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文化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实践

发布日期 : 2024-02-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郭里中学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张丽娜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是亟待研讨的理论与实践命题。近年来,邹城市郭里中学在明确学校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勤”文化的特色办学理念,将“勤”文化有机融入环境建设、管理模式、课程建设以及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勤”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构出具有特色的育人模式,切实提升了乡村学校的育人质量。

一、“勤”文化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及内涵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历史上但凡有建树的杰出人物,要么“业精于勤”,要么“勤能补拙”,这无不证明“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勤奋”这一优良品德逐渐被忽视,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学业懈怠、生活懒散等不良现象。“勤”文化是学校办学的一种文化指引,它注重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吃苦耐劳的学习品质,主张通过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以实现其生命的成长。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不从俗、不跟风,带领学生传承并践行“勤”文化。郭里中学大力弘扬以“勤”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在广大师生心中根植“勤以立身,心系家国”的思想,以培养具有中华优秀血脉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赋能学校的创新优质发展。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硬性要求,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勤”文化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理想期待和共同愿景。在学校教育场域中,以“勤”文化为引领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切实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态度和勤劳务实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乡村学校提供发展的内在动力,有效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

郭里中学以“勤”文化为引领,多措并举积极打造“勤”文化主题校园,充分实现“勤”文化的育人价值。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处处可见“勤”的元素:学校楼宇、路径等都用“勤”字命名;校园墙壁、走廊张贴与“勤”有关的文化标语。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分别为领导、教师和学生提出“勤”管理要求,让领导“勤政”、教师“勤业”、学生“勤学”。通过将“勤”文化进行教学转化和落实,有效赋能乡村学校创新优质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二、“勤”文化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实现

“勤”文化建设符合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一)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国家战略任务中统筹部署,并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勤”文化赋能乡村学校对于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体系具有深刻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勤”文化的教学转化和落实,乡村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勤奋的专业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他们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和留乡意愿,将成为乡村社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助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推进。另一方面,学校以“勤”文化为引领的特色办学模式能够有效吸引生源“回流”。整体来看,乡村学校的物质资源较为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多方面现实因素导致乡村学校师资和生源的双流失,从而使乡村教育质量日益下滑,乡村学校发展前景堪忧。“勤”文化在乡村社会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乡村社会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可以有效促进乡村学校的本土化、特色化发展。乡村社区能高度认同和信任乡村学校,从而选择乡村学校就读,支持乡村学校建设,而优质教师和学生的“回流”,可持续推动乡村教育的优质发展。

(二)促进乡村学生生命成长

一方面,学校通过对学生提出“勤修德、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勤锻炼”的“五勤”要求,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传统教育以师生知识授受的教学模式为主,忽视甚至压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观点表达,而“勤”文化赋能下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勤思、勤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这正契合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需要。“勤”文化的渗透,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勤”文化对乡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勤”文化主导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勤践、勤练”,引导学生从做中学,真正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积极促进乡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变革乡村学校办学模式

“勤”文化的教学转化优化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引领学校朝着更具活力、更有特色的方向迈进。具体而言,一是有助于更新乡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勤”文化引领之下提出“勤以立身,心系家国”的办学理念,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和实践,激发教师以身作则、勤劳奉献,进而打造出向“勤”的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二是有助于优化乡村学校的管理机制。学校通过“勤关怀、勤交流”,培养“勤政笃行、务实创新”的学校管理者,从而使得乡村学校的管理体系充满人情味,助力乡村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培植深厚的教育情怀。三是有助于完善乡村学校的文化体系。要实现“勤”文化教育的落地,离不开乡村学校及乡村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乡村学校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才能使勤学、勤思、勤劳等文化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修养。“勤”文化有效促成了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的深度融合,完善了乡村学校的文化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促进了学校文化与乡村社区之间的协同共振。

三、“勤”文化赋能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勤”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助推乡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学校课程建设和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是其影响乡村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打造“尚勤”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一方面,学校全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尚勤”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校以“勤”文化为引领,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通过“三聚焦三发力”,即聚焦“立师德”在师德养成上发力、聚焦“正师风”在精细管理上发力、聚焦“铸师魂”在关爱学生上发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和制度化,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校对教师提出“五勤”要求,即“勤关爱、勤观察、勤钻研、勤交流、勤反思”,激励教师争做“勤教善研、德技双馨”的尚勤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还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功夫。学校以“勤”文化为主题,综合相关资源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对“勤”文化主导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体认,使教师掌握“尚勤”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由“敬业”走向“勤业”,又从“勤业”走向“精业”,进而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和渗透“勤”文化。最终在使教师获得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使学生内化“勤”、践行“勤”,焕发出对学习的兴趣,形成持续向上的学习动力,进而衍生出主动学习、自我发展和持续进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指向生命的自觉。

(二)建设“崇勤”学校课程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勤”文化引领下的课程建设,立足学校“勤”文化的办学理念,结合学生丰富多样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学校各方面的特色资源优势,科学进行课程规划,最终实现对国家课程的创生和增值。另一方面,学校激励教师围绕“勤”文化进行高质量的课程创生,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使教师树立起课程建设的主体意识。在避免课程开发主体单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使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与提升。郭里中学校委会协同教师共同开发“勤促成长课程体系”,旨在通过“崇勤”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充分落实“勤”文化主导的教育理念的育人价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挖掘乡土“勤”文化资源

千百年来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共生,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是重要的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以教学内容为焦点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并积极创设关联乡土的教学环境,加速乡土文化的教育转化,最终实现乡土文化对学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郭里中学所在的郭里镇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不比车,不比房,比比咱家的读书郎”是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这反映出当地居民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期待。据此,学校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每年评选“教子有方好家庭”,并颁发奖状,同时与村委会联合定期组织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家长分享教育经验。

在“勤”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实现了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双提升,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发展,乡村学校呈现出积极奋发、昂首前进的姿态。

四、“勤”文化赋能乡村学校发展的成效

在“勤”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发展有了灵魂,办学有了方向,教学质量有了提升,学校特色也日益凸显。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济宁市百强乡镇中学”“济宁市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济宁市智慧教育示范校”等荣誉,同时连续多年被评为“济宁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学校”。2022年郭里中学在山东省乡村教育振兴学术论坛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题为“励精图治创名校,谱写乡村教育新篇章”的报告,2023年又在山东省初中教育综合改革学术论坛暨个性化育人整体深度变革现场会上作了《“勤”文化赋能乡镇中学创新优质发展》的典型经验交流。近两年间,省内外的四十余所学校前来交流学习。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做法在济宁市师德师风建设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山东教育》2024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