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方法探究
发布日期 : 2023-12-1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曹县第一初级中学 李晓哲
课上提问是教与学双方思想交流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为引领开展教学,……将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呢?本文是笔者对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方法的初步探索。
一、创设解构之旅,引导学生感知历史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历史课堂的提问可以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利用课堂上的问答技巧来指导他们自我发掘疑问、独立执行各项探究任务,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解构之旅。这种以问答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强化初中生对于已学内容的理解记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秉持新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提问方法的多样性。可运用小组讨论、质疑答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感知。
如,在教授《君主立宪制的英国》一课时,教师不要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何时”,而是要以问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会开始于1640年,而不是更早或者更迟。这样提问既让学生记住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又引出了爆发的根本原因,接着带领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逐步分析1640年英国的社会状况,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充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启历史探索之旅。
二、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历史辩证思维
历史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活动得以开展的契机。所以,实施课堂提问式教学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还是一种科学的方法。首先,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思考领域,让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框架下“对”与“错”的简单判断上,而是借助提出的问题提升他们的深层思维能力。其次,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引导性。
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岳飞精忠报国,在抗金的战斗中英勇杀敌,收复失地。但被百姓视为民族英雄的岳飞为什么会被召回并杀害?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时教师可以出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从史料探究中得知,岳飞代表百姓利益与立场,但站在崇文抑武的宋朝,统治者更担心武将对于帝王之位的威胁。
三、贯彻课程标准,助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课标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巧设提疑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历史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如,讲完“雅典的民主政治”一目后,可设计问题:假如雅典不处在爱琴海这个有利的位置,那么,还会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吗?对此,有的学生会说:“如果雅典不处于爱琴海地区,就缺少了优良的地理位置,商业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就不会产生民主思想。”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各邦的独立自治,即使地理环境再优越,上述地区也无法实现民主政治。”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通过小组间积极讨论,在探究中获得了真理———地理环境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它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四、无疑处引问,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地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阐述想法、展示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树立爱国情怀和集体观念,推动文化教学和素质教育同步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此,在提问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深度,还需要转变课堂提问的角度,借助反问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问题思考。当教师以多元视角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无疑问的地方引发质疑,可以获得更佳的教育成效。
如,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对于“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很多学生只会机械记忆,不会进行深度思考。但是,如果教师反常规地发问:“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还会爆发吗?”如此一来,学生会重新思考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带领学生得出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强化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得学生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质疑求知的欲望得到激发,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五、把握提问原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的准确性。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不是随意的、盲目的,而应有明确的目的。首先,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为一定的教学要求服务。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例如复习旧知、启发式提问、指导性提问和拓展性提问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过程,以实现掌握课本内容和获取知识的目标。如果教师没有精心钻研教材,盲目地提问,无的放矢,不仅无助于教学,而且会使学生精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每一个问题都应结合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问题,从而保证历史问题的准确性。
(二)问题的适切性。就历史课程的学习成果来说,不仅取决于课堂交流的热烈与否,也在于提出的问题恰当与否。一是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如果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若问题过于简单,则无法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问题的数量要适中。过多或过于烦琐的问题都不利于构建问题场景,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因此问题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三是提问的时机要适宜。选择提问的时间点直接影响启发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设定疑惑点,巧妙地提出疑问,突出提问的适当性,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三)问题的层次性。教育者在构思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背景和理解力等因素,问题的困难程度应当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中,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要有适当的阶梯感。问题的设置应该从小到大,逐层递进,深度挖掘,并且在设定问题集的时候需要注意各个问题间的衔接与转换,这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解惑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因此在实际教学之中,历史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进行分层次提问式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形成递进性的问题链。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才有所得。因此,提问式教学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金钥匙。
(《山东教育》2023年12月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