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史助力初中数学教学

发布日期 : 2022-09-2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青州市西书院初级中学   解素萍

初中数学教材中存在较多的数学史料,如青岛版的“广角镜”“史海漫游”“智趣园”等内容。这些内容凝聚着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和数学精神等,对学生全面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兴趣具有促进作用,为一线教学提供了更加实用的数学史材料,为学生的课外拓展搭建了良好的思维平台。那么,如何充分挖掘数学史的精华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呢?笔者探索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数学史的方法和手段,以供大家参考。

一、巧用数学史导入,课堂增趣味

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介绍数学家和数学史,让冰冷的数学公式变得鲜活起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讲数学故事,激发兴趣

在课堂导入环节巧用数学史,通过讲述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趣味故事,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导入时,播放轻音乐《河边一梦,繁星点点指坐标》,找一名学生朗读故事。

笛卡儿在梦中思考着他最近研究的几何与代数结合问题:要向上级报告部队的行踪,能不能把点和数结合起来?他梦见排长拿出两支箭,搭成一个“十”举向天空:“假如我们把天空的一部分看成一个平面,现在这个平面被分成四个部分,箭能射无限远,那么任何一颗星星都可以向箭上分别引两条垂线,从而得出两个数字,它的位置则可表示出来。”笛卡儿从梦中惊醒,他先画了一条竖线,标明为y,又画了一条横线,标明为x,在两条轴上又标了许多正负刻度,如梦中所见一样。

由笛卡儿的故事导入新课,在故事中构建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模型,带领学生重温直角坐标系的创立过程。这种情境再现式新课导入法,使学生在浩瀚的数学史中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和魅力。

(二)引数学定理,提升能力

再现数学史,可以让学生循着数学家的足迹,探索数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如学会(a+b2后,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究(a+b3与(a+b4,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再抛出问题:计算(a+bn,并告诉学生不用计算即可得出结果。学生将信将疑,兴趣陡增,教师适时引入教材中奇妙的“贾宪三角形”。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各个数的特点。当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腰上的数字都是“1”,除1外,其余每个数都是它“双肩”上两个数字的和后,再把学生的算式(a+b2、(a+b3与(a+b4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和“贾宪三角形”的关系。以此为契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更高次数的展开式。

二、授课过程妙引用,以史明理育人格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实用史料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数学家的传记、轶事、故事,适用于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第二类是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演变历史,适用于探索新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建构知识系统,挖掘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第三类是历史名题,用于拓展数学眼界和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类是与数学相关的文化史料,用于阅读赏析,引导学生欣赏数学文化,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育智、育美的效果。

(一)重温数学演变史,培养健全人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用历史的足迹追寻数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例如,在无理数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上网搜集“数的发展史”。授课时,从古人结绳计数说起,逐步讲到自然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的产生。无理数从发现到被承认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希帕索斯画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得出:x2=12+12,希帕索斯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该怎么表示这个“新数”。这个“新数”的出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固有观点,新旧观点的冲突直接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希帕索斯成了这次数学危机的牺牲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理数的存在逐渐成为公认的事实,真理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希帕索斯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感动了学生。

像无理数、负数、指数、对数、复数等许多重要概念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在诸如此类的概念教学环节,介绍数的发展史,展示概念在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把握知识的发展脉络,感受在不断修正、完善的演进过程中古人的智慧及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使学生在理解概念、公式及定理本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勤奋、坚韧的学习品质。

(二)巧用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

自古以来,数学与诗歌、绘画、音乐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从诗歌、古文、音乐等中适当选择材料,多角度丰富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感受数学魅力。

例如,用黄金分割点来绘画,用轴对称来剪纸等;欣赏诗歌的数学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此外,利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的古代名题教学,可以赏析古文、构建方程思想、培养爱国情怀,一举三得。

三、历史名题拓展,开阔学生眼界

在拓展与延伸环节渗入数学史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教师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史,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古代名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

(一)讲历史名题,增探索欲望

在学生掌握课本例题后引入历史名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讲解勾股定理时,补充勾股名题赏析。

“有一正方形池塘,边长为10尺。有棵芦苇生长在它的正中央,高出水面部分有1尺长。把芦苇拉向岸边,恰好碰到岸沿。问水深和芦苇长各多少?”(选自《九章算术》)

引导学生用现代的方法解决古代名题,当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适时补充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的设想———用勾股定理去和外星人对话,帮学生树立远大目标。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并举行数学展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再创造,能力再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简单地重复当年的真实历史,而应致力于历史的重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意识。为了实现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数学再创造”,可以尝试把历史名题与生活实际结合,改编历史名题,一题多问,进行变式训练,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要想长久地保持初中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成功的体验是关键。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每当学生用新方法解决了古代数学名题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从而持续点燃其学习热情。

四、数学史进活动课,学生显活力

新课标中提出了数学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课外活动中融入数学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推演、实践、操作,更能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和实用性。

(一)设计数学史简报,丰富班级文化

如何挖掘利用历史名题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展课外教学呢?这也是数学史料应用于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书籍和网络中寻找历史名题,自己设计数学简报,贴在教室后面的宣传栏上。每学习完一个章节,就提倡学生做一份数学史简报,主要写与章节内容有关的数学史、历史名题和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简报的板块,主要由5部分组成:1.我会做的历史名题;2.趣味数学故事;3.还没有解决的数学问题;4.历史名题的论证方法;5.我喜欢的数学家。

这种数学史简报也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情境体验式学习的最好方式。当数学史、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学习数学成为一种习惯,浓厚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

(二)活动课再体验,注重实践推演

数学史引入活动课,注重实践,运用纸笔推演和实地试验操作。基于可操作性、有趣性、活动性的原则,以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为主,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通过带领学生测量旗杆高度,重走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道路,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等。再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拓展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两根绳子,在座位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规定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确定自己座位的位置与坐标。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抢答,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数学史进课堂、进活动课,重走数学家的探索之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和思想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达到育德、育智、育美的育人目标。

 

 

 

(《山东教育》20229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