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发布日期 : 2023-04-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鄄城县第十二中学 张晨勍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我支教的班级里,有一位叫李安的“问题”男孩,是大家口中的“刺头”。他经常无视课堂和老师,上课如坐针毡,搅得四邻不安。他个子高大,性子急躁,同学既怕又讨厌他,各科老师提起他都头疼不已。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陷入了沉思,究竟用什么办法才能转化他并让他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呢?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是啊,虽然我们一直想方设法去爱孩子,但我们总是习惯用成人的眼光居高临下地看他们,总觉得他们太幼稚,还总是有意无意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结果使孩子和我们渐行渐远。
有时候孩子的不听话源于我们没有懂他,没有站在他的角度上看问题。也许在他心中重如千钧的事情我们却认为不值一提。所以,想要做好孩子的先生,我们必须真正放下老师的架子,蹲下身来。仅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同理心”———成为孩子。忘记自己的年龄,加入孩子的队伍,知孩子所知,想孩子所想,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我们就能够真正读懂孩子,贴近孩子的心灵,从而“师生成为朋友,学校成为乐园”。
欲知其行先探其源。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藏着一个原因,我们只有化身为那个“他”,才能深切体会他的处境,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通过了解,我得知李安的情况:父母多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才回家,返程时都是趁他们睡着的时候偷偷走。长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祖辈的文化水平有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管,情感上的缺失可想而知,孤独、叛逆、自制力差、没目标、没归属感、自尊与自卑共存是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
李安的“不可爱”其实是他保护自己的“铠甲”,是他“爱的缺失”的表现。在他逞强的外表下其实包裹着的是一颗脆弱的心。他也想得到夸奖和认可,只是总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让李安把厚重的外壳一层一层褪去,阳光自信地成长!课间时我尝试着与他聊天或做游戏,渐渐发现李安对老师和同学的抵触心理在一点点消失。于是我细心地寻找着契机,在一次识字课上,我发现了他的闪光点———虽然他很难识记字形,默写生字“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但他掌握生字读音的速度准而快。于是,我让他上讲台领读生字。他很惊讶,用手指了指自己,“真的是我?”我点点头,带头鼓了鼓掌,全班同学随即热情地鼓起掌来。李安犹犹豫豫地走上了讲台,我轻轻拍拍他的肩,小声说:“老师相信你能行!”他挺了挺背,开始了领读,从刚开始的声音有些发颤,到之后的越发卖力和自如。当他结束领读时,教室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掌声包含的是震惊和赞叹,为李安的出色表现;包含的是宽容和鼓励,相信他会有更大进步。这掌声使李安获得了自尊,树立了信心,从同学身上感受到了爱和宽容。他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下讲台,脸红扑扑的,眼里亮晶晶的。之后的十几分钟,我观察到他一直在认真听讲。我心里窃喜,同时涌起一份感动,为小孩子心灵的纯真和善良。
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一句温柔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让他们看到希望,找到存在感,尝到成功的喜悦。哪个孩子不希望“被看见”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李安的小毛病反复出现,但我明白教育如植物生长一样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心浇灌,就一定能看到孩子从“不可爱”到“可爱”的蜕变,看到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绽放出自己的美丽。愿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会真正爱,在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
(《山东教育》2023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