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对接新课程标准

发布日期 : 2022-08-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齐好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一经颁布,便引起极大关注。新课标与时俱进,优化育人蓝图,更好地凸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体现了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一、从几个关键词看课标方向

新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几个新的内容,调整了原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部分表述。综合分析,解读新课标、领悟新课标可以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核心素养

新课标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综合构建了素养性课程目标。核心素养首次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以整体的形式共同构成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适应性的结果。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凸显了新课标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导向,给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发展、高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提升空间。

(二)实践主线

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2011年版课标也是这样的提法。但新课标将2011年版课标5个语文实践活动整合成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并进一步明确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组织语文教学,更加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当中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学习任务

新课标课程内容主要以任务群组织与呈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设计了三层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性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任务群。六个任务群相互关联,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四)学业质量

新课标首次提出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是对每个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的提出,表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有了具体细化的指导。

这几个关键词语,从目标、课程、学习及评价几个角度都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方向。既是教学实施的标准,又给教学提供了创新空间,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任务。

二、从方向到课堂实施路径

新课标要真正落实到一线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准确理解新课标内容,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改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设计路径:

(一)教学目标应有发展性

恰当的教学目标,可以促进教与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学质量。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角度设计。

1.锚定素养,大处着眼。新课标构建的是素养型课程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都应该或明或隐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不是一个个静态的语文知识。以“语言运用”为例,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认识、会写层面,更应该指向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有效交流沟通和培养对国家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这是学生在生活中语言运用实践最需要的语言素养。

2.对标标准,细处分解。新课标不仅仅是顶层理念,还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进行了具体指导。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核心素养为终极,结合学业质量和任务群教学提示,结合教材,将核心素养具体细化落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如“思辨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其任务之一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是很宽泛很抽象的表述,在教学时就得具体化。

(二)教学内容要有整合性

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但不是简单地罗列增加。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四个学习实践活动中“整体提升”核心素养,六个学习任务群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整合意识,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

1.主题引领,横向整合。吴欣歆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要更好地实现习得语文学习规律,应该从单篇阅读到单元阅读再到学习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以学习主题为引领,横向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打通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素养提升途径。如“革命文化主题”,教材中收录的篇目大约20篇,分布于六册书中,体裁多样,内容各有侧重,我们可以根据写作内容进行整合,当然也可以按照诗歌、散文、新闻、演讲等体裁进行整合,教师可视教学需要而选择。通过主题整合,就可以引导教师走出从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机械线性排列教学内容的误区,解决学生习得的往往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和经验的问题。

2.任务设计,纵向贯通。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碎片化现状,不仅仅发生在单篇文本学习中,也存在于整本书阅读中,所以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如《水浒传》的阅读。余党绪老师将本书定位为思辨阅读方式,思辨主题(母题)是“庙堂和江湖”,这和“思辨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联系在一起。为推动学生有效完成阅读,余老师搭建阅读支架,设计了“读下去—原生态阅读”“读进去—批判性理解”“读出来—转化与运用”三个不同层次大约80个任务,整本书纵向贯通,真正做到了在整本书“整”字上下功夫。

(三)教学活动要呈现动态化

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及教师和学生等各个因素构成的动态过程,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具生成性的部分。在新课标理念下,应该关注两个角度。

1.设计情境,典型真实。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来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语文学习情境的设置要在日常生活、文学体验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选择、规划人生,珍爱生命。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建立起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让阅读知识具有情境性,用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出典型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2.实践主线,回归生活。学科实践是指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等。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建构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开放的语文学习的空间里学习语文,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当中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引导教学要从教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态实践。

如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可以设置“家乡文化探究”实践活动主题,开展阅读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搜集家乡文化资料,阅读与家乡文化有关的文本,探究家乡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一些场景和活动当中来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

(四)教学评价要一体化

评价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的孤立的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1.教师层面: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要有“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试,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意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如崔允漷教授在设计单元学历案时,就建议配合课时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2.学生层面: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间的评价,还有生生间的评价。教师要在生生评价时注意观察记录,然后再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

新课标颁布,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面临的不仅是挑战,更是专业发展机遇。唯有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创新实践,才能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山东教育》202278月第28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