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桂花时

发布日期 : 2010-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潍坊市高新区双语学校 杨发君


——难忘那次北川援教

来了,我们的雅典娜


来了,我们的救世主


像一阵春风


吹散了心中的阴霾


像一道清泉


洗涤了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位北川的语文老师写给潍坊市援教人员的一首诗。坐在桌前,静静地翻阅着那里的老师写给我们的信件,思绪万千,别样的情绪涌上心头。


接受任务,直奔桂溪,感受北川


  “5·12”是一个我们都不愿回忆的日子,但又是一个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北川地震后,灾区的情况牵挂着我们的心。为了更快更好地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和生活,援川指挥部采取了援建与援助相结合,硬件与软件齐头并进的思路。我们的任务是到北川县桂溪镇进行援教工作。


  那一天,我们一行五人在潍坊市教育局薛炳群科长的带领下,带着潍坊人民的厚望,带着各级领导的重托,经过近一天2000多公里的行程,到达了这片让我们心痛并牵挂的土地———北川。四周是望也望不到头的青山,连绵不断,稀稀落落的村庄小寨散布在山的夹缝与流水之间。一路上,在峭壁与深渊中穿梭,一会儿是绿树流水,一会儿是冰川雪地。


  下午3点半左右,我们到达北川县桂溪镇援川前线指挥部,没有休息和太多的客套,就直奔主题。我们按照指挥部提出的“援建与援助相互递进,支医支教同时进行”的工作思路,分赴桂溪中学、桂溪中心小学、甘溪小学、贯岭小学了解情况后,确定从三大方面开展援教工作:一是学校管理,涉及教学管理、教师素质提升、教材研究、学生管理、习惯养成、教科研工作等。二是教育教学,涉及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和常规课的设计等。三是交流研讨,主要是解决学校目前存在的困惑。


  甘溪和贯岭两所小学距离指挥部很远,每次都是指挥部派车送我们,特别是到贯岭小学,路程远而且难走,在行驶中如果两车相遇,其中一辆车子要倒退一段距离才能找到一块可容两辆车交错而过的地方。车子开不上去,只能停在贯岭的指挥部,然后徒步上去。


  这里的学校依然都在板房里。教师与学生拥挤在狭小的空间中,教学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艰苦的工作、快乐的生活、深厚的羌情


  快乐紧张的工作。我们一直在教学的第一线,从早上踏进校园,就一直忙个不停,听课、评课、备课、上课、交流、研讨……把我们的经验尽量传授给他们。学校的条件是艰苦的,所有的老师都在一个大办公室里,没有多余的桌子和凳子,我们就在上课教师的空闲桌子和凳子上备课。实在没地方了,我们就半蹲在板房外一块狭小的空地上,伴着轰隆隆的机器声津津有味地解决着问题,坚持不住时,就拿张破本子纸,将就着坐在地上。上课唯一的工具就是粉笔。我们每天备课、上课、讲座连轴转,夜里大都是12点左右才能睡觉,但白天仍然精神振奋地工作。


  艰苦有味的生活。我们几个人拥挤在简陋的板房里,只有三张硬板床,写东西只能在床上,后来指挥部的陈百波主任发现了我们的不方便,给我们协调了一张桌子,才解决了我们千姿百态的写姿。早上起来经常没水洗脸刷牙,只能跑到指挥部下方去接点水,洗过的水都不舍得倒掉,留着冲厕所。这里的气候潮湿,早上穿上睡觉时搭在床头的衣服,湿漉漉的很不舒服。换下来的衣服根本不敢洗,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干。有的屋子电暖气一直开着,虽然热点却比潮湿要好得多。我们床上的电热毯也大多不关,这样被褥能保持干燥一些,不然晚上根本没法睡觉。我们还要克服水土不服及生活习惯不同等困难,处处以大局为重,树立潍坊人民教师的形象,体现人民教师的素质。


  天真可爱的孩子。我很喜欢这里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良好的品格,完全没有地震后的恐惧、萎靡,而是朝气蓬勃、天真烂漫,也没有山里孩子的那种拘束、胆小,而是落落大方,可亲可爱,而且更多了些憨厚、诚实、勇敢。一个学校里汇集了很多地方的孩子,中午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吃饭;下午放学很早,有的孩子需独自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回家。这里的孩子素质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他们那么认真地倾听,外面轰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影响他们听讲。老师不需要刻意强调纪律,但每节课他们都是那么专注。回答问题时,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思维清晰、逻辑性强。他们没有城市那么优越的教育环境,也没有机会用那么多的目光注视外面的世界,但他们有着一股值得我们钦佩与赏识的精神。


  坚韧顽强的羌民。不到北川,你无法感受到羌族汉子在大灾大难面前那坚挺的脊梁。据统计,整个北川地震后完整的三口之家只有10%,全家一人不剩的占到20%,其余的70%都是残缺不全的。但那些老师在大悲大痛下依然用灿烂的笑容去面对孩子们,依然用积极的态度去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真让我肃然起敬。


