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多元融合促高品质发展———枣庄八中推进美术课程与多学科融合育人侧记

发布日期 : 2023-12-1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学科多元融合促高品质发展

———枣庄八中推进美术课程与多学科融合育人侧记

刊特约通讯员   胡乐彪

位于铁道游击队故乡的枣庄市第八中学,始建于1952年。从最初的8名教职工、149名学生,于简陋教室中点亮星星之火,发展到现在的万余名师生,在现代化校园绽放青春韶华。71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为学生发展服务、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以及“精诚同心、励志有成”的精神气度,让师生时刻践行“育人报国”的铮铮誓言,薪火不灭、赓续相传。

近几年,枣庄八中围绕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新时代高中生”的育人目标,多元育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美术教学中,立足美术学科本位,不断推进美术课程与语文、历史、心理健康等学科的有效融合,达到共同育人效果,并成功创建“山东省首批美术学科基地”和“山东省首批省级特色高中(人文领域)”。

融合意识生成

“老师,请您多费费心,孩子之前很听话,现在怎么说都不听了,打也没用,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现在我们也不敢管了,麻烦您多开导开导他。”———学生家长向教师求助。

“您的孩子一上课就睡觉,老师提醒也不听,根本不服从管理。”———教师向家长吐槽。

……

近年来,尤其新冠疫情暴发之后,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不少状况。疫情防控期间,枣庄八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了检测,数据结果显示,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

彼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枣庄八中校长戚峰说,“如何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实现跨学科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健康生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枣庄八中的教师们在探索中认识到,一种好的、有影响力的教育,必定是建立在关怀个体心灵成长的需求上,以适合的方式撬动和影响个体的内在驱动力,让被动的知识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在探索和体验中感知,并实现自我表达。美术学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通过艺术欣赏与创作,帮助学生疏导和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用“美”疗愈心灵。

基于此,枣庄八中提出了“一核三层三类”为思路的“融·润”审美特色课程理念,建立了丰富而细密的艺术教学体系和课程研发系统,通过多元融合、浸润心灵的特色审美课程,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支持作用,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多元融合·浸润心灵”这个核心,正是他们在摸索中寻觅到的解题良方。

看看枣庄八中的教师们是如何诠释“多元融合”概念的吧:那就是立足美术学科本位,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促进学科概念理解,推进美术课程与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的有效融合;推进课内与课外资源、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多元融合”既是理念引领,更是方法措施。

所谓“浸润心灵”,就是让学生以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在认识美、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身、心都获得美的浸染与熏陶。它既是学习过程,更是最终效果。

在明确育人目标和方式方法后,枣庄八中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部分美术专业学生,面向个体兴趣学生”的理念,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

融合教育开发

课程建设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的核心抓手,是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武器。作为学校,必须秉承课程改革的理念,尊重教学规律,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保证。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枣庄八中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艺体办主任、美术教研组长和美术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开发工作小组,不断强化课程的领导力,加强对美术特色课程建设领导。通过召开工作例会、专题会、攻坚会等不同类型会议,组织美术教师研讨,深入挖掘美术课程的育人功效,从理念更新、顶层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思想领航。

在特色课程建设上,枣庄八中采取了“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全员推进、协同建设”的策略,从省、市级美术名师中择优选择四位教师,进行特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几年下来,创新开发了《现代媒体艺术———记录生活之美》《国色曼陀罗》《图像凝固的历史》《中学生规范书写》等特色课程,促成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

在枣庄八中北校区,美术教师张旭主编的校本课程《现代媒体艺术———记录生活之美》,以摄影单元为主,引导学生运用相机、平板、手机等摄影器材,感受摄影所带来的奇妙感受,教会学生用镜头去体验和记录美好的生活。美术教师王凤仙开设的《中学生规范书写》课程,聚焦学生的书写问题,强调书法技能与书写规范,将美术与学生的规范书写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各学科规范书写能力。

在枣庄八中南校区,美术教师杜海侠主编的《国色曼陀罗》课程,内容含有装饰画、中国传统色、绘画分析与治疗等,将美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绘画疗愈活动调节学生心理,实现美术与心理学融合教学。

在枣庄八中东校区,美术教师孟晓瑜主编的《图像凝固的历史》课程,则用“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结构方式,通过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欣赏,加强红色教育,实现美术与历史融合教学。

目前,以绘画、书法、篆刻、陶瓷、泥塑、综合材料等艺术社团为依托,枣庄八中面向兴趣爱好学生,先后开设了《装饰画》《书法》《篆刻》等11门美术校本课程,形成了特色课程群。

融合教育体现

有了教材,接下来就是怎样把教材教学落实到课堂中去。枣庄八中又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面向特长生推进专业培养系统化、面向兴趣生推进校本课程特色化”的“三个推进”策略,分层次进行教学实践。

在国家课程建设方面,枣庄八中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足美术课时,依据学校“三为主五环节”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模式,借助小课题研究,加强教法学法研究,建构了“四步五感”美术教学新课堂。“四步”即:“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费德门四步鉴赏法;“五感”即:视、听、味、触、智。学生通过眼、耳、口、鼻、肢体、思维等对作品、作者、社会背景、文化内涵进行四步鉴赏,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迁移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及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的美术学科素养。

以《国色曼陀罗》课程为例,如何用它对学生进行心灵之境的探索?“开发这一课程的出发点是目前的高中生心理状态。2022年,针对我校学生的测验显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异常情况。针对这一实际,我就带领学生利用中国传统色绘制曼陀罗,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表达情感,绽放能量,依据作品分析自己、社会和他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审美情操,释放内心不良情绪,对自己内在的负向能量进行转化和优化。”教师杜海侠说,“《国色曼陀罗》课程实现了美术与音乐、文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

