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减”落地

发布日期 : 2022-08-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双减”落地

———以《凝聚价值追求》一课为例谈落实“双减”策略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八中学      

2021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笔者认为,要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于优化课堂结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下面以笔者参加山东省思政课教学设计比赛所执教的《凝聚价值追求》一课为例,谈谈这一方面的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同仁。

一、导入新课减烦琐,切忌拖沓冗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能够在上课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半而功倍。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通过歌曲或视频,利用音像资料等,通过视觉听觉作用,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开启一节课的学习。

在学习《凝聚价值追求》(下面以“本节课”代替)这节课时,笔者以短视频《这力量,很中国》导入新课。该视频时间221秒,占时少,且激励性强,视频用剪辑的抗疫、女排等内容强调中国的力量,很适合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时间必须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选取的歌曲或视频要求短小精悍,并且主题突出。否则就会显得拖沓冗长,影响整节课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减无效,切忌简单问答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在各个活动中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一定要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直来直去的问答式提问完全没有必要进入课堂,一定要针对活动内容,充分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有深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比如,播放视频《这力量,很中国》时,笔者同时在屏幕上呈现问题:请思考,你通过视频感受到了哪些力量?学生集中精力观看了视频,很容易得出结论。教师稍加总结,顺势导入新课。接着,教师结合疫情提出问题:2020年极不平凡,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些事,有些人,感动着我们。请想一想,说一说,哪个人或哪些人感动着你,他或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抗击疫情过程中的点滴过往进行回顾,搜索记忆中那些难忘的身影,总结值得学习的精神。通过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出抗疫精神,引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在今天的集中表现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每一个视频播放时,同时呈现提问的问题,问题呈现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组织活动减多余,切忌多而无效

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通过研究学习金字塔发现,课堂听讲的学习效果最差,通过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方式的学习效果都在50%以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只有根据需要尽量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才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

本节课,由于有三个短视频进入课堂,看视频的时间有8分多钟,因此设计的同位交流环节和小组讨论环节就相对少一些。同位交流的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有哪些”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总结。这两个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理顺思路,并能充分借鉴别人的优点。小组讨论环节一个是结合抗美援朝视频讨论民族精神的作用,一个是通过钟南山案例讨论哪些行为说明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次讨论,都是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做到了“非必需不讨论”。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能够设计的学生活动有很多。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设计和表演观看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讲文明有礼貌”“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等部分可用;小小的辩论会进入课堂,会因为其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像“交往的重要性”“友谊也要讲原则”“网上交友新时空”等部分问题适合这个活动;情境表演活动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维碰撞,接受心理、道德、法律或国情教育,像“男生女生”“青春的情绪”“权利义务关系”“人格尊严权利”等问题适合简短的情景剧表演。

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最常用的活动,形式简单易于操作,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但是,活动非必需不用组织。因为组织一次活动至少需要5分钟,会占用大量时间。小组交流活动一节课也不要超过三次,必须是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而得不到解决时才使用。不然的话,一节课热热闹闹,活动纷呈,但却难以深入,学生参与也就缺少了热情,德育效果就会因为多余的活动而大打折扣。

四、使用材料减平淡,切忌不加选择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升德育素养的能力。案例分析就是一个让阅读进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比较好的载体。

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通过榜样示范是最好的呈现方式,对本节课来说,钟南山的事迹是最好的材料。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出钟南山先生在疫情开始后关于疫情现状的发言,和劝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奔赴武汉的材料,以及请全国帮忙饱含深情的请求,等等。这些材料,我用图片展示后,用文字这样呈现:“做人就做钟南山:钟南山最早预警‘确认(病毒)人传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来武汉。’他还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这是钟南山在武汉实地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说出这番话时,这位医者双眼噙泪,眼神坚毅。‘他是一名院士,但现在他更像是一名战士’。党员医者的本色红心,钟南山从未停止身体力行的坚定脚步。”学生结合标题,读起来更能够感受一位有着医者仁心的党员院士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根据需要整理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入心入脑,看后稍加讨论,即可得出钟南山身上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德育效果不言而喻,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使用材料时,切忌不加选择地随便使用,那样大篇幅的材料进入课堂,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严重影响课堂效果。

五、精准点评减重复,切忌平淡无奇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进行恰如其分并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就会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学习,踊跃回答问题。

本节课内容非常多,需要学生知道、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也多,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要特别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让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以学生看完“这力量,很中国”视频后的回答为例。学生看完视频,稍加思考,就能够回答出:“团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创新的力量”等。对于这些回答,教师不必重复说“很好,请坐”,只需要点头示意,请下一位学生回答,然后总结评价即可。但是在讨论“结合抗美援朝精神谈谈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时,学生会回答:“有利于抗美援朝取得胜利”,教师的点评就应该是:“是的,你说得非常准确。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当时能够凝聚民族力量,有助于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当学生回答“有利于世界和平”时,需要点评:“你思考的角度非常好。中华民族一直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点评,既能够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还能够对于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既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更能够发挥课堂评价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可圈可点。课堂上,学生爱上回答问题,也就爱上了学习。

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发挥学科教学的引领作用。既要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45分钟内完成德育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让研究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成为一种习惯,让通过多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多布置作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恶习远离,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山东教育》202278月第28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