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人生态建构中让生命之树繁花盛开———东营市第二中学“生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4-03-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在育人生态建构中

让生命之树繁花盛开

———东营市第二中学“生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本刊通讯员   季俊昌

东营市中心城区的东城南域有一座花园般的美丽学府———东营市第二中学。这里的美,似乎别有一番情致。杲杲阳光、蓝天白云之下,褚红色的建筑群被绿树环抱,将“生态学府、绿色书院”的设计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占地356亩的校园,结构骨架按照“二星级”绿色标准构建而成———“一轴一院两组团”,辅以高标准教学生活设施配备和数字智能校园建设,为4500余名学生和近400名教职工搭建起了一方寻梦筑梦的“栖息地”,也是一方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态教育“磁场”。

何谓生态教育?

在东营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张振峰的育人理念里,生态教育是一个多向度、多层面、综合性的实践样态:“生态校园不仅包含可视化的生态环境,还包含较为隐性的生态育人文化和拓展的生态课堂,生态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一组系统的工程,绝对不能简单地进行要素机械叠加,而应该进行整体统筹规划。”

也正是在这一明晰的定位下,东营市第二中学秉持“立于实、成于搏”的学校精神,探索出了以“生态学府”为行动愿景、“生态教育”为办学主旨、“生态课程”“生态课堂”为教育路径的“生态教育”模式。在“生态教育”实践样本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打造出以“三层六翼”生态课程建设为核心、“双导型”(问题导向、学案导学)生态高效课堂模式为重点、生态管理与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生态校园文化架构,拒绝“唯考试”“唯分数”的单一升学目标,进行一场指向生命成长的教育实践。

找到自我、确立目标,多元发展、多维提升,自尊自信、成就未来:东营市第二中学的十年“生态教育”探索与实践,就是助力每一位学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如一树花开,自主、自在地长成生命最美好的样子。

生态环境育人:

以“二次创业”完成向优质学校的跃升

站在东营市第二中学南校门北望,传统风格兼具现代风采的建筑群组与高大的树木、各式绿植交融映衬,红砖青瓦与拱形设计让人感受到稳重与开阔。不论是教学院落区、文体活动区还是生活院落区,都能移步见景。直观通透的设计风格为整个校园增添了古朴、厚重与大气之风。但与这些建筑与装饰相比,青春飞扬的学生才是校园最富活力的风景,他们眼里有光芒、心中有理想,用坚定的信心与不懈的努力为自己的人生铺设稳固的基底。

可是,如果时光倒回十年,东营市第二中学完全不是今天的模样。

作为依托胜利油田生产发展起来的能源型城市,成立于1983年的东营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维系着东营市第一中学以中心城区学生为主要生源、胜利油田的高中学校以胜利油田职工子女为主要生源、各县区普通高中以各自所辖区域生源为主的办学模式。随着东营市的发展与城区人口的不断增长,东营市第一中学难以承受招生压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调配教育资源,2000年在原东营区第一中学基础上成立了东营市第二中学,东营市直高中学校由一所扩展到两所。

然而,喜悦的气氛还未散去,刚刚诞生的东营市第二中学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学校录取的,是东营市第一中学“掐尖”之后的学生,而且在此后的若干年里都维持着这样的状况。“刚刚站上高中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就落后了一大截。”谈起生源的差异,不少教师都很无奈。新建学校存在的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因素,让学校的发展遇到了困难,陷入了“学生无信心、教师无动力、家长不满意”的怪圈。

200691日,东营市第二中学整体迁至东营区黄河路199号的校址独立办学。20129月,张振峰到东营市第二中学履新,担任校党委书记、校长。

知时察势,方能谋定致远。

针对校情、师情与学情实际,张振峰确立了“规范、改革、发展”的发展规划。这一年,成为东营市第二中学“二次创业”元年。

2012年制定“创规范、求改革、谋发展”的“三步走”十年工作规划后,东营市第二中学经历了规范建设、综合改革、特色建设的十年奋斗。

2013年至2015年为期三年的规范建设中,东营市第二中学走过了一段从“规范创建年”到“常规落实年”再到“精细化管理年”的历程。三年间,完善了制度建设,重构了教学管理的基本规范,实现了年级主题教育、班级系列教育的常态化、特色化与实效化。其间,立足师情,突出教学班组团队建设,凝聚教师团队力量,依靠集体智慧实现规范办学;基于学情,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坚持“个性化教学”,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就在东营市第二中学开启规范化建设的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迁建东营市第二中学的决定,经过三年一千余个日夜的奋战,2016825日,东营市第二中学迁入东营区海河路589号的新校址。

