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手”还是“露一手”

发布日期 : 2010-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乐军



  一位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大概总希望能给膝下学生留下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甚至无所不精的印象,以赢得孩子们的青睐与信赖。因为无法抓住孩子们的心,不能赢得孩子们的崇敬,也就必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会使一部分学生动起“舍汝而他顾”之念。而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进而赢得孩子们的“芳心”,却并不是一道简单的课题。相信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初登教坛的年轻人)为此一定伤过不少的脑筋。


  《列子》一书中记载的一则“薛谭学讴”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行。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虽说只有寥寥五十余字,读来却意味隽永。尤其对我们这些秦青的同行来说,这则故事可以说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玩味。我们在赞叹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演唱技艺的同时,更为他那欲擒故纵、以“技”服人的教育方法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所折服。关键时刻“露一手”,远胜过道理万千。薛谭闻之而“乃谢求反”,甚至于“终身不敢言归”(这一点似乎无甚必要,当毕业时还是该让其毕业的),应该说正是倾慕于秦老师一曲“悲歌”中所展示出的不凡的艺术造诣。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储备、艺术才华乃是吸引学生进而使其“亲其师,信其道”的一枚磁石。


  在平素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不少教师对自己学生的埋怨之辞:作业上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背不出要求背诵的课文,写不出拿得出手的作文,不愿意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然而在责备学生的时候是否想过要求于学生的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又能做到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呢?要求学生写好字,又有多少教师的字真正拿得出手?要求学生多背书,教师又能脱口而出背诵出多少优秀诗文?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中又有多少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字?倡导学生读课外书,业余时间里又有多少教师乐意浸泡在书本里?如果我们换一种做法,在提倡学生写好字之前,我们先亮出一手漂亮的板书;在要求学生背出某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先完完整整地背出此篇;在布置学生作文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下一下“水”,拿出一篇精美的“力作”;在课余时间,能够向孩子们多多介绍、评点一番自己读过的优秀作品……窃以为,其效果定然远在那种“己所不为,欲施于生”的教育方式之上。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既然“身正”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当首先锻造好自身素质,时时刻刻不忘给自己“加油”“充电”,做一个师德、知识、能力俱佳的令学生崇拜的教师。


  说到底,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工作中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苦口婆心,或是对学生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入微,成为一个“好妈妈”式的教师(当然这也很重要),更在于教师的博学多才,技艺超群,有几手“绝活”,有较强的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识巨人”。尤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面对那些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的青少年学生,倘若我们的教师仍然满足于充当教科书、参考书的简单的“传声筒”,习惯于充当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你又怎么能够从容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一个“干瘪”、无能的教师(事实上这类先生已不配享有“教师”这一称号了)大概免不了会让学生心生“辞行”之念的。


  具有渊博的学识,精通教学业务,练就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培养起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方可保证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初,面对辞行的薛谭,秦青之所以能够“弗止”,乃至于为其“饯行”“抚节悲歌”,其原因正在于对自己深厚的歌唱功底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充满着自信。一曲高歌,竟可以换得薛谭的“终身不敢言归”,足以见得教师杰出的才华对学生所具有的巨大的感召力。倘若秦老师歌喉喑哑,技艺平平,任其挽留再三,去做过细的“思想工作”,恐怕也阻止不了学生辞行的脚步。


  不过,话再说回来,薛谭之所以会产生“自谓尽之,遂辞行”之念,撇开其“有眼不识泰山”的主观因素,大概也与这位秦老师平素过于“深藏不露”不无关系。非到关键时刻,不肯亮出“绝招”,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广大教师而言,似乎并不可取。作为一名具有奉献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功底、不凡的技艺不过是我们借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而不是用来证明自身价值甚至自我炫耀、自我标榜的资本(想到我们一些职业道德欠佳的先生甚至在课上处处“留一手”以“待价而沽”,这更会因小失大,冷了同学们的心)。虽有满腹经纶,却总是“含而不露”,直至门生辞行之际方思“露一手”,晚矣!


  向学生展示自己过人的魅力,恐怕也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吧!


(《山东教育》2010年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