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课外阅读阶梯式选材阅读略谈

发布日期 : 2023-05-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单县第二中学   黄秀梅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从教学实践来看,仅仅依靠高中语文教材中辑选的文言文,是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必须辅以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培养起较强的文言文语感。选取合适、高效的阅读素材,无疑是文言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而材料选取恰当、科学、高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种针对高中阶段文言文课外阅读的“阶梯式”选材分级阅读的方法,将阅读对象分为一类材料(浅易级)、二类材料(普通级)、三类材料(提高级),相应的阅读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难度上依次加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形成学习上的叠加效应,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模式。

一、一类阅读材料,即浅易级阅读材料。这类阅读材料均为精短的文言短篇小说,主要从《搜神记》《太平广记》《阅微草堂笔记》《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古代短篇小说集中选取。之所以选取这类文言短篇小说作为入门级阅读材料,是因为这类阅读材料以叙述为主,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成分,语言浅显易懂,而且故事性强,读起来不至于枯燥乏味,非常适合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故成为课外文言文阅读入门的首选之材。

选材标准上,要选取那些篇幅适中、故事性强、内容健康向上的小说。具体操作时,笔者精心选取了一百五十篇此类短文,字数均在三百到八百之间。如果有的篇目略有不合标准之处,可在原文基础上根据情况作删减。此类短文篇幅短小,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阅读一至二篇。半年之后,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明显提升,阅读兴趣提高,语感增强,面对课外文言文再无陌生感和畏惧感。

二、二类阅读材料,即普通级阅读材料。这类材料主要为人物传记类阅读材料,均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选取。这类阅读材料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特点都符合高中生阅读要求,是最有效率、最具有针对性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选材标准上,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选取那些叙述性语言较多,有完整的故事脉络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篇章,避开那些晦涩难懂的语段过多的篇章。例如,选取《项羽本纪》而不选《秦始皇本纪》,是因为《秦始皇本纪》中有很大篇幅都是零碎的攻占征伐的记载,而且还有大段深奥难懂的碑文、石刻、敕文、奏章等等,故舍弃。二是要选取文章的主人公为学生所熟知的篇章,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中既有亲和感,又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背景,更有利于对文意的理解。

具体操作时,从《二十四史》中精选四十篇,《资治通鉴》中精选十篇,皆为全文,不加删减,让学生充分领略史书的全貌。因篇幅过长,可以指导学生每周读一篇。这一阶段课外阅读完结以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显著提高。

三、三类阅读材料,即提高级阅读材料。这类材料为经典古代散文。主要选取先秦诸子、秦汉唐宋明清古文大家的作品。这类散文言沛辞美,意厚蕴丰,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古代文学乃至文化的精华之作,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精华尽在其中。虽然这类散文和高考文言文选材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颇不一致,但却是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夯实文言文基础,进一步提高语感,丰富文化积淀的必读之作。

具体选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取名家名篇,选取那些广为人知且尚未被教材收录的篇章;二是在选取原文的同时,也要精选一个简短的评介附在文后。因为这类散文不像史书那样只要扫清文字上的障碍,文意便可了然于胸。这些散文有着更多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寓于其中,如果不加点拨,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意蕴。

实际操作中,笔者精选了五十篇名家名篇散文,基本涵盖了各个朝代散文大家的代表作品。根据篇幅长短,指导学生每周阅读一至二篇,不仅精读原文,还要认真阅读附在后面的评介,同时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就参照文后评介的写法,写出不少于100字的阅读心得。因为文章颇有难度,学生不理解之处,需要及时向教师反馈,在师生交流沟通中解决疑难。

四、整体实施规划。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这种“阶梯式”选材分级阅读可以从高一新生入学伊始就开始,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不漏缺,不越级,完成一个阶段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充分利用学习的叠加效应,追求阅读效率的最大化。事实证明,第一阶段的文言短篇小说阅读看似简单,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体阅读规划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这一阶段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文言文的语感,切不可急功近利,过早跳到第二阶段的史传类人物传记阅读。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提供译文,笔者的做法是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第一阶段因为阅读材料在内容语言上相对简单,所以不需要提供完整的译文,只需对一些疑难词语加以解释,以注释形式附在文后即可。这一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摒弃以往那种一遇到不懂的句子就下意识地看注释的习惯做法,而是先尝试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去猜测,去领会,然后再和注释印证,如此方可逐步培养起文言文语感。第二、三阶段除了提供必要的注释外,也提供完整的译文,但是译文是另外提供的,单独下发。不要采取一行原文一行译文的格式,也不要采取原文在左,译文在右的格式。这两种提供译文的方式只会让学生的目光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反复游走,分散注意力还在其次,将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本切割得支离破碎。完整的语境没了,又如何能培养优质的文言文语感?

 

 

 

 

(《山东教育》2023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