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让阅读发生在深处

发布日期 : 2022-06-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让阅读发生在深处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耿文超

 

作者简介

 

耿文超,正高级教师,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主持科研课题五项,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山东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兼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特聘专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实验点主持人、山东省首批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教科院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课程与教学指导专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等职。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阅读。诚然,语文阅读对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促进语文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然而,中学生语文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阅读层次浅等问题,特别是阅读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尤为突出。除语文教材上的经典篇目外,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简单理解作品表面所呈现的意思,知道大概讲什么这个层面。这种“蜻蜓点水般”阅读的结果就是“雨过地皮湿”,短期内很难起到提升阅读素养的效果。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指导阅读方法单一、效率低、评价难等问题。

 

阅读方式的转变:由单篇阅读到专题研究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写道:“现在的精读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从好的方面说,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但是从坏的方面说,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诚如叶老所言,单篇阅读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是不容易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例如,我们让学生读苏轼的《前赤壁赋》,如果学生不了解写作的背景,不清楚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意图,不理解“赤壁”对于苏轼的独特意义,就很难系统全面地理解文意,读懂苏轼。这就需要我们将苏轼的《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组成一个“赤壁文化”阅读专题,深入理解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专题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而细致地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直接提到“专题”共有88次,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也明确提出:“运用专题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

然而,专题阅读需要过程中积极的思维实践。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而研究性阅读就是一个“设身处地”跟作者沟通对话的过程。学生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反复“入书”“出书”,从而将知识内化。研究性阅读不是线性的知识获取过程,而是网状的思维发展过程。“问题”成了阅读过程展开的一个个“节点”,而这些问题,也就是学习的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随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而不断生成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和同事形成了语文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实践策略,建构了语文专题研究性阅读校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语文专题研究性阅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它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作家,组成相关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经过深入思考和探究,形成研究性论文,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得特定的阅读成果,并在成果的构建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形式。实验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以改变学生阅读方式为着力点,整合阅读内容,形成专题研究性阅读校本课程。以古今中外主要作家为主线,整合教材中相关作品和课外部分作品,组成了阅读专题内容。每个作家专题分为四个栏目:知人论世、经典作品、灵犀一点、检测评价。“知人论世”旨在全方位、立体式地介绍作家生平,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家的思想;“经典作品”选取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以展示作家全景式的作品;“灵犀一点”围绕作家和作品,选取部分开放性的研究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个性化的解读,也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检测评价”检测题目遵循学什么就重点考什么的原则,让学生在一个单元的专题阅读和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例如,在“庄子”专题的学习中,选取了《逍遥游》《秋水》《齐物论》《养生主》《让王》《渔父》等篇目,在“灵犀一点”栏目给学生提供了参考研究性话题,让学生根据选择的话题组成研究小组,研读文本,交流探讨,形成研究性小论文,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然也可以另选题目,经过个人阅读和思考、研究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性小论文在全班展示交流。学生娓娓道来,精彩纷呈,也不乏有个性解读和真知灼见。为更好地展示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成果,我们还专门创办了“渔洋讲坛”,让学生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精彩!

 

教学策略的优化:由教师讲授课到学生活动化课型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写道:“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这种“领受”与“接触”绝不是授受之间可以交割完事,而要靠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和领悟。虽然目前正在大力进行课堂改革创新,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教”的教学理念仍然影响着很多教师的教学。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串讲串问,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掰开揉碎,分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影响其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新课标”规定了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无论是“课程性质”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还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都强调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语文阅读自然也不例外。

以《红楼梦》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开发了三种活动化课型。

一、导读激趣活动课

导读课作为整本书阅读的起点,其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作品的深层意蕴,而是借此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结构,了解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产生良好的阅读期待。有些教师忽略导读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进入整本书的阅读中,结果不少学生在纵横交错的情节结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迷失了方向。

活动一:卡片制作知概貌

以故事概述为主要内容,用400字左右的篇幅为本书制作一个“好书推荐卡”,向读者介绍《红楼梦》。

活动二:思维导图明关系

小组合作制作思维导图,明确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下面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活动三:欣赏判词知其人

结合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引导学生对第五回中的曲子和判词进行阅读、鉴赏和记忆,以了解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全书的主旨。然后让学生以自制书签的形式,画图并配文,激发阅读兴趣,加深对人物悲剧命运的理解。

二、研读探究活动课

深度阅读除阅读的情感体验外,还应重视对作品的理性判断、思辨审慎。研读探究课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和赏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深层次研读,使学生在细读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获得精神陶冶,培养全面解读作品、把握文化内涵的理性思维和鉴赏能力。

(一)比较鉴赏阅读。整本书的比较阅读,既可以从典型章节、重点人物、关键语句等方面进行内部比较,也可以与电影、电视剧、戏剧等不同媒介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层次发现差异,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会原著的艺术魅力。

