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的乡土教育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做好新时代的乡土教育

——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校长王正访谈

本刊记者


王正简介

王正,山东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泰安市“泰山名校长”、泰山功勋校长,首批齐鲁名校长工作室成员。2008年至今,先后管理三所乡村中小学校,逐渐探索出普通乡村中小学校由弱变强的一条路径,即立足乡土实际,围绕师生需求,开展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四年来,为解决一线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王正校长研究乡土教育理论,搜寻乡土教育实物,建立乡土教育展馆,构建乡土课程体系,出版乡土教育专著,开展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了新时代中小学校乡土教育的因地制宜、因校订案、因材施教。

他创新了“新时代乡土教育”办学理念,他的课题“新时代乡土教育的传承与构建”,被列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2022年,他主持的课题“文化引领、平台支撑、课程驱动:新时代乡土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问:王校长,一谈起乡土教育,就联想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他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能谈一下您对乡土文化与乡土教育的认识吗?

王:乡土文化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博大精深、点多面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我国人口在三十年前大部分是乡村人口,目前仍有40%以上的人口在乡村。现在的城市大部分由乡村演变而成,城市人口绝大部分来自乡村,城市仍然有浓厚的乡土文化、乡村习俗。所以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没有城乡之分,将乡土与乡村混为一谈,是对乡土概念的狭隘认识。

我国乡土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历代文庙学宫、书院精舍、私塾学堂、各类学校承担着教化乡里、治学传道、育人储材的重任,教育文脉传承有序,乡贤师生人才辈出。各地教育建筑源于乡土风格、教育方式符合乡土实际、教学方法适宜乡土人群,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办学经验,需要得到传承发展、实践应用。这成为乡村教育振兴和城市教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乡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乡土社会、承载于乡土文化。通过新时代乡土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引领师生学习乡土知识、传承乡土文化、感悟人文变迁、感受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乡土教育振兴,带动乡土学校振兴,推动乡土社会振兴,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通过和您交流,能感受到您对乡土教育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在您看来,迫切开展新时代乡土教育的原因是什么?

王:20世纪末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老街区的减少和乡村老村落的衰落。在城市化与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当代中国,传统意义的乡土范畴、居住人群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青少年的接触媒介、学习途径与生活状态正在远离真正的乡土社会,面临“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身心归属问题。当前,部分师生不同程度出现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素质脆弱、家国意识淡漠、人际关系疏离、网络影响过度等问题,可归因于乡土生活的缺失和乡土教育的弱化。

当代城乡中小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面临学生数量减少、生源质量下降、进取意识不强等现状,在学校建设、常规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培植等方面引发了许多问题困惑,导致学校发展乏力、后劲不足。当前各类教育流派、教改模式层出不穷,中小学校学习借鉴外地外校经验,很难适合本地实际和师生需求,不易复制并难以获得长期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所处乡土的不同,导致人文环境、办学硬件、师生状况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

“不知吾乡,怎爱吾乡。不爱吾乡,怎爱吾国。”在今天看来,以往那种朴素简单,甚至贫穷困顿的乡土生活,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乡愁,而是一笔人生财富,是当代青少年最需要弥补的人生经历。当前中小学校开展乡土教育,普遍以单一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进行,在文化传承、平台载体、课程体系等方面,面临碎片化、断层化的现状,尚缺乏理论引领、系统构建和实践指南。

问:王校长,根据您的研究与实践,当代中小学校开展新时代乡土教育,是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王:我们常比喻教师是园丁,那么每个少年儿童就像不同品种的花草。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生长期不同,花期也不同,只有静待花开,方能百花满园。不同地域的中小学校,根植于不同的乡土,面对不同的地情、校情、生情,需要不同的成长历程,才能彰显不同特色。

当前各种管理模式、教育流派、跨界任务层出不穷,容易让学校和师生逐渐跟不上节奏,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浮躁。长此以往,学校与师生就会像用现代手段繁育的速生动植物,由于缺乏自然环境的阳光雨露,缺少天然生长的时间过程,失去教育与受教育过程应有的幸福体验。

