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式教学在高中音乐传统器乐课程中的实践与运用

发布日期 : 2023-09-2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牛小磊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它的传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功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理解多元文化、品味民族音乐的‘灵魂’,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的教学要求。在流行音乐、说唱、摇滚等大量“快餐”音乐风靡校园的当下,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我国优秀民族器乐文化的热情,培养和提高年轻一代的音乐审美与人文素养,进而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成为我们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集成与融合传统器乐教学资源

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浩瀚如烟,而选入教材的却屈指可数,传统器乐教学资源的集成与融合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嵌入式”优化学习资源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古老而又独特的语言,与别国语言不同的是,汉语不仅有语音、语形、语义,而且有语调。于是,方言与地方音乐相融合时,便有了南方的吴侬软语、温婉细腻,北方的宽宏大气、豪放恣意。因此在讲授民歌章节时,可以把伴奏乐器嵌入进去,这样既能领略民歌的独特魅力,又能凸显民歌的地域特征。比如讲解第三节《汉族民歌》时,可以融入讲解南方苏州评弹《姑苏风光》和北方京韵大鼓《孟姜女》,通过器乐演奏对比南北方的音乐地方差异。另外,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有代表性的乐器,这些可以在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音乐中嵌入。

(二)“关联式”集成教材资源

目前高中音乐教材内容选择更为多样化,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写了六个必修模块,模块教学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各自的教育功能。作为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对模块内容做好“关联式”集成。例如在讲授《音乐鉴赏》教材中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中的《鼓乐铿锵》这节时,可以融入《演奏》教材中第五节《打击乐器》内容,以绛州鼓乐《滚核桃》为重点,通过对比聆听让学生了解作品怎样利用堂鼓的“鼓钉”“鼓面”“鼓梆”等各部位音色和“刮”“敲”等演奏技巧来表现农民丰收的喜悦。然后通过“头、身、尾”乐段的学习,在拍板的协调下,指导、鼓励学生集体参与到打击乐合奏和演唱节奏谱的艺术实践中,在体验合作乐趣的同时,了解打击乐的表现形式和演奏技巧。

(三)“沉浸式”融入人文资源

在乐曲欣赏环节,可以让学生对古琴曲《流水》《阳关三叠》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演奏的经典传统曲目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走进音乐家丰富的思想世界。同时,对作品进行深入讲解,例如古琴的构造就蕴含着我国“天地人和”的传统理念,从而加深学生对八音民族乐器的理解及对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诠释、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坚毅的品格,以达到艺术与精神的融合,使得高中音乐教育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二、拓展传统器乐教学实施途径与渠道

(一)构筑社团阵地,拓展传统器乐教学广度

在新课改实施后,高中音乐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除了承担音乐课堂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紧扣美育要求,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教育,让学生在“体验式”的实践中感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基于此,社团应运而生,成为延伸传统器乐课堂教育的主阵地,让课堂的“理论”与社团的“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无限拓展传统器乐教学的广度。枣庄市第三中学就探索组建了民乐社团,根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活动主题,通过定期组织社团文化节、社团展演,实现学科渗透、情景模拟、研学实践、活动促进、比赛带动的有机融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效果实现全过程监测。以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演奏》模块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发掘有特长的学生组建民族器乐社团,并通过排演《小花鼓》《梅花三弄》等曲目,使学生真正接触优秀的传统民乐作品的演奏和实践,在排练过程中感受民乐的丰富内涵与文化认同。

(二)涵养文化底蕴,拓展传统器乐教学的深度

民族精神是器乐的“魂”。在高中学段培养学生学习民族器乐的兴趣,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是一大挑战。如,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是非常优秀的传统打击乐作品。在课堂中,可以先让学生从人文角度谈土家族的历史地理与传统习俗,再播放“锦鸡”斗鸡的视频,在此基础上聆听传统器乐形式“打溜子”合奏。通过聆听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类似钹、锣等金属乐器在西方器乐作品中只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而中国的传统金属打击乐合奏可以独立成为多声部作品,从而启发学生深入实践演奏,深刻感受中国民族打击乐的大气磅礴和我国民间器乐的创造性。凡此种种,都是“和”元素在中国传统器乐中的体现。在最后的实践合奏中,让学生自我感悟合奏中相互协作和密切配合的重要性,体会和领悟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三)链接流行元素,拓展传统器乐教学的宽度

当代高中生接触的音乐以流行音乐为主,探索传统器乐教学新形式,赋予传统器乐新的时代特征,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喜好,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关注当下高中生的流行语境,适当链接流行元素,对民乐作品进行创新性的编排,实现现代与传统、通俗与高雅的有机融合,使得民乐作品流行起来更接地气,更有时代感,更具传播力。如,在民乐社团排练曲目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喜洋洋》《花好月圆》《旱天雷》《紫竹调》等经典的民族乐曲,也可以选择《赛马》《飞驰的天路》《繁花似锦》这种改编的民乐合奏作品,还可以选择《象王行》等具有流行元素的作品,让民族传统器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起来,寓教于乐,增强民族传统器乐教育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三、弘扬地域特色器乐文化

山东省在2021年底印发的《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中提出,鼓励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沂蒙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和校本美育特色课程。笔者的家乡———枣庄市地处孔孟之乡,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在传统文化赓续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器乐文化,能为青少年体验传统器乐文化提供足够的支撑。如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的柳琴戏,就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主要的伴奏乐器有柳琴、笛子、二胡、唢呐、大锣等。在高中音乐教学课程中,我们将其主奏乐器———柳琴(俗称“土琵琶”),作为拓展欣赏和校本课程首推的特色乐器。专家的精彩讲解与演奏,让学生与本土乐器零距离接触;带领学生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现场聆听红色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让学生感受“土琵琶”中所流淌出的游击队精神,这既传承了地域特色器乐文化,又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育人效能。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我们将继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渗透式传统器乐教学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乐于接受、衷心喜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信传统器乐文化的种子一定会在青年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

 

 

 

(《山东教育》20239月第2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