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要做好六个“基于”

发布日期 : 2022-06-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教学设计要做好六个“基于”

———由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所想到的

山东省莒南县教育和体育局初中教学研究室   卢兆美

20216月至10月间,山东省教育厅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搭建教学设计交流、分享平台,提供教学示范和学习样板,在全省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及各级思政课教研员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首届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比赛分小学、初中、中职、高中、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 7 个类别,采取层层选拔、层层推荐的方式进行。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上课之前对课堂教学的宏观策划,也是教学流程的微观预设;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体现师生活动过程。笔者有幸参与了初中学段的评比推荐活动,认为撰写好初中学段思政课教学设计必须做好六个“基于”。现结合徐传聪与赵彩芹两位教师的参赛作品作一阐明。

一、基于单元视野下的教材分析,实现对内容的整体理解

全面透彻地对教材进行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从众多提交上来的作品看,对于教材分析多数是就某一框题来分析,并且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搬运”来的,呈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是以单元来呈现的,每一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主题,每一主题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单元视野下进行。

徐传聪老师在“关心国家发展”的设计中这样分析:“关心国家发展”是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第十课第一框。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等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深刻认识,为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发展、投身国家建设的情感奠定基础。在学习了八、九两课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后,进一步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发展的习惯,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知道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正确看待祖国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增强学生为国尽责意识和自觉性,形成和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认识到作为青年一代的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

这一分析的意义在于,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教材分析,站在单元视角全面定位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敢于大胆取舍,尽可能地整合教学资源,有利于单元目标的达成,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与理解,为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入分析,实现对学情的精准落实

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情是做好教学设计的起点。通过对参赛作品审阅发现,对学情的分析存在众多不足,更有那些从教学参考书中直接“拿来”的分析,过于笼统,缺少针对性,无法有效落实教学内容。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视野存在差异,男生女生存在性别差异,即便是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一地域学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所以,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

徐传聪老师在“关心国家发展”的设计中这样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相对有所成长,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学生在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上存在片段化、零星化、表面化等现象。特别是留守学生、单亲家庭较多,对于问题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来了解国家发展,发自内心地为祖国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豪,而不是一味地单向度展示图片和讲述。

这一分析不仅看到了处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状况,而且看到了农村学生的特点,并且提出了在教学策略上应该如何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这样的学情分析不是仅把对学情的了解写到纸上,而是真正落实到了教学活动中。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阐述,实现对教学的准确定位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期望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恰当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做好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教学目标的阐述也应指向核心素养。但是很多参赛作品教学目标的定位没能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还是停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三维目标上。这迫切需要转变,转到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定位。

徐传聪老师在“关心国家发展”的设计中这样定位目标:通过“观成就话发展”活动,关心国家发展,培养主人翁意识,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增强为国家取得巨大成就进步的自豪感;通过“找短板谋发展”活动,开展小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通过“华为事件”和“扫描社会现象”活动,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树信心促发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问题的决心,增强自信心,升华对国家的认同感,进而深入理解和明确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

这样的目标定位把情感、能力与价值观的引导融为一体,体现育人目标与活动方式的深度融合,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实现了由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深化。

四、基于内容要求与学情的重难点确立,实现对核心观点的深度把握

教学重难点通常是指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理解和把握的,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核心观点。只有把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主题内容、学生认知情况三者结合起来,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才精准有效。

徐传聪老师在“关心国家发展”的设计中这样确立重难点: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何引导学生自觉生发国家自豪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为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是本节课的重点。

受农村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狭窄,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缺少具体深入分析,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辨能力弱。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要认清现实也不妄自菲薄,众志成城,脚踏实地,共同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奋斗是本节课的难点。

这样的确立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即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要求,是确立重难点的基石;认真分析教材,厘清教材脉络、知识点及观点的内在联系,是确立重难点的重要依据;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作为确立重难点的重要标准,从而实现了对核心观点的深度把握。

五、基于活动引领的教学流程,实现对教学的有效实施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通常采用活动引领,用活动的形式搭建师生交流与问题解决的平台。从本次比赛作品设计的系列活动看出,教学设计中的活动引领呈现“百家争鸣”之现象。有的参赛教学设计里面仅有一两处活动;有的教师把活动理解为说一说、议一议、看一看,不一而足。怎样的活动引领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首先是贯穿始终的,其次是以情境为依托的。

谈到活动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社会生活中许多有意义的场景都是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诠释。一段感人的视频,一个善意的举动,一场精彩的辩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一个真实的案例……都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

比如,在“关心国家发展”的设计中,徐传聪老师选用了“国家成就报告”视频,让学生观视频,谈感受;在“青春有格”中,赵彩芹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辩题:生活中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请你们在小组内辨析一下这种观点。通过辨析不仅让学生明白说谎、欺骗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要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情境选择关系活动的质量,问题设计更是活动的关键。设问是连接情境与核心观点的纽带,好的问题设计既能启动学生思维,又有利于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从参赛作品看,有的问题过于笼统,让学生无从思考;有的问题过于机械,与教材观点相吻合,但与情境相去甚远。因此,设问时要从情境的内容出发,不受教材内容的约束,紧扣情境设问,让观点自然流出。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人及己。让学生在思考、交流、探究中发现、提炼、总结,形成观点,达成教学目标。

六、基于学生思想变化的效果展望,实现对教学的有序推进

所谓效果展望即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每一项活动的组织,都必须有的设计意图。如何表述设计意图也是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审阅了众多教学设计后发现,不少教学环节与活动中,设计意图表述不到位。

如,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设计意图,有的参赛老师仅仅表述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其实这十个字只是个套语,是个壳,缺少了对自己创设的情境具体作用的认知。这样的设计意图显得简单苍白。

好的设计意图应该是对教学过程或某环节的一个展望。教师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看到学生的参与度怎样、思维调动如何、思想认识有无变化、能力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教师从中可能会受到哪些启发,能否实现教学相长等等。

比如“国家基本制度”这一内容,赵彩芹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环节三:反思体验明理导行

让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学习了本课,你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在这方面你觉得能做些什么?在基本政治制度方面你还有什么困惑?

从此设计意图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此环节、活动的认识到了哪个阶段,这里面包含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期望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的理性分析和课堂预设,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序推进。

做好以上六个“基于”是一篇优秀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的。当然,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还须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要详略得当、图文并茂,把自己作品的优势特色准确生动地撰写出来,实现“思路”与“文采”齐飞。

 

 

(《山东教育》20226月第2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