担任校长十四年来,听过很多的报告,读过很多的理论,参观过很多的名校,有过很多的感悟。很多时候,听得热血沸腾,看得激情澎湃,但回到本地本校,一切回归现实。外地名校先进的教育设施、充足的资金保障、优质的师资生源等,普通中小学校难以企及,致使引进的办学经验难以落地生根、无法长期应用。究其原因,是所处地域的不同,导致社会重视程度、经费支持保障、教育管理模式、师生来源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

作为长期扎根于基层的教育管理者,深知大部分普通中小学校长整天面对的是什么,需要做什么,具体怎么做,怎么能做好。只要能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就能做到自我突破、自我成长,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也是很多名校出于乡野的原因。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通过研究中外教育历史,特别是乡土教育史,经历对各种教育流派、教学模式的追随和模仿,逐渐回归教育的本源,会发现因地制宜、因校订案、因材施教,才是最适合普通中小学校的发展路径。

问:王校长,据我们了解,您曾先后管理三所乡村中小学校,都是在它们出现状况、举步维艰之时。能否谈一下您是如何逐渐探索出普通乡村中小学校由弱变强的方法路径的?

王:任何学校的人文传统和校风学风,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任何一位校长的成长与进步,都离不开各级教育部门的培养支持。十余年来,我先后参加山东省骨干校长培训,泰安市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骨干校长赴无锡、深圳两期挂职培训,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先进教育的洗礼。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以换位思考的审视、问题导向的诊断、正确长远的规划、长期专注的思考、问题倒推的学习、用以致学的方法、知易行难的实践、古今交融的传承、实用前瞻的创新,让我从一知半解的学校管理初学者,逐渐成为通晓规范、分层推进、底线管理、特色鲜明的成熟教育管理者。

我在基层教育岗位上工作二十余年,进行了三所薄弱中小学校的改造提升。一路走来,深知没有完美的想法,只有不断思考实践,才能得到厚积薄发的收获,让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在贫瘠的乡土中生根发芽;经历耐心守望,方能花开满园,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从而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

2008年,在肥城市老城镇大石关小学担任校长,我带领团队将一所没有围墙和大门的学校建设得规范有序。2010年,到老城镇中心小学任职之后,感觉身边的乡土教育资源接地气、易寻觅,却很少得到系统挖掘和全面应用。根据小学学段特点,我进行了“美慧教育”的探索,凝练“明美尚德、秉慧善行”校训,在校园设置乡土工具区、乡韵石器园、乡土禽类园、美慧学苑等,设计乡土教育系列课程,开始了乡土教育的全面探索。

2015年,接手老城街道初级中学这所因历史原因而落后薄弱的学校。我带领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所悟,从硬件建设到文化营造、从课程设计到德育活动、从浅层思考到深度实践,通过无数次的学习、构思和重建,经历过无数次的困苦、彷徨和愉悦,逐渐生成了“新时代乡土教育”办学理念,将原本举步维艰的薄弱学校建设成为省市名校。

问:据了解,您系统搜集了大量以山东地区为主的历代乡土教育实物资料,建立了乡土教育资料室,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王:为了验证乡土教育的人文历史,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遇到的问题,需要追随乡土教育先驱足迹,寻觅乡土教育真实记忆。十几年来,我行程十余万公里,利用寒暑假及休息日跑遍了城市乡村。当身处乡土教育遗址,翻动乡土教育资料,触摸乡土教育实物的时候,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者,能够感受到历代乡土教育人群的努力和付出,获取与触发很多的想法和灵感。

近十年来,搜集以山东为主的历代乡土志书、教育文献、师生用品、证书表册、教材试卷等实物资料数千件,建立乡土教育资料室,分门别类存放,随时查阅参考。围绕当代学校教育教学需求,从概念内涵、定义追寻、背景价值、范畴跨度、考察选择五个方面,对乡土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全面探索。