新校址、新校园,新风貌、新篇章。东营市第二中学以全新的形象接受着检阅,以充沛的内核发力拔节生长。

张振峰深知,唯有课改,才会触及一所学校发展的内核。课改推进得如何,决定着学校的形态。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

基于此,2016年至2018年,学校为期三年的综合改革助力工程拉开了大幕,这也是搬迁新校办学后的第一个三年发展周期。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系统谋划,最终,张振峰带领学校班子将三年发展的主题确定为“课改推进年”“课改深化年”“课改效能年”。学校以课改为引领,围绕新高考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效能;探索形成了适合学校学情实际的“双导型”生态课堂模式和“小组合作”高效学习模式,建立了“德智融合、艺体共育”的学校发展大格局,丰富了学生社团实践活动;落实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创立了具有东营市第二中学素质教育实践表征的“大德育观”“大教学观”“全学习育人观”,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学业成绩都有了质的变化;践行“学生第一、教师第一、教学第一”的“三为”服务思想,稳固了教学中心地位;深入开展了“讲规则、有秩序”校园建设“十大”主题教育,实施了“实搏先锋”党建品牌工程、“身教育人、典范引领”师德建设工程,确立了“以教育促管理保秩序提成绩”的工作策略,实现学生的个性、多元、扬长发展。

2019年至2021年实施的“特色发展”创新工程,是东营市第二中学“二次创业”十年规划的第三步战略。学校坚持“育人”为导向,有序推进实施校本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基地建设、生态教育体系建设三大工程,在“生态校园”实施“生态教育”,办“适合学生”的教育,办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教育,迅速跻身市内一流特色优质高中的队列。

“二次创业”的十年间,学校6000余名学生走进本科院校深造,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学校坚持依靠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优质发展的教育思想,打造了最具青春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团队。学校因拥有先进的校园文化数字化、网络连接无缝化、校园办公自动化、教育资源信息化的“数字二中”办学环境和条件,跻身省级先进行列。

“二次创业”以来,东营市第二中学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排球特色学校、冰壶特色学校,山东省教育现代化试点单位、生涯规划和家庭教育先进单位、体育专项特色学校、校园足球训练营、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示范学校、地震科普示范学校,东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五一劳动奖状、文明校园、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优秀党建特色品牌学校等荣誉和称号。

十年的光阴,倏忽而过;十年的树木,早已成林。

生态课程育人:

“三层六翼”课程体系涵育核心素养

“我们拥有很多知识,但它是不是一种能力?我们拥有很多知识,它是否已经累积成了智慧?能力和智慧,才是处于人生大海之中,能救命的游泳技能。”这是张振峰常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张振峰知道,高中阶段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段,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引领他们认清自我的优势与喜好,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是高中学校的重要任务。“不唯成绩唯专长,不唯考试唯成才。要让每一位学生在高中阶段认识自我、找到自信,发扬长处、走向成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东营市第二中学的学生、教师们开始清晰认知、沉静思考、努力前行。

“能行”,这是东营市第二中学送给学生们第一份真诚的礼物。

“‘能行教育’就是让广大师生知道自己‘能行’。”张振峰坦言。“能行教育”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基于自身现实基础上,重新做一次扬长避短的自我定位、自我发展,由此重振士气。

2013年是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的第二年。这一年,东营市第二中学的不少应届毕业生走上了春季高考的考场,完成他们人生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考试。这一次选择,也让他们收获了一次意料之中的惊喜。“我能行!”事实胜于雄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与成功,进一步验证了“能行教育”理念的可行与可信,涌自学生心底的自信点燃了所有二中人的奋斗激情!

