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角下基于整合理念的高中英语单元复习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 : 2023-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入了新阶段,素养指向的课堂变革成为主导。《课标》提出的“大概念”(Big Ideas)逐渐成为变革各科教学实践、引领新一轮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标》指出,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对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度直接影响其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

大概念的提出为解决单元教学设计缺乏纲领性统领、内容碎片化、过程表面化和评价形式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案,为课程改革迈入新阶段注入了活力。

一、大概念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价值

(一)大概念教学的本质特征:结构化、主题化、情境化

大概念是学科育人最具有价值的知识,统领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学业评价的方式,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课标》强调:“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概念教学的三个关键词,即结构、主题和情境,这是大概念教学的显著特征。没有结构化,教学就缺乏整体性。结构化并非是肢解教材,而是让教学内容更立体,由碎片化的知识状态转向清晰的学科大概念,注重教学的整体输入。没有主题,则缺乏意义连接,在大概念语境下的主题更多地关注话题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同时,语言教学中没有情境,就好比树木生长没有土壤,很难有生命力。

(二)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价值

主题意义是蕴含于语篇各语句中的主要思想。主题意义与文化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倾向。《课标》强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语篇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并建议教师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开展课堂教学:“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由此可见,主题意义既是文本内容特有的育人价值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收获与成长的根本导向。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是多角度建构相关主题知识、挖掘单元内不同语篇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教育价值,形成相对完整的单元大概念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的过程,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实践路径

开展基于大概念的单元主题教学,要以主题意义统揽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本文以外研社高中《英语》(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三Unit2教材中的主题———“工匠精神”的复习课为例,阐释如何以大概念为统领开展单元主题意义探究复习教学活动。

(一)基于课标解读教材,确定主题意义

单元是大概念教学的重要载体,概念理解的目标、有潜能的学习材料、情境创设、自主建构等是大概念教学的重要元素。

基于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对外研社高中《英语》(2019年版)教材的不同单元进行主题分析发现,每个单元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主题意义,很多单元所蕴含的话题和情感文化是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它们属于一定的主题语境。教师需要从一个大的格局梳理教材中的各个单元文本,厘清单元间或单元内各个文本的逻辑关系,找出单元主题丰富的内涵。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各文本之间的联系,首先提炼单元大小概念整体框架(见图1),包括核心任务和持久理解的概念、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以及需要熟悉的知识。单元大小概念图不必过于具体,要有适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避免因为概念过小而不能掌握整个单元的全局。

主题是语篇语义所围绕的中心议题。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主题意义探究要增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连贯性,要特别注重挖掘各语篇小概念之间、语篇小概念与单元大概念之间的联系,并将语篇进行整合、重组,建立语篇内容层级框架,并尝试使用可视化图形,直观呈现本单元语篇内容。(见图2

(二)明晰主题层级目标,开展进阶式主题探究

进阶式教学模式倡导“立足主题语境—面向生活实践—培育关键能力”,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开展进阶式主题探究活动,依托不同语篇,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广阔性、 深刻性和批判性。主题意义探究要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学生理解、熟悉单元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开展基于主题意义的分析、评判与运用活动。

因此,教师要围绕单元大概念来整合资源,有效依托多种类型语篇,制订整体教学目标并细化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多个课时的连续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文本研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从总到分、从笼统到具体、从集中到分散的进阶式主题意义探究,锻炼高阶思维,促进语言能力、人文素养、思维品质等多方面融合发展。

复习课作为一种较为综合的课型,教学目标一般由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层面的目标组成,而一个主题单元的容量很大,一节复习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一定的创造性,将与主题相关的重点词汇和语法归类梳理,提炼核心语言知识并整合到一个主题情境中,把相对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通过让学生参与丰富的、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巩固强化这些语言知识,最终达成全方位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保障学生的主体参与

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主题语境,以大概念为核心,精准把握单元的主题意义,找到德育渗透和延伸的最佳角度来设置尽可能真实的活动场景。活动设置要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单元主题意义和各语篇,有机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展有层次、有逻辑和有内在关联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

1. 学习理解类活动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先观看关于王津等手工艺者的视频和图片等多模态语篇,带领学生进入感知注意环节,描述图片,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铺垫相关语言,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为进入本主题的复习奠定基础。这类活动需要学生有内容背景基础和语言表达的知识基础。

例如,教师与学生进行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核心词汇和词块的输入与铺垫,同时在整合基础上对本主题下的相关句型进行复习。

学习理解类活动能否有深度和效度,关键在于问题的适契度。因此,设问尤为关键,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要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能过于抽象或笼统;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要与教材和生活相结合,既不能过分游离于教材,又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或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关,即实现学以致用。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王津等手工艺者的视频和图片,用多模态语篇的形式呈现场景,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Q1: What qualities do they

have?

Q2: Can you describe their

qualities with some adjectives?

Q3: Can you list some other

people like them in our life?

Q4: What do you think we can

do to help ourselves to become a

master in our field?

本活动旨在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成果得以展示,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同时,鼓励学生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秉承持续追问的意识和继续探究的愿望,确保主题探究活动能深入进行。

2. 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是基于对单元主题语境的理解和整个主题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的梳理,学生根据所提炼的结构化知识,展开描述与阐释、内化与运用的活动。低层次的复习活动教师控制较多,学生按部就班完成,但思维很难打开。所以本节课通过搭建语言支架和思维支架,帮助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走进外面的现实世界。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任务或项目:首先,通过阅读关于淄博琉璃大师的文本介绍,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相关文本的架构特点。之后通过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列举各个领域和行业中对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并能展示工匠精神的人物,实现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迁移创新。然后,通过联系自身实际,小组讨论如何培养工匠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并进行小组展示。最后,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了一个海报设计任务,内容包括什么是工匠精神,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目标的差距和面临的困难,如何实践工匠精神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3. 迁移创新类活动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教师结合单元主题意义———工匠精神,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型”活动,即解决学生Jack遇到的职业选择困惑,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工匠精神服务于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如何体现和发扬工匠精神的活动是多样的,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问卷调研、开展辩论赛、视频宣传片、海报宣传制作等。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相关的系列活动。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语篇所蕴含的主题意义的感知、理解、内化、拓展和评判,形成了在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学生的思维水平从低阶的模仿、记忆发展到高阶的反思、创新,完成了对主题意义的构建,并持续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

(四)确保过程与结果互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的评价活动要在教师专业的引领下,学生边评边学、边学边评,打破学与评的界限。教师在大概念的指导下,细化高中英语单元教学中的评价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通过教、学、评一体化,学生能够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审视,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避免有过程无结果和有结果无评价的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基于大概念的单元主题意义探究式教学有效解决了主题意识淡漠、目标定位失当的问题,避免了教学内容碎片化,解决了情境创设与主题关联度不高、课堂缺乏深度等问题,促进了单元整体教学和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主题意义探究还有待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注:本文为2020年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外语教材的编写与使用研究”的子课题“英语活动观视域下高中英语教材优化使用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GWYJCYJ 20200608)以及全国基础外语“十三五”规划课题“多源文本融合式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QJZD80801-00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山东教育》2023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