根据当代社会需要,结合师生需求,设计彰显乡土文化精神的“礼毅智新”校训、“卧虎城”校徽、“康王河”校歌等核心办学文化。在学校教室场馆布置、建筑材质应用、整体色彩搭配、图文版面标牌、师生文创用具等方面,全面融入乡土教育文化因素,形成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理念,成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历程、办学成果的综合缩影。

问:您提到当前中小学校缺乏对乡土文化因素的全面应用,以您多年的经验,中小学校应该构建哪些平台载体进行乡土教育传承?

王:当前,部分中小学校在校园设计建设、景观搭配、文化设计上偏于同质化,部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乡土味道和地域审美。历代乡土文庙书院、学堂学校的选址设计、风格特点、材质配色、功能分区、氛围营造及教育功用,体现出其不同的地域风格、办学理念、教育方式。当代中小学校应该研究乡土教育志书史料,考察乡土文化古迹遗存,在校园建设中全面融合乡土人文因素,实现景景有故事、物物皆育人。

通过研究乡土历代文庙书院、学堂学校的功用价值、教育内容、育人方式,从时代价值、规划设计、文庙传承、书院何为、景观展现、人文彰显、场馆基地、课程活动八个维度,构筑乡土人文载体、传承乡土治学方式、营造乡土生态校园、建成乡土教育场馆,进行乡土教育平台的系统构建,有序传承。

2015年以来,老城中学利用老旧校园改造契机,依托乡村少年宫等项目,采用乡土材料和建筑工艺,重修乡土教育文化景观。在校园重建本地书院文庙的鸾台、瞻岱亭、卧虎亭、泮池等山水景观小品,做到修旧如旧,重现了“鸾台夜月”“书院秋风”等清代地方古八景;根据历史文献描述,制作摆放有子、李邦珍等雕塑画像,弘扬乡贤名人精神;设立杏坛、论语广场等传统讲学场所,种植以梅兰竹菊、松楷檀榉为代表的文人树,营造了“游山、临水、寻幽、舒缓、向学”的传统教育意境。

广泛查阅考证乡土教育资料,研究乡土教育场所的治学修身、人文激励功能,重现乡土教育人文印记。在校园建筑景观上悬挂《擢秀储材》《瞻岱亭记》《同川书院记》等本地书院文庙的匾额诗文;搜寻摆放历代兴学建校、师生事迹等教育碑刻,设置中华传统文化十六字石刻,复制“影壁巨魁”“风雨竹”等乡土书院文庙书画刻石;设立“乡土教育文化古迹介绍”专栏,对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文化遗存进行解读,让师生了解乡土教育故事,感受乡土人文精神。

研究历代书院文庙、学堂学校等乡土教育场所的设计风格、布局特点、功能分区,传承乡土教育建筑寓意。结合当代师生教育需求,探索中小学校乡土教育建筑和传统教学环境的设计营造方式,采用乡土材料建造古今融合的校舍校园。赋予教育建筑与道路名称以乡土人文寓意,以本地鸾翔、金峰、同川三所明清书院命名三座教学楼,以雁栖、知味命名宿舍、餐厅,以乡贤名人尹庭、王曼硕等命名校园道路,弘扬乡贤治学精神,传承乡土教育根脉。

近年来,结合校舍改造和新建项目设计施工,在建筑风格、文化营造、绿化搭配等方面彰显乡土文化精神,建设审美与功用合一的乡土特色校园。一系列乡土人文载体在校园内实现了与地域教育文化史的互为印证,使师生浸润于乡土教育文化的熏陶之中。20212月,老城中学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优秀案例学校”。