在“能行教育”的主旨引领下,东营市第二中学开启了以生态育人环境涵育核心素养的发展阶段,并按照“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理念,将生态课程贯穿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环境中,用“三层六翼”的校本生态课程体系,即走班必修课程、校本拓展课程、特色实践课程三个层级,及其对应的六个校本课程群,双考课程、衔接课程,培优课程、纠偏课程,德智融合型课程、职业兴趣课程,来涵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铺设更长远的持续发展轨道。

“我们的生态课程理念是‘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课程是‘食粮’、是‘轨道’,是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实现长远发展为标准的,课程研发的质量和方向永远服务于学生发展。”张振峰说。在新高考制度下,东营市第二中学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提高教师专业化课程开发能力,加强校本课程的设计,与之匹配的是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个性化课程,实现个性化、人本化教育。

“三层六翼”生态校本课程框架体系的优势在于,立足于校情、师情与学情,引领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助推课改落地。同时,坚持课程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教促学,让课程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的平台。“‘三层六翼’的双考课程、衔接课程,培优课程、纠偏课程,德智融合型课程、职业兴趣课程,达成学校生态教育的多样、共生、和谐、发展。”张振峰表示。

秉持“自然、开放、多元、可持续”的生态教育理念,沿着“三层六翼”生态校本课程实施路径,学校的发展也渐入生态教育佳境。

东营市第二中学还有一个美称———“数字二中”。学校拥有先进的校园文化数字化、网络连接无缝化、校园办公自动化、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四化”办学环境和条件,配有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室、校园电视台、数学专用教室、历史实验室、地理探究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高科技实验设施,为学生科学创新构建了最前沿的阵地;拥有文学社、科技社等57个学生社团,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特色成才提供了足够广阔的舞台。

“规范”以改风貌,“能行”以树自信,改革以除积弊,多元以利发展,多项可行举措,书写出了东营市第二中学的逆袭之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顺利考入理想大学的学生数快速增长———东营市第二中学已然迈入东营市高中教育的第一方阵!

生态高效课堂育人:

架构起学生均衡发展的生命“磁场”

课堂是涵盖了活力和创意的生命磁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支撑起一方成长的天地,促进师生共生共长共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对于布鲁纳的这一观点,张振峰深为认同。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也是以问题为导向和起点,进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随后生成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研究,新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升华。

从课堂入手、从学情基础入手,向课堂要成果,向改革要成果!东营市第二中学在为期三年的“规范建设年”推进实施中,教学上实行以“问题导向、学案导学”为主要内容的“双导”机制,并基于此在课堂上推行“五步教学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坚持“个性化教学”,打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生态高效课堂。

“‘问题导向’‘学案导学’是我们正在实施的以问题为目标指向,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张振峰说。“双导”教学模式以突出学生自学、教师调控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

高二年级部主任李伟介绍,所谓“学案导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一节课分成由许多问题组成的学案,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具体问题的引导下,将思维进行由易到难的层层推进,就在这样的层叠推进中,慢慢建立起适用于自己的更加深入、开阔的思维梯度。

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东营市第二中学还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促进学生均衡全面发展、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实现提升,以生态学中可持续发展为本,达成培养多元发展的学生,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生态教育目标。

追求“学、评、教一体化”“教、学、评一致性”是东营市第二中学目前在推进生态育人方面正在探索的一个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采集、分析、利用学生学习信息,验证学生已获取的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诊断学生存在的问题,确定补救对象和补救契机。

“生态教学理应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诊断‘评’紧密联系相互交织的一个动态过程。”张振峰说。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框架下,东营市第二中学实现了生态育人过程中“教与学、教与评、再教与学”相互融通的闭环,在一种内在的即学、即教、即评的过程中,不断诞生新的学习、新的教学、新的评价,以此往复,在相融相通的生态育人体系构架下,不断创新和践行新的教学模式,涵养学生的精神气质和素养能力。

对于东营市第二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们来说,他们既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又是一个团队。从教师层面来说,每一个年级的每一个学科就是一个教学组,他们同心相向、共研共学、整体提升;从班级层面来说,每一个教学班不仅仅是班主任在管理,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在共同维护与推进;从学生层面来说,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培优社团、补差社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并展现特长的平台,社团定向培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以释放,在主动的探究实践与个性成长中发现自我、发展志趣、提升自己。

在东营市第二中学生态校园文化与教育特色的培育中,在特色校园景致与周围环境的熏染下,东营市第二中学的每一个个体,得以尽意舒展、尽情绽放,在美丽的校园里完成高中学段,实现自己成长、成人、成才的智慧沉淀,从而成就一个更精彩更美好的自己!

