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命品性: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二十五年

发布日期 : 2024-02-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守菊

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             梁海燕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促进学生生命的整全成长,使人成“人”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也是学科育人的价值所在。初中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生命性”,决定着生物教学在丰富师生生命的内涵、培养人的生命品性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十五年来,项目组基于问题导向和实证研究,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教学改革,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团队项目成果《聚焦生命品性: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二十五年》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明晰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

杨守菊团队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生物学教育里的生命品性培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学业压力以及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等原因,青少年群体中轻视个人生命的极端行为、校园欺凌等漠视践踏生命的事件时有出现。生命关照的缺失,致使有些青少年出现情感荒漠化,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二是有些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教材资源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固化使用,致使丰富鲜活的资源丧失了本应承载的教育价值,导致育人资源浅表化;资源选择以知识为本位的倾向依然存在,忽视能力与品格培养,致使育人资源单一化;资源开发处于教师的严格操纵之下,难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勾连,游离于学生之外,造成资源开发离身化。三是有些生物课堂的教学中过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漠视了鲜活的生物知识背后的育人“养料”;教学被窄化为课堂内的学习,书本成为学生的全部世界,生活实践的育人载体功能被遗忘;评价过于重视选拔和甄别,弱化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忽视成长中具体的人的发展,难以触发精神世界的突破与升华。

针对这些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如何破解育人价值浅层异化,解决过度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视生命观念、社会责任等培养,目标偏离育人本真的问题。二是如何破解育人资源零散窄化,解决育人资源惰性固化,缺乏适切性、系统性、时代性和引领性,难以承载育人功能的问题。三是如何破解育人方式单一泛化,解决囿于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致使育人方式简单粗放,难以因应学生的情智水平调试改进的问题。

二、守正创新,求真务实做研究

项目研究主要历经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价值纵深的构想摸索期(1996.021999.12

乘着第八次课程改革调研的东风,项目组对初中生物学美育、教育“社会化”等进行单层面要素式课例研究,发现教师注重浅表灌输,难以挖掘知识背后的育人价值。面对育人理念缺失的问题,团队进行了基于生命意识统领的磁性教具改进、生物小报编写、走进社会考察等实践纵深,7篇相关论文在《生物学教学》等核心或省级刊物上发表,生命品性教育意识初步萌生。

(二)聚焦品性的教学研磨期(2000.012010.07

为落实第八次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项目组依托省课题《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聚焦育人方式散乱、育人资源固化的问题,进行资源开发、模式建构、课例研磨等行动探索,创建了“生物工作室”优秀教育网站,构建了“思维发展型”教学范式,创生学科特色课程资源,编纂出版了《走进名师课堂》,为生物学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范例。项目主持人在200710月到美国考察学习并交流分享经验,200810月在华东六省一市举办的会议上执教示范课,17篇相关论文发表在核心或省级期刊,生命品性思想初具雏形。

(三)路径协同的实践深化期(2010.082017.12

伴随义务教育新课标(2011年版)颁布,项目组依托省规划课题《基于新课程的和谐课堂构建实践与研究》、省教研室课题《初中生物学生命化教学的研究》,面对育人方案不够系统的问题,研究从使用教材到编写教材、从课堂教学到研学实践、从体感教学到评价驱动,构建出培育生命品性的理论体系,生成了系统化、深层次的育人方案。项目组编写的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在全国发行,地方课程《生物学来了》在全省推广,出版《生物教育人文论》等2部专著,18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或省级期刊,生命品性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四)延展丰富的提炼推广期(2018.012021.12

项目组依托省规划课题《生物教学中培育生命品性的实践研究》,聚焦示范效应不足、内涵变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在专家督导、推广行动与反思改进的过程中,进行了成果的提炼推广,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近千所学校进行了成果实践应用。2019年,项目组在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执教公开课进行全国推广。著作《教师心语:向学生传递生命之道》出版,《“生”机勃发 格“物”致知》等16篇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期刊,生命品性育人体系日臻完善。