活动案例:《双峰对峙,各有千秋———林黛玉、薛宝钗比较阅读》

【导入课堂】“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俞平伯《红楼梦辨》

【概念解读】双峰对峙法,指把不同的人物有意排列在一起,对举并出,互相映衬,通过对比表现差异的写作方法。

【对比鉴赏】结合典型情节,试着从外貌、判词、为人处世、诗词和对待爱情的态度等方面对比钗黛异同。

【分析成因】概括两人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经历,探究两人性格差异的深层原因。

【分享心得】你还在哪些方面对两人的形象进行了对比鉴赏?还发现哪些细节展现了两人的什么典型性格?请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任务驱动阅读。任务驱动型阅读以任务作为阅读的导向,通过制订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聚焦任务、落实任务、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借助各种渠道搜集材料、学习资源探寻答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互动探究、个性化解读文本等能力。

活动一:《红楼梦》文化探究

根据个人喜好,自主品味《红楼梦》对引导学生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如灯谜联额、园林建造、服饰摆设、医药养生等。

活动二:《红楼梦》里的四大丫鬟性格探究

引导学生读《红楼梦》21回、30回、31回、34回。人们对《红楼梦》里的袭人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她忠,有人说她奸。具体来说,一种观点认为:袭人是封建社会标准的好奴才形象,性格充满奴性,没有晴雯、鸳鸯们的自发的反叛精神,最高的人生理想也不过是给宝玉当小老婆,并为此小心翼翼地奋斗着。再一种观点认为:袭人表面上笨笨的,其实城府很深,晴雯的死,袭人有很大的嫌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或者说两种观点都不同意,你有自己的认识?

以此方法,进一步探究平儿、紫鹃、鸳鸯等人的性格特征。

三、交流展示活动课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而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具有独特性。组织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整本书阅读成果交流展示活动,意在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或个性化理解,产生思想碰撞,在交流、分享中深化阅读理解,开阔阅读思路,提升阅读品质。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对细节的挖掘,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活动一:自主研究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如戏曲灯谜、园林建造、服饰摆设、医药养生等。学生自主录制讲授视频或由教师组织论坛,展示学生研究成果。

活动二:大家谈

(一)任务分配:学生抽签或教师随机分派研究任务。原则上两个学生一组共同研究一个内容。

(二)讲解要求:“精彩片段赏读”———概述片段情节。可适当呈现原文精彩部分让听众共读、感受;分析这个片段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或是表现出的主题。“经典人物赏析”———简单介绍人物的经历、遭遇、命运、结局等;概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至少用书中的两个情节分析人物的某一性格特点。

活动三:编写宝黛爱情剧本

在探究“宝黛爱情”这一主题时,学生以宝黛爱情为主线,阅读作品相关内容,梳理出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情感发展过程,编制一个宝黛爱情剧本。其他学生可从情节设计、场景布置、人物对白、人物动作等对该剧本进行点评。师生在品评中共同探讨并明确了撰写剧本的一般方法:尊重原作,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为基本结构,根据剧情需要可灵活调整;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来表现故事;根据情节设计舞台背景,设计人物对白、动作、舞台提示等。

 

评价办法的完善:由单一的分数评价到多元的综合评价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人阅读的体验。对学生阅读质量的评价,除却通过设置题目考查以外,没有非常科学有效的考评办法。这就使得阅读教学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他们更广泛和深入地阅读。阅读评价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成多元综合的评价体系。

一、设置题目利用分数评价

利用随堂训练、阶段性质量检测等环节,从分析鉴赏、语言运用、写作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查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特别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个性化解读等方面的素养。在题目设置方面,遵循自主性和开发性的原则,突出语言运用和实践活动的考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认识。

例如:

(一)作者说“它(忧伤)可以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可以是永无止境地对美的追寻”,这一认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能找到生动的例子。

请从上句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下列作品(任选一部)进行阐释,150字左右。(10分)

作品:《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简·爱》《巴黎圣母院》《活着》《四世同堂》《穆斯林的葬礼》

(二)在文学大师曹雪芹的笔下,一个个优美独特的建筑意境在这所“文笔园林”———大观园中生动地展现。怡红院、潇湘馆、衡芜院、秋爽斋、稻香村、栊翠庵、芦雪庵、藕香榭、暖香坞等每一处独特的意境都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有机会参观大观园,哪一处是你最心驰神往的?请说明理由。要求:不少于180字。

二、利用等级认定评价

学生阅读等级认定可以实现阅读效果的量化管理和可视化效果,有助于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以高中生为例,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基础,可以总体制订以下阅读达标量化表(见左下表)。

在每学期三级达标的基础上,各班级可以每周评选“阅读之星”,每月评选“阅读达人”,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并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和激励。

三、阅读活动过程性评价

阅读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有效途径,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活动评价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参与度评价。通过问卷调查、量表等形式对学生参与本任务群活动课程的参与度、关注度、兴趣度进行量化与评价。评价过程重在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二是探究性评价。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三是表达力评价。通过交流会、展示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的见解,熟练地运用各种辅助工具辅助自己的表达。

随着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爆发,人们在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很容易走入“碎片化阅读”的误区。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网络上也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经历过深度阅读与理解文本的过程,一个人无法成为一个博雅、知性与拥有想象力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转变学生阅读方式,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形成阅读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带着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理解,将读到的知识融汇于心,让阅读发生在深处!

【注: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主题实践活动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YC2019072)阶段性成果】

 

 

(《山东教育》20226月第2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