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育人:

打造富有内驱力的成长“共同体”

成长是一个动词,是一个生命体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需要在与环境、师友、活动载体等的多维互动中碰撞交往、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互促共进。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学生,都需要在交融合作中更新观念、注入活力、绽放精彩。在东营市第二中学,教师、学生、家长,组成一个又一个共促共学共提升、富有内驱力的成长“共同体”,由此锻造形成多主体耦合协调的生态育人系统。

学校坚持在办学实践中逐年落实规划任务、完善目标体系,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和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实搏先锋”特色党建品牌创建工程和“双培养”“双带头人”工程,全体教师作表率、比贡献、当先锋。为加强年轻教师培养,学校启动了教师“五梯次”培养工程,让教师各显其能、自主成长。学校还在级部实行了“党支部集体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凝聚集体智慧、发挥能动性,分工抓落实的效能初显。学校“教育—管理—秩序—质量”的发展路径已经铺就,“安静—专注—高效”的学管评体系已趋完备,师生能动、班组能动、党政能动、共同带动学校能动发展的“东营二中动车”正全力开动,生态系统耦合协调育人的效能效果越发突显。

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则不竭于动力。怎样才能通过“名师讲堂”“名师工作室”工程,让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张振峰注重从学校组织机制上联结教师的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围绕课例研究,建立研讨型的教研常规。通过集体备课,既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共同体,又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通过观课评课,开展多元反馈的常态课研讨,形成领导调研式、课题研讨式、同伴互助式、校际互助式等观评课制度;通过典型课例研讨,探索有效教学的关键性策略和改进教学的有效办法,为增强学科教学有效性提供行动样板和实践范例。学校还不间断派出教师考察全国名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特邀著名教育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到学校作专题报告;外聘优秀教师来校挂职交流;实行专家引领、组织对话式培训,开展任务驱动型研讨活动。

力气花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教师成长迅速,涌现出一批“功勋班主任”“功勋教学组长”“功勋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组长”“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齐鲁名师1名,省级教学能手、优秀教师10人,市劳动模范1人,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45人,43名教师入围东营市梯级教师培养队伍。到目前,东营市第二中学的“名师讲堂”已举办讲座百余期,建成一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两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十一个校级名师工作室。

在东营市第二中学,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融合为“生命共同体”。在东营市第二中学,不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一直倾力践行“一线工作法”———管理者在教师身边,教师在学生身边,有问题随时解决,没有问题陪伴成长。

家校共育,是多主体联动育人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东营市第二中学立足学情,提出并实施了“家校联教、师长共育”工程,建立并完善了三级“家委会”体制机制,有序开展了“家长开放日开放周”活动,常态组织三级家长会宣讲学校“生态教育”办学思想、师生“成长故事”,推进“家校融合、情感认同”,塑造“价值共同体”。

基于问题导向和家长需求,学校开创性地举办了“骨干家长训练营”,培育家教新理念、传播育人正能量,并深入挖潜家风家训优质教育资源和家长优秀育人经验,发挥家长职业优势,聚合协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好“家长学校”,实现家校与师长教育的同心同力、同轨同向,并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一成家校共育的第一定位和最高追求,让“强国有我”的自信与行动向家长、学生传导辐射。

涓流共汇,足以涌成江河;绵力齐聚,定能众志成城。东营市第二中学全力打造的多维度、全方位成长共同体,让生态教育水到渠成、大气开阔。

欲借长风乘势起,敢凭豪气弄潮来。今年,是东营市第二中学“二次创业”十年收官之年,东营二中人以“朝乾夕惕、忠于厥职”的奋斗精神,奋斗出了一片“优质、特色、生态”的教育新天地;今年,也是东营市第二中学“二次创业”第二个十年的启程之年,东营二中人也定将以“明责担责,披肝沥胆”的拼搏精神,拼搏出“文化立校、名师强校、质量兴校”的崛起新篇章!

 

(《山东教育》2024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