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研制

发布日期 : 2023-04-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研制

———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王西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科学制订教学目标”被列为首条予以强调。在日常教学调研时,笔者发现,教师们制订和叙写的教学目标存在着诸多问题,偏离新课标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立足新课标谈谈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研制问题。

一、对照课程标准,拆解内容要求

研制教学目标,首要工作是对照新课标的内容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在新课标中,内容要求是按照专题设定的。新教材的编写,基本以一个单元对应一个或两个专题;单元下面设置若干节课,共同体现专题的整体内容要求。因此,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必须要对照新课标中的专题,拆解出这节课的内容要求。

本节课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从属第三单元。该单元题目与新课标中规定的《中外历史纲要》1.5专题题目完全一致,都是“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新课标中对该专题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教材通过四节课组成了这一单元,每节课承担一定的内容要求。将这四节课内容与专题内容要求加以对照,则《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承担的内容要求应该拆解为“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因此,我们制订教学目标就要从两宋的政治、军事角度,依据新教材选择的重要史实,在探讨、分析、评论两宋政治的新变化上做文章。

二、理解教材内容,弄通逻辑关系

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学目标制订的重要基础。拆解出内容要求后,就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弄通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就本课而言,教材主题为“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共分四个子目,分别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教师既要搞清各子目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又要厘清各子目之间的关系。

首先,搞清各子目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四个子目皆为两宋政治和军事中的大事,共同支撑起主题要求。北宋建立之初,为防止割据局面和陈桥兵变局面重演,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内部威胁中央集权的隐患,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统治,但也潜伏了政治治理的新的危机。这种危机逐渐暴露为财政危机和边患危机。为解决统治危机,北宋中期出现了改革要求,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应运而生。但由于种种原因,王安石变法归于失败,统治危机没有消除,北宋终于在外患中灭亡。继起的南宋,政治上沿用“宋朝家法”,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的对峙中处于劣势,偏安东南。

其次,厘清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如“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一目,涉及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是本节课阐释的重点内容,也是北宋政治特点的集中展现。就本子目和其他子目之间关系而言,本子目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其相关史实是北宋出现财政危机和边患危机的原因,也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而且本子目有关内容也可用于对南宋偏安的诠释。其他子目也应该从以上角度进行研读、思考和理顺,从而洞悉彼此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分析起始条件,准确把握学情

教学目标是预期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因此,研制教学目标时,还要准确把握学情,分析和探明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起始条件,建构起新旧内容的联系。

通过初中历史学习,学生了解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形成以及演变为五代十国局面的有关史实,对陈桥兵变、北宋建立、南宋建立和岳飞抗金等史实比较熟悉,对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中的劣势也有所了解。因此这些内容不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着力点,更非高中的教学目标,而是制订新教学目标的起点和铺垫;同时,经过初中地理、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学生对识读地图、阅读古文也具备了一定能力。上述学生业已具有的学习成就,形成了学习这节课的起始条件,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学情基础。

四、聚焦素养靶向,凸显素养要求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目标必须实现内容要求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契合。课程目标由课程专家制订,不与具体内容结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期待经过一个较长时段的历史学习后,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达到的水平;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制订,要求教师将具体内容与课程目标结合,是期待学生学习具体内容后发生的积极变化。教师就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达成整体课程目标的实现。

如何实现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契合呢?一个重要办法就是依据新课标“课程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要求,把有关教学内容有机植入适合的素养目标描述中,树立素养培养的靶向。例如,在学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内容时,比较适合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从新课标的相关表述中寻觅相关要求,从中寻找素养培养目标和成就表现;在学习财政危机和边患危机时,适合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因此,就要将有关内容素材和上述新课标的相关表述结合起来描述教学目标,等等。如此,教学目标就相应地体现了不同的素养要求。

五、侧重能力表现,选好行为动词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者之中,比较容易表述、操作和测评的是能力表现,因此,可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对能力表现的表述,侧重能力要求。具体做法是,以能力外显的行为动词作为描述教学目标的语句的谓语成分,通过外显行为及结果的叙写来描述学生学习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去思考和确定。一个方向是人们认识和探究历史的一般路径和方法,可以通过追问你获知了什么历史,怎么知道的,可信吗,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影响等,确定历史学习或研究的行为动词;另一个方向是从新课标的相应页码中梳理一些行为动词。经过这样两个方向的思考和寻找,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行为动词就比较容易找到了。例如阅读、概括、列举、搜集、辨别、解释、评价等。我们掌握了常用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行为动词后,结合具体内容使用也就不难了。

需要指出的是,能力是中性的,具备了做事的能力不能保证能正确地做事。因此,能力培养必须确保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指导和渗透。教学目标可以而且适宜通过侧重学生能力表现的方式进行叙写,但应该叙写为正确认识历史、解释历史、探索历史、论证历史、评价历史的能力表现,是在正确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的能力表现。例如本节课重点内容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涉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我们可以选用阅读(相关史料)、列举(措施)、评论(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等行为动词体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这些行为动词带动的学习过程是可操作的,结果是可以测评的。其中,历史评价则必须坚持正确价值观,遵循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

经过以上五个环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制订如下:

一是阅读相关材料,分角度列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加以评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二是结合北宋与辽、西夏形势图和相关史实,对北宋面临的边患危机作出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三是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主要内容、影响,从北宋命运的角度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是阅读南宋与金对峙图,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南宋偏安的理解。(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五是结合史实概述两宋在政治上的新变化,总结两宋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目标研制程序,制订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向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导航作用,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落地。

【注:本文为济南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历史课时教学目标叙写改进研究》(立项号:145C0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山东教育》2023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