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 : 2023-11-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莱州市文泉学校 战甜甜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的化学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了化学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笔者以初中化学知识为教育原点,从课内、课外多种路径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意义
在2021年颁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到,要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提到,要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记录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发展脉络,记载着中国古人的探索智慧。从钻木取火,到烧制陶器、炼金术、冶铁、医药等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工艺,这些都是化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运用。《考工记》《抱朴子》《梦溪笔谈》《武备志》《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古代书籍中都记载了大量的我国古代传统科技探索过程。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学科育人价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精选素材,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积极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状态。而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素材可以用来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教师应深入挖掘化学知识的学科内在价值,积极搜集并整理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为学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以《庄子·天下》中“辩者二十一事”中的一个著名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引入,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将手中的牙签剪半、再剪半,无限剪半,从而让学生体会在条件、设备允许的条件下,物质被无限再分后是否还存在,初步感知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存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结合《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火烧上方谷”等,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站在军师角度出谋划策,探讨学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习《空气的成分》时,以唐朝马和《平龙认》中的“阳气”(氮气)和“阴气”(氧气)引入,让学生在体会、感悟中国古人的超凡智慧的同时,进一步学习更加准确、科学的定量测定方法。学习《元素》时,以中国古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引入,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到五行元素论的片面性,进而进行元素知识的学习。
以古人的思想引入化学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近距离感悟中华灿烂文化,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古人观点的疏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进一步完善、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渗透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德育引领
在学科育人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是首要的。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否则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难以成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养成良好的品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水分子》一节时,学生重点学习了分子的特征:分子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开展如下德育渗透:中国俗语“独木不成林”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分子虽小,但真实存在,如土成山,如沙成塔,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塑造;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分子间隔,给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提出交友建议;结合古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让学生在认识分子不断运动的同时,感悟作为青少年应具有不甘于现状、不断进取的进取精神。从集体的塑造,到与人交往,再到培养进取意识,结合化学知识,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及时评价,引领学生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是学生收获清晰、积极的学习体验的基础。笔者对一些适合过程性评价的经典章句进行了收集,并对其具体的应用情境作了分析。如: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时的“毛遂自荐”;提醒学生认真思考注意细节时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劝诫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大胆质疑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时的“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提醒学生要注重知识运用、积极动手实践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用经典章句对学生的行为予以提醒和指导,有利于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渲染下的良好化学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将上述评价用语加以运用,实现以评促学,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后学习策略
(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编制习题
为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的习题编制强调试题情境的创设。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化学习题中比较常见。利用经典诗文章句和相关典故,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
例如,学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时,通过诗句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等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人工净水时,结合《天工开物》、浙江考古发现的明代净水池来编写习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净水知识的活学活用情况。诸如此类的化学习题,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与沉淀,让他们对以前耳熟能详的诗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在化学实验中体验古人的智慧
化学科学虽然在我国起步晚,但是早在古代就有诸多运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体悟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此,笔者让学生进行了自制密信的家庭小实验,学生经过自主搜集资料,利用家中现有材料,进行了以下材料的密信书写与制作:用米汤书写,涂抹碘酒显色;用白醋书写,用红萝卜皮浸出液显色;用杨梅果实浸出液书写,用肥皂水显色;用牛奶书写,用火烘显色;用锈铁与白醋反应后的溶液书写,用茶水显色等。
还有一些古代化学小发明,比如火折子、火药、皮蛋等,笔者也分别在学生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知识以及有关化学方程式之后,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原理解释与化学方程式书写。在这样一系列的课后实践中,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化学学习兴趣,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广泛阅读中华诗书典籍,深入钻研教材,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用传统文化框架支撑化学学习,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悟、在动手中体验、在评价中生发,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山东教育》2023年11月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