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发布日期 : 2022-09-2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燕山学校 王 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由此我们可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情感教育”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教育环节,其中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更是需要时时处处重视“情感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需要处处渗透情感教育,只有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才能真正地受到文化熏陶,得到提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激发学生情感,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催化情感教学
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情感充分交流的纽带,只有教师做到真正地热爱、关心自己的学生,才会与学生进行最真挚的情感交融,学生也会相应地给予情感回馈,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心灵相通。教师如何去感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这些对学生来说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对教学内容的热爱之情,情绪饱满,深入到所教文章的思想情感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被教师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沉浸于文章内容之中,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思想情感,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课堂语言要情感充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使用情感丰富的语言,要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与学生进行更进一步沟通,使学生在学习中调动起丰沛的情感,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更进一步充实。
二、情感化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一)品读感悟、加深理解、体会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中朗读更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了很大的分量。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悟优美词句,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
在进行文本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诠释文章内容,感受文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氛围,读出激情。比如,在教授艾青先生的《我爱这土地》一诗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接着通过点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饱含的爱国深情,然后再循着诗人的情感基调,分析这种基调下诗歌丰富情感的层次。然后在感受到诗人爱国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再次进行朗读,朗读时还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停顿、轻重音的处理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反复深情朗读后,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热爱。
同时,在教授课文时还可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教师可以采用这些形式:1.教师或音频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感受文章的语气语调、节奏停顿、轻重读音等。2.学生自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4.小组合作,品读自己喜爱的优美词句与片段,感悟作者所赋予莲的高贵品格———君子之风。5.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更进一步感知作者对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更直观、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明白要做如莲一般的高雅君子。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学生能够更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质疑、小组合作、体悟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免会产生疑问,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领悟,这正是他们投入到文本中的一种体现。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体悟其中情感,并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在学生探究质疑的自主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的任务,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探究、合作、展示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出质疑、合作探究、表达观点的时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同时,学生提出疑问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还需要教师的问题引导,教师可主动设疑,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堂质疑。例如教师可提问:“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自然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下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它在文本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明白第一段环境描写的特点是写出了辛亥革命后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回故乡时悲凉的心情,映射了故乡经济的萧条。为下文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作铺垫,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这样通过质疑探究和层层深入的讨论交流,学生可以逐步体会到文章耐人寻味的意蕴。
除教师主动设疑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结构的安排、主旨的表达、写作手法及作用等方面提出疑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主旨的把握。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后,根据上面的要求,安排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小组合作进行解答。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疑问。教师把学生提出的疑问再进行归类合并,归纳了几个主要问题:1.“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句中“挑逗”一词用在此处有何妙处?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分工协作。例如,可以选出答疑记录员、回答问题的代表等等,借此高效地完成问题解惑,同时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指导,最终得出理想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质疑探究、交流合作,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三、适切的科技元素助推情感教学
文章是用来表情达意、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字。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文字优美、立意不凡、境界阔达,这些文字给学生搭建了思想的熏陶、美的享受和语言积累的平台。学习这些文章时,要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除了教师重点讲解文章内容之外,适切的科技元素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例如学习《乡愁》这篇文章时,教师如能辅以多媒体的专业朗读,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进而引发学生对《乡愁》内容和情感的深层次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人的情感,达到理想的效果。又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为加深学生对富春江两岸景色的印象,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展示《富春山居图》的部分优美图片。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忆江南》,观后给人一种人在江上游的感觉,可以播放给学生观看。由此,不仅有助于学生熟悉文章内容,体悟情感,还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课外知识。
先进的科技教学方式还有许多,如果运用恰当,会为学生理解文本、陶冶情感提供有力的帮助。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并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
(《山东教育》2022年9月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