三、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满行囊

(一)统整创生了生命品性育人理念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任何形式实践都内在包含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框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纲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学科育人之中,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炼出初中生物学培育生命品性的育人理念。个人层面指向健康素养,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实现个人内外和谐统一的生命观念;社会层面指向关系素养,主要包括平等待人、尊重差异,以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命观念;国家层面指向生态素养,主要包括和谐共处、生态文明,以实现依附自然又观照自然的生命观念。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彼此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说生命品性是生命成长之船的话,那么健康素养则为潜航基石,关系素养则为探航桥梁,生态素养则为领航灯塔。(见图1

(二)创新探索了培育生命品性的实施路径

1.深度开发了生命品性育人资源

项目组不断探索,开发出富有生物学科特色的生命品性培育“手”课程,“手”的寓意为“学做合一”“灵活有力”“五育并举”,主要包括“崇德”“益智”“健体”“尚美”“乐劳”五类课程。(见图2

2.适切转变了生命课堂教学范式  

1)“主题驱动式”教学范式。该范式立足课程标准和学情实际,改组、整合教材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单元,实现结构化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体系,实现深度的理解。

2)“项目探究式”教学范式。该范式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主线,整合知识与技能、内化情感与态度,实现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见图3

3)“思维发展型”教学范式。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强调以诱发认知冲突为特征的教学引入、以自主建构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以思维监控为特征的教学反思和以灵活运用为特征的教学迁移。

4)生物实验“四放”教学范式。进行学习场域“放开”、实验内容“放射”、探究时段“放宽”、探究活动“放权”的“四放”生物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主动体验,在亲历探究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润泽生命。

3.创建丰富了生物实践活动

立足生物学学科特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创建“实践育人活动”,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沉浸活动时的内在体验,在活动与体验中培育生命品性。(见图4

4.系统构建了评价监测体系

基于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评价的原则,从行为习惯、学科技能和学业评价三个方面,确定生物学教学中生命品性培育“三位一体”评价体系。

重视过程性评价,享受成长快乐。量身定制“成长档案”,伴随学习全过程,实现评价时机的全程化,客观反映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成长自信,捕捉学习过程闪光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优化终结性评价,彰显人文关怀,优化纸笔测试为积极的学习体验。内容方面,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对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增加实验操作考查,重视实践型活动展示,多角度发掘学生优势,激发成长动力。

四、久久为功,仰望星空永求索

基于项目研究前期提出的“生命品性”教育理念,研究团队期待以更为深入的理论思考、更为广泛的推广检验与更为新潮的资源集成,聚焦于初中生物学的生命品性教育,探索植根于本土、构建于体系、回应于政策的生命品性教育的学科育人整体建构。

(一)深入研究还需思考的问题   

理论体系上关注过于宏大的教育教学整体理论创生,忽视了生命品性教育学科育人的理论体系创建,更缺少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话语表达;实践体系上生命品性教育的学科育人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微观策略层面,缺少整体性育人范式的深入实验、广泛调研与统整构建。此外,在保障体系方面,生命教育的协同保障路径研究较少,仍停留于物化的制度与资源保障,缺乏时代性、数字化的媒介资源协同与智能技术赋能。

(二)后续研究着力创新与突破

构建中国式生命教育的理论话语体系,创生生命品性教育的理论体系。在指导思想方面,融入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要求,学生个体发展、适应与改造社会所需。在阐释生命品性教育的理论内涵、价值要素方面,注重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意蕴内涵,建构培育生命品性的理论模型。在实践指导层面,围绕本土实践问题、地方普适经验实施原则的方法论提炼。

创生生命品性教育的系统化、联动式育人方案。系统化为教学立意高远、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动、教学评价增值。生命品性教育着眼全人,以生命成长规律作为理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生命质量提高。联动式为教学资源数字化、经验案例集成化、沟通表达交互化、需求满足精准化。打造生命品性教育的电子资源平台,有助于将传统固化的枯燥知识呈现为鲜活灵动的育人图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的探索”已成为项目组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懈追求,指引着项目团队不断前行。大家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生命品性旨在追求其生命的完满和成全,教育的目的应是帮助学生达成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圆融和谐,实现精神的升华;生物教育培育生命品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根基”———课堂教学、“载体”———实践活动、“保障”———课程资源、“导向”———科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同时发力,形成合力;培育生物品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长期、缓慢、持续地进行,是更迭深入的动态过程,需要“温和而坚定”地踔厉奋发。

 

(《山东教育》2024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