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颂》教学中培育爱国之情

发布日期 : 2023-04-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单县人民路中学   张春焕

语文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教材精心解读,然后匠心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受到文章思想意蕴的熏陶。《黄河颂》是一篇感情浓厚、主题鲜明的现代抒情诗,所以从《黄河颂》的解读和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可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环节渗透爱国之情

有效的教学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期待,引导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教师要深刻挖掘《黄河颂》中能够引起学生注意的文化元素,将与之相关的图片、影视片段等教学资源悉心挑选之后,置于预习环节,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黄河颂》的感情基调,使学生正式进入学习进程时减少对新课的陌生感,且有效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并对诗歌的意象内涵产生深入思考。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学目标要求,为学生精挑细选导入内容。

二、教学内容紧扣爱国之情

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学活动要丰富多彩,教师要从多个层面解析《黄河颂》,润物无声渗透爱国教育。

首先可以从创作背景出发引发教学。诗歌创作于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193811月,中华大地满目疮痍,诗人光未然途经汹涌澎湃的黄河,不禁联想到中华儿女正在经历惊涛骇浪般的艰难抗争,于是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组诗,表达了亿万军民保卫黄河、保卫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学生要在学习《黄河颂》过程中,充分领悟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其次,在深入学习文本时,文章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朗诵词和歌词。朗诵词概括了主要内容,并设定了情感基调,引起下文。正文歌词部分条理清晰,分为“望黄河”“颂黄河”“学黄河”,情感表达逐层深入,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一)望黄河

一个“望”字引领下文,“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是近距离特写,可以采用老师范读的形式,读出黄河惊涛拍岸的气势。其次是远距离的描写,“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可找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诗歌情感。再次是,纵向描写黄河“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让学生自由读,读出黄河的磅礴气势。最后是横向展开,“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可以采用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豪迈之情。然后让学生齐读这几句诗,注意着重读“掀”“结”“奔”“劈”,感受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颂黄河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光未然看着这一望无际的滚滚黄河之水,不由得有感而发。“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此时此刻作者的内心更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由此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情的跌宕起伏。“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黄河之水从昆仑山上奔腾而下,涌向了黄海之边,古老的母亲河孕育了广袤的华夏大地。

诗歌有三处“啊!黄河!”,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颂,激情澎湃,豪情万丈。重在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赞扬黄河精神,从中体会爱国之情。

学生应该着重体会“民族的摇篮”的含义。千年文明从这里启航,孕育着千千万万的生命。引导学生理解把黄河比喻成一个摇篮,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体会黄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作为中华儿女要铭记黄河的养育之恩。

着重理解“民族的屏障”的含义。本小节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黄河不仅是军事上的屏障,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墙。“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体会黄河对中华儿女的庇护作用。在黄河庇佑下的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的巨人正屹立于世界之林。

让学生根据前两节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引导学生理解“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感受黄河流域的宽广。让学生从自学中领悟黄河激励中华民族的作用。

(三)学黄河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此段适合学生大声齐读,在齐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英雄儿女以黄河为榜样,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的决心。引导学生说出反复修辞手法的强调作用,增强语气和语势,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做课堂小结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各抒己见,领悟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黄河风景,更是在写黄河精神。

三、教学拓展环节传达爱国之情

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拘泥于语文教材,而是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并在此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用《长江之歌》与《黄河颂》进行比较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可以播放《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保卫黄河》或《怒吼吧,黄河》,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黄河颂》既是创作者对母亲河的赞美,也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品格的颂歌,承载了创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语文教师要充分将这一情感价值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始终是本文的教学主体。

 

 

 

(《山东教育》2023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