出讲座,总会用我做个例子,那意思就是:像法洪雪这样的“差生”都成长起来了,听讲座的诸君怎有不努力的道理?看,我俨然成为一个励志的榜样。

如果让我谈谈自己如何从一个“差生”成长起来的,那也无非就是努力和坚持。如说得再详细一些,那我就暂且给这个努力和坚持,取名为“名师修炼‘三字经’”吧。

不逃避

“小法老师,下周的校内公开课还是由你来展示吧。”教研组长又一次找到我,安排我准备课。

这一幕情景,算来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那个时候,学校语文组教师老龄化严重。于是,每周安排校内公开课就成为教研组长的大难题。青年教师在被安排过一次两次后,大多选择了逃避:“我已经出示过了,组长不要安排我了。”“挺犯愁出公开课的,组长还是先安排别人吧。”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组长都会找到我,因为组长知道,在我这里不会被拒绝。而年轻的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接住了这个任务,也接住了机会。我更知道,如果能多被听几次课,虽然有压力,但也是暴露自己问题的机会,是难得的二三十位语文教师给我出谋划策的机会,是给自己长本事的机会。

于是,有一段时间,每周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成了我的专业成长必修课。那些课,有成功,有失败。成功的课,我记不清了,反而是那些失败的课和那些失败后的经验,刻在了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上,成为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要知道,像我这样一个能折腾的教师,失败的例子可真不少。上得最差的一次,是一节现代诗阅读课。那节课,我尝试用自己琢磨出来的新教法。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的新设计并未考虑到学情,学生对我抛出的问题毫无反应,我还在硬扯着学生对答案。那节课,我被学生晾在了讲台上,尴尬得汗都冒出来了。下课了,资深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开启了我们的评课环节,他肯定了我的尝试和创新,但是更多的,是对我这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点评,指出了我的教学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同组的老师也纷纷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我冒着汗听完大家的评课,不敢回避自己的问题,在反思发言环节,我实实在在地对这节课进行了自我剖析。经过一场场“出出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头脑中关于文本解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如何追问等教学策略的认识更加清晰起来。这些反复的操练、出汗、剖析、反思,让我渐渐形成了“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意识,也让我走出了教学研究的第一步。

有位名师说,“要敢于‘死’在公开课的讲台上”,我深表认同。因为,唯有这种不逃避的开放心态,才能接收到更多的信号,才能滋养专业成长的小苗,才能促进自我觉醒;唯有这样不逃避的敢担当的心态,才能赢得更多历练机会,才会获得更多的指导、帮助和专业尊重。

再后来,我以年轻教师的身份成为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但是依然主动安排自己出示校内公开课,因为接受全校语文教师的指导,已然成为我直面自我成长和学科教学研究的路径之一。也因为这些“不逃避”,我这“会上课”的能耐渐渐被练了出来,同时,作为学科组长的我,也用这种方式加强了和教师们之间的交流,更促进了群组发展。

有韧劲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成长过程更像是马拉松,需要耐力、韧劲儿、不放弃的精神、不服输的倔强,等等。而且,这场马拉松的竞赛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在偏远农村学校工作了二十年的我,恰是这场马拉松中的一个奔跑者。

在我工作的第十四个年头,在参加了大大小小十余次市级比赛之后,我获得了全省优质课比赛的机会。

在大赛面前,我的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过于琐碎、课堂语言过于随意、课堂站位不稳,甚至连板书不认真的问题也被指导教师发现。一时间,我需要改的坏习惯太多。那一次磨课结束,面对评课教师尖锐而深刻的批评,我没了信心。回家路上,我没有坐车,硬是走了两个小时,走在路上的我,是含泪的。在否定和肯定自己之间,我痛苦徘徊。而这艰难的时候,韧劲儿救了我,不服输、不低头、不放弃的那个我,终于在灵魂拷问中获胜,我听到那个“我”答应坚持到底,答应豁出去,脱层皮,完成蜕变。于是,有了为找到设计灵感而进行的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有了因将文本领悟透彻而产生的发自心底的欢呼。于是,有了手写一本又一本教学设计的孜孜不倦。于是,有了将书桌当作讲台,一遍又一遍模拟讲课的琢磨和调整;也有了愈加沙哑的嗓音和愈加熟练的驾驭课堂的技巧。于是,有了用全级部七个班级反复试讲、调整七遍的孜孜以求。于是,有了小树林里一趟又一趟的踱步,一次次和小树的对话和一次次的自我反思和纠偏。那段日子,是我的韧劲儿给我打着气,鼓着劲儿,一路喊着号子陪我度过的。付出总有回报,那段日子,是我脱胎换骨的日子,为我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今,我将这样一段经历写出来,是想告诉正在成长路上的同行者:有韧劲儿,无事不成;不要怕“磨”,磨砺方成才。

好琢磨

如果说“有韧劲”是我名师修炼的一句三字经的话,那么,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只有韧劲儿是不够的。教学这回事,使的不是蛮劲!作为一名走在专业成长路上的教师,必须有“好琢磨”的精神,必须要学会在教学和教研中用巧劲儿。

我的琢磨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的。在一次次被推上校内公开课的讲台之后,在那些反复的操练、出汗、剖析、反思之后,我琢磨出一个规律:那些成功的课,往往是设计了“主问题”或者“问题链”的课。我的“好琢磨”劲儿,帮我把这些思考推进了一步又一步:这些设计了“主问题”和“问题链”的课取得了好的效果,原因是什么?除了问题设计得好,还有哪些要点促成了这些课的成功呢?