  贾娅,认识她是一个偶然。那天晚上我从学校回来已经是晚上9点了,指挥部黄部长正好请她来给副县级干部做培训。我们也顺便享受了一下“副县级”待遇,坐在指挥部将餐厅临时改建的会议室里聆听她的讲述。她是北川县妇联主席,一个刚刚从基层提拔起来的年轻女干部,在地震中,她的孩子和父母都长眠在了北川县城的废墟下。那天晚上她一直讲到了11点多,如果不是担心大家的身体,她讲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报告过程中她的情绪时常波动,有意回避着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这样,泪水也一直伴着她到报告结束。从她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更多关于地震时最基层最真实的东西,也知道了一个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在严峻形势下所展现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灾难对他们心灵造成的创伤,那些日子是他们不愿再提起的回忆。


传授新观念、探究好方法、树立强意识


  休息之余,常常唤起我深深的思考:大山需要什么?我们来干什么?


  传授新的教学理念。我们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提高学校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例如薛炳群科长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与研究》、邱军老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周鸿吉老师的《层层深入教学法》、刘湘玉老师的《复习策略研究》及我的《如何设计高效课堂》等都给了这里的老师们很大的启发。


  我们认真听取当地学校教师的讲课,全面了解当地学校教师的实际水平,并根据他们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评课。从而达到在评课中交流,在交流中探讨,在探讨中升华的目的。


  我们通过与当地教师共同研究教材,交流备课的方法、策略与步骤,引导他们深刻挖掘教材,设计教学案例,提高他们对教材和备课的处理水平,从而达到高质高效课堂的目的。


  我们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案例、不同课型,给他们提供了多堂观摩课,给老师们留下直接的感性体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内容鲜活、效果显著。


  通过几天的工作与交流,我们开启了他们封闭的教学思想,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春风化雨般滋润了老师们的心田,正像桂溪中学的文勇老师说的:“听课后我感到惭愧,再也不能‘满堂灌’‘填鸭式’了,再也不能把孩子教死了。”


  桂溪中学的胡蓉老师,写了这样一首诗:



悄悄的,你来到了我们心里!


……


教室虽大,却装不下你的听众


时间虽长,可记录不完那精彩时刻


  探讨好的教学方法。援教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有的放矢的方法和策略,虽然时间短暂,但效果扎实,我们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动着他们。


  我们与山区老师们同题讲课并连续上几节课,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细读教材,如何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来实施方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临走时,我们把一些教学课件、教学实录、教学素材等全都留给了他们,让他们继续研究与探索。


  桂溪小学的数学教研组组长李老师,在交流如何备课的过程中,大发感慨:没想到教材也可以这样处理!过去我们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从来没想过可以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这次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桂溪小学的冯校长听完课后激动地说:没想到可以这样幸福地上课!原先总觉得上课是一种负担,今天听完杨老师的课后,才觉得上课也这么有趣,这么幸福。


  桂溪中学的毛小莹老师在信中这样写道:枯燥的语文课堂经过刘老师的“春风”一吹,变了一番景象,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堂也可以变得有滋有味。


  树立强烈的教研意识。我们不仅教他们如何进行教学研究,写教学论文,还从主观上鼓动他们,唤醒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如通过交流研讨,致力于解决学校教学中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如何设计公开课、如何备考、如何加快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如何完善教师的梯队建设、如何除掉课堂中的无效环节、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等等。桂溪中学的赵铭老师深情地说:“我感谢你们,是你们使我知道了自己教育的瓶颈,我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升华自己。”


  桂溪中学的岳老师用“夏之甘霖,冬之暖阳”形容我们的这次援教,并在给我们的信中说道:“感谢你们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带着感激上路,把你们的深情与厚爱化作信念与执著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甘溪小学的杨校长深情地说:“你们这次援教给我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我们带来了生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学的另一面,我们一定要到潍坊去看看!”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课改的春风似乎没有吹到这里,由于当地教育部门教学成绩排队的原因,导致教师仍然讲析灌输,让学生死记死背。因此,援教的内容理念如何与当地的教育环境、学校实际有机结合,应当作为后期援教者深入思考与注意的问题。


  结束语


  这次援教,我们辛苦并快乐着,经历并体验着,奉献并收获着。大山的孩子、大山的教师、羌族人民的朴实憨厚、潍坊援川者的汗水与艰辛,无不深深触动着我。不觉间到了分手的时刻,临走的那天晚上,几所学校的校长深夜10点多又来到了我们指挥部,依依不舍,握了手再拥抱,拥抱了再握手。惜别的泪水涌出眼角,流淌在脸上。我们感动着,感动着……


(《山东教育》2010年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