问:近年来,您基于长期的乡土教育研究,依托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在校内外设计建造了乡土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教育陈列馆、校史展览馆、安全教育馆等乡土教育场馆基地,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乡土教育实物的真实感和教育性是图文资料难以比拟的。一所乡土教育展馆的设计与建设过程,是一个梳理、遴选、提升、凝练乡土教育资料实物的过程,通过馆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促进乡土教育的知识传授、学科延伸与综合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进课程。


2016年,针对当地师生安全教育需求,建成全市首家乡土安全教育体验馆,构建校园安全立体教育管理网络,承办了山东省第二届创新教育节安全展区,相关研究实践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2017年,我自主设计了肥城老县城教育陈列馆暨老城中学校史馆,这是省内首家县级校内教育博物馆,搜集陈设了一千余件历代地方教育实物资料,便于师生随时研读学习乡土教育历史,被评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校史馆展示学校历届学生毕业合影,因为最好的校史,是所有师生的影像和回忆。

2018年,我为当地党委政府独立设计肥城老县城革命纪念馆、古代史馆。这些馆所被授予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基地,成为社会各界开展地方史、革命史、党史教育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先后自主设计建成乡土革命历史馆、教育博物馆5处,有30余万人次学习参观。

问: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实现乡土文化的有序传承,除了乡土教育的文化引领、平台搭建,最重要的是构建乡土课程体系,开展乡土文化的教育活动,推进乡土教育的综合应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身心素质。这一方面您是如何做的?

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当前“双减”要求和新课标实施,进行乡土教育的师资培养和专业引领,培养乡土教育“知、行、悟、教、写”的多面手和传承人。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了“礼、毅、智、新”乡土课程体系,开展乡土文化与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融合应用。按照学段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学期编制乡土教材、分年级实施乡土课程,分学科开展乡土教学。

俯身脚下,回望乡土,这才是孕育并滋养乡土人群的土壤。乡土游戏快乐了童年,乡土劳作强壮了身体,乡土生物陪伴了成长,乡土工艺孕育了审美,乡土诗文升华了认知,乡土民俗培养了性情,乡土音乐抒发了情感,乡土研学拓展了视野,乡土山水舒缓了心情,乡土历史告知前世今生,乡土地理熟悉了周围环境,乡土名人成为励志榜样,乡土语言打下地域烙印,乡土经历赋予丰富的人生体验,乡土成长形成伴随终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总之,乡土文化充满内涵与价值,一旦驻足于此,深入挖掘整理,会给基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德智体美劳教育资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问:现在有些青少年由于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巨大变化,面临乡土生活的缺失和乡土教育的弱化,不同程度地出现家国意识淡漠、人际关系疏离、身心素质脆弱、网络影响过度等问题。请您谈一下学校是如何开展乡土德育的?

王:通过研究家谱家训,整理乡规民约,举办家风家礼、乡风民俗等乡土礼仪培训,让学生“知礼”;开展年节礼仪、日常礼仪、礼乐规程的传承研习,让学生“懂礼”;推行入学礼、毕业礼等教育礼仪,开展成人礼、婚丧礼等人生礼仪的实践应用,让学生“行礼”,使师生成为保存地域礼仪文化、传承乡土礼乐民俗的宝贵火种。

将乡土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语文等课堂,坚定文化自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教师按照课程内容,用好乡贤名人、英雄楷模、师生榜样等乡土教育资源;依托红色基地、历史古迹、乡野自然等场所资源,开展师生四十华里徒步研学等活动,进行革命教育、人文教育、励志教育,让德育更接地气。开展“弘扬乡土教育文化,争做时代育人先锋”党建活动,被评为省、市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校。

发放师生家长心理量表,研究乡土人群性情特点,搜集共性和个性案例,有针对性地编写心理健康教材,开展心理疏导讲座;设置“自我雕琢”人物雕塑,直观展示积极人生的形成过程;利用百鱼池、百鸽园、百花园等校园景观,舒缓学习工作情绪;设置室内外倾诉场所进行心理调剂干预,开展乡土文体活动释放压力,提高抗挫折能力,保障了师生身心健康。2018年,学校获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问:从古到今,历代各类乡土教育场所留下了符合当地师生人群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开展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应用?