在进行自我意象画、重要他人等疗愈体验时,杜海侠会借助音乐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自己的潜意识,然后再将潜意识意识化,借助生物学的脑功能侧化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不同处理方式;在学生绘制完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时,会用到绘画分析与心理学;在学习中国传统色时,会借助中国诗词帮助学生理解传统色的意蕴与美感;当学生完成作品创作布展策展时,除了构思与艺术创意外还要展示劳动的体力与技术。在学习情绪管理时,学生要根据情绪理论,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再受触发事件的影响。

20233月,枣庄八中2023届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数据显示,整体为健康。学校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分别做了一次测评,从测评结果可以看出健康学生整体占比在提高,风险学生的占比有所降低。

在现代高中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德育发展,不仅成为所有教师关注的内容,也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要点。“感谢《国色曼陀罗》改变了我,感谢杜老师的帮助。”作为受益者之一,小胡同学来自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家人们几乎看不到他的成长。家长的不关注让他产生了“我是可有可无的”错误认知。

在一次美术课上,他创作了一幅这样的曼陀罗作品:尖锐的线条、阴暗的色彩、一抹红色和绿色在画中犹如被束缚住的困兽找不到出口,杜海侠感觉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于是,杜海侠在课后私下找到他,与他聊了很久,让他从作品中找到自己并未意识到的优点和能量,希望他能找到目标和动力。在后来的课上,杜海侠关注他的每一次成长,不断开解和鼓励,最终帮助他改变了自己,成功考入一所本科院校。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枣庄八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发挥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因,实现“美术课程”与“历史文化”和“思想政治”的同频共振、同行同向。

红色历史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枣庄八中将红色美术文化资源融入美术教育中,让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与美术课程融合起来,转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美术语言和视觉元素,让学生在认识红色历史文化、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的同时,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孟晓瑜说:“有些德育课堂单纯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们感觉到枯燥乏味。我们利用美术生动、有趣、直观、可感、可触的特点,将革命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等德育内容与美术教育相结合,达到潜移默化提升学生思想品格的目的。”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研发了一系列“红色美术”校本课程。如,《启航———红船》《激情五·四》《长征组歌》《开国大典》等红色革命文化美术课,都以经典的红色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验、欣赏、感受,并通过多种形式自主表现、创造,最后形成具有红色革命文化特色的美术课堂及美术教学活动,以此达到“以美育德,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20223月,枣庄市高中美术教学研究暨教师专业发展研讨观摩活动在枣庄八中举行,教师孟晓瑜执教了公开课《美的回望》美术党史教育系列课程。

课上,孟晓瑜结合画面、视频、艺术及党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赏析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特点,全方位了解党的历史事件,重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之路。课堂教学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受到了听课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浸润学生心灵

枣庄八中现建有美术馆、文史馆、美术展厅、专业画室、社团活动室、艺术长廊、省市名师工作室。学校对三个校区的25名美术教师实施师能提升行动,让教师专业技能符合“多元融合·浸润心灵”育人方式改革的需要。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美术学科的事情,还需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枣庄八中根据不同教师专业特长,积极搭建平台,提升教师多学科融合能力。

例如,教师王凤仙在书法教学中,加强规范书写教学与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书写形式与书写规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结构,理解书法的内容和方法,还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实现学科育人与书法育人的有效结合。

枣庄八中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学校每年常态化组织校园艺术节,以及书法、绘画、工艺、摄影等评比展览,将其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课程化管理丰富育人体系。学校创新开展学科融合校园活动,首创校园“泥塑节”,融合泥塑中的科学、文化等多个活动板块。学校优化美术课程体系,推动校园文化整体发展,被评为“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特色校园”。

20239月,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枣庄八中北校区组织美术生开展以教师节为主题的作品展出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100余幅展出作品中,其中有一幅《灵眸一瞬》的素描作品,引得众多学生驻足欣赏。尽管是黑白作品,但画中女孩的那一双眼眸里,有爱、有暖、有希望……

在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艺术节中,书画作品展、摄影展、工艺创作展等联袂而出,令师生流连忘返。学校还在台儿庄古城、微山湖风景区、安徽宏村、蒙山风景区等,设有校外写生基地。学校组织专业生研学、采风、写生,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美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除此之外,枣庄八中还积极借助社会资源,邀请当地书画、陶艺等名家进校举行作品展,开设专题讲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入推进书画文化进校园活动。

小赵同学是一名中国画的爱好者,她通过书画文化进校园活动,和一名本地的知名书画家联谊,成了忘年之交,并学到重彩、浅绛、白描等中国画技法,受益匪浅。她的绘画作品多次在校园文化节中获奖。

在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中,枣庄八中注重提升学生学以致用、回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到乡村、社区等进行“墙面美化活动”,完成墙绘、壁画、涂鸦等5000余平方米,为薛城区美丽乡村建设、老旧社区改造工程增添了青春力量。

“八中学生画得真好,村里白墙被他们画满了,越看越有意思。”薛城区西谷山村刘大妈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技能,感受到了奉献社会的快乐,激发了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情怀。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枣庄八中“多元融合·浸润心灵”跨学科融合育人,犹如一池红莲,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更以层层的翠绿和细细的清香熏染着学生的心灵。

 

(《山东教育》2023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