我在不断琢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琢磨上了各种杂志。那个时候,知网还没有广泛进入我的认知世界,于是订阅的各种杂志成为给我解惑的好老师。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我订阅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刊物,也就是在这些杂志上,我惊呼自己找到了“主问题”的设计门路。后来,我学会了用知网,我搜集整理了关于“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者的课例、论文、著作,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重新建构出了语文阅读教学“链式主问”教学设计策略。我尝试用一个或者几个能直达文本内核的呈链式的问题引领、构建学生学习活动,并通过连续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有价值的点”的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成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培育学生生活情趣、训练学生思维理趣、涵养学生审美美趣的目的。同时,离析出便于教师操作的“三段式”链式主问设计策略,即“选好切入点—搭建主问题(或问题链)—追问核心点”,对教师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处理等策略进行了重构。为了能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学,我又细化了“三段式”设计策略的操作方式。关于切入点的选择,总结出文本核心点、学生疑难点、语文要素点等多种路径;关于主问题(问题链)的搭建,则提出了用主问题构建“学的活动”的具体要求;关于追问核心点,则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用引导、点拨、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

这个在我的“好琢磨”劲头儿里诞生的研究项目,让我收获了高效的教学法,收获了十余篇发表在语文专业期刊上的课例和论文。当我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在了专业期刊上,那种专业成长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敢创新

在同事眼里,我是一个能整事情的语文教师。得到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我敢于创新的勇气。“敢创新”,就是我关于名师修炼的第四句三字经了。

曾有一段时间,我在写作教学研究的领域内,如同摸石头过河一样,不断找寻着让学生爱上写作的方式方法。

那段时间,一上写作课,学生就像做噩梦一样,皱着眉头,写不下去。问其缘由,学生理由丰富多彩:没什么可写,不会写,不愿意写……于是,我尝试改变这种让学生感觉无趣无味的写作教与学方式,创造一种让学生爱上写作的方法。我创新的第一招儿是:让写作学习走出教室。有的写作课,我什么任务也不布置,只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校园里转几圈儿。等学生们从校园里溜达回来,我就开始召集他们唠嗑儿:你看到了什么?看着这个的时候,你仔细观察了吗?你观察到了哪些细节?看到的这些,让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些?如果让你用刚刚看到的人、事、物作为材料写点儿什么,你会怎样选材?选这个材料,你又想表达什么呢?“茶馆式”的随便聊聊,让学生放松了下来。又因为溜达校园的过程中,学生边看边讨论,也就有的可说、有的可写。学生打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写匣子,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当堂写出作文。“随便溜达”写作课,因为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能教会学生观察和选材等因素,成为我和同事们每个学年第一节写作课的固定项目。这节写作课,还在十几年后的2022年,由我指导一位语文教师录制了视频课,一举取得了优课比赛的好成绩。可见,当年的创新,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

还有什么办法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呢?我开始教学生从生活中取材。一旦发现了生活素材,我就如同头狼一样,对整个队伍喊停,让全体学生来“嗅一嗅”这个素材的“味道”。一次,一位女生在语文课上迟到了,哭哭啼啼,她哭的不是迟到,而是自己的100元生活费丢了。据她回忆,钱可能被当作垃圾扔了。我安慰了她,并问谁能陪着去找一找。一个最调皮的男同学举手了。十几分钟后,出去找生活费的两人举着百元大钞回来了。正在上课的我,立马喊停了语文课。我让这两个人把他们从垃圾桶里翻找百元大钞的过程说一说。男生三言两语说完,轮到女生说的时候,她已经感动得泣不成声。我告诉学生,这件事就是很好的素材,我们这节课改上作文课,就写写这件事。你可以把自己当作丢钱的女生,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帮忙找钱的男生,更可以是一个旁观者。那节课,学生写得很投入。那节课产出的作品,后面多次被学生用到了考场作文素材中。我将这些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取材写作的经验撰写为论文《“生活化”作文开源三法》,发表在写作方面的专业期刊《作文》上。现在想来,这种生活化作文策略,更是学科德育的好路径。

尝到创新甜头的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小策略,于是新的创新念头又产生了: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把作文“玩”起来?能不能借助一下支架,让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外化为可观察、可讨论的思维过程呢?我想到了中考作文量表。在研究中考量表的基础上,我又将创新的眼光放在了统编教材上———如果能将统编教材的写作课都做成一个一个的专用量表,是不是就可以带着学生“玩”起来了。实践证明,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创新后的写作课,因为有了写作量表的加入,变得生机勃勃起来。在学习伊始,安排师生一起研制量表的环节,即制定这节写作课的量表规则,学生在这个研制环节中学得了写作要点。接下来,师生一起用量表给学生作文打分,这个环节,让学生觉得每个分数都跟自己或者同学息息相关。学生在说明打分理由的时候,就将自己对这节写作课写作要点的理解和学生习作优缺点谈明白了。这个环节实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化,也达成了思维外化。然后,师生一起根据写作量表谈作文的修改升格意见,一起动手修改作文,这个环节达成了写作知识点从“学得”到“习得”的转化。

写作量表研究项目,在几十节实践课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基于学情的“教—学—评”量表写作教学模式。量表写作教学,以写作量表贯穿课堂始终,为写作教学搭起“教—学—评”的支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写作教学低效的现状,起到写作教学的指导过程化、学情可视化、评价多元化的作用。

不逃避,有韧劲,好琢磨,敢创新。教育研究关系到下一代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到他们怎样塑造这个世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更要有这种精神。我想发出这样的邀约:让我们一起,涉足更难但是更有趣味的教研道路,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科教与学方式,让教育因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努力而越来越好。

 

(《山东教育》2024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