王:研究历代书院学堂、私塾学校等教育场所的学规应用、课艺交流、思辨论坛、传统诵读、书法考课等资料实物,寻找适合本土师生人群的管理方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全面融合应用于当代中小学校教育。

学校成立市级首家新华书店校园图书馆“同川书院”,开展《古文观止》《千家诗》等传统经典篇目的梳理和研读,以原文诵读夯实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开展“杏坛讲学”“学科书法”等听、说、读、写、讲、做活动;开展乡土文化与数理化、史地生、音体美学科的融合和应用,建立乡土物产标本室、乡土学科教具室等教学场所,实现各学科知识的兴趣激发与乡土认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问:您提到,开展新时代背景下的乡土教育,不是为了怀旧与追忆,而是为城乡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如何开展乡土技能传承与劳动创新教育?

王:开展乡土技能进校园活动。设计制作“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六艺群雕,契合了当前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从衣食住行等乡土行当入手,邀请民间老艺人授课,成立乡土工艺、乡土戏剧、乡土饮食等特色社团,举办乡土校服设计比赛,进行地域饮食制作展示;“百尺舞龙”社团成立五年来,从单支队伍演变成男女师生梯队,强健了师生体魄,培养了团队精神;设计制作手工书、文房用品等乡土文创,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传承地方工匠精神。2022年,我设计的五育融合奖状获得国家专利。


开展乡土劳动进校园活动。学校作为市级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学科基地,将耕读文化与生态教育有机融合,修建生态温室大棚,实现苗木自繁自育、菜果自给自足;设置文人树园、百花园、百果园、百鱼池、百鸽园等校园生态教育链,实现师生每人一平方米劳动实践园地;按照二十四节气农时,开展耕种养殖、收获加工、包装销售,进行乡土职业全程体验;开展安装维修等日常金工木工技能培训,组织六届“守花护果”校园采摘节活动,实现了“人人参与劳动,人人分享收获”。20218月,“新时代乡土劳动课程的传承与构建”案例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典型案例。

问:近年来,通过开展新时代乡土教育,您所在学校收到了哪些成效?

王:首先是学生素养上水平。新时代乡土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生根、系统传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校生人均掌握两项乡土技能,体质达标率连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同类学校前列;乡风家风教育和乡土心理教育成效显著,被评为山东省家庭教育基地、省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其次是团队研究结硕果。个人专著《新时代乡土教育的传承和构建》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新时代教育名校长系列丛书之一,入选2022年中国教师报年度“十本书”校长特色榜单。

所在学校在校园建设、教育管理、德育实施、课程开发等方面全面彰显乡土文化精神,应用乡土研究成果。乡土安全教育基地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被评为省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案例,“古代书院文化与当代学校德育的融合与应用”案例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典型案例。


学校先后迎接中宣部等部门组织的观摩,乡土教育成果被中央电视台报道,承办山东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骨干人员培训班现场会;“新时代乡土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案例被评为省普通中小学校优秀德育实施方案;学校在山东省乡村教育振兴学术论坛进行典型经验交流,成为全省乡村教育振兴样板学校。有专家评价说:“你们学校的乡土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应当推广应用。”

问:下一步,您准备如何推广乡土教育成果,惠及更多的学校和师生?

王:2020年,创建了个人公众号“新时代乡土教育”,出版专著《新时代乡土教育的传承和构建》。2022年,《文化引领、平台支撑、课程驱动:新时代中小学乡土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推荐参评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近年来,我在重庆、广东、山东等18个省市,线上线下培训校长教师20余万人次。今后,我将与更多有志于乡土教育研究的学校和同仁一起,将乡土教育成果推广到更多的中小学校,为广大青少年培根启智、立德铸魂。

 

 

 

(《山东教育》202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