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体育课堂结构 提升学生锻炼效度

发布日期 : 2022-04-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   张洪雨

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首次颁布的、具体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层面的指导纲要,旨在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学技能、强体能、以体育人”高效体育课的现行背景下,从“增强学生体质、提升体育课堂锻炼效度”这一体育课堂最基本属性的角度定位,从“教会、勤练、常赛”的课堂教学角度出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将学生的活动时间、运动强度和密度合理地做到最大化、最优化,是笔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优化体育课堂应从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开始。

一改我们现行的常态化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三部分”组织结构,从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热情和激情,积极探索和理性追求学生课堂学练时间、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的最优化视角,我们尝试将体育课堂组织结构的“三部分”改为“五段式”,即开始与准备部分、基本运动部分、技能学练部分、专素或比赛部分、拉伸放松部分。这是在原有的“三部分”基础上,对体育课各阶段的学练重点、任务导向、质量提升进行更精确的划分。在此基础上,从实验和尝试角度出发,再从一体化、结构化体育课堂教学路径,去整体把握“五段式”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内涵与实质。

“五段式”体育课堂组织结构为:开始与准备部分、基本运动部分、技能学练部分、专素或比赛部分、拉伸放松部分。按照40分钟的课堂时间计算,从时间分配上分别为4分钟、8分钟、18分钟、7分钟、3分钟。如果是45分钟的体育课,可分别为4分钟、8分钟、20分钟、10分钟、3分钟。不难看出,五段式与三大部分的区别就在于,把三大部分中的准备活动和基本部分融合后又拆分为了“开始与准备部分、基本运动部分、技能学练部分、专素或比赛部分”。此举是对《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确保10分钟的基本运动技能”和技能学练结构化、“学、练、赛”课堂教学一体化等要求的具体落实。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开始与准备部分

为提高课堂效率,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在一节课的开始部分采取教师的激情带动,在短平快的整队、师生问好、内容宣布、安全提示后,紧接着进入一般性准备活动阶段。此时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内容,可以是集体慢跑或其他小游戏,一般在2~3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大肌肉群的基本活动和身体的预热,此部分在夏季时可以更短,冬季时可适当加长,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和练习的基本状态。

二、基本运动部分

针对《指导纲要》中提出的10分钟的基本运动技能时间,从身体热身活动和加强锻炼的角度出发,将基本运动安排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是最适宜的。此部分可以理解为传统体育课上所经历的专项性准备活动、辅助性练习阶段。不同的是在时间上进行了延长,它是以接下来所学练的技术动作为基础,开展较为剧烈的身体基本活动为主的训练,在内容上结合当节课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特点,从“技术掌握、专项体能、项目应用”的一体化角度,设计以身体基本运动技能为主的锻炼内容。该部分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都将达到学生最高心率的80%以上,使学生在体育课的这一阶段很快进入第一次心率高峰值。

如在足球运球教学当中,设计30米的加速跑、25米折返跑、不同距离的变速跑等;再如前滚翻技术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快速钻过障碍物练习、20米的快速爬行练习、原地跳起后的空中转体练习等。通过这种带有专项性、诱导性、素质提升的专业供给,既提升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也为本节课所学练的技术项目奠定了专业发展基础。

三、技能学练部分

如同“三大部分”中“基本部分”的前三分之二阶段,此阶段是一节体育课用时最长的阶段。在经历了基本运动技能训练后,学生会有一定的疲惫感,需要一定的间歇恢复和调整。教师可充分利用该调整阶段,通过技术应用、自主思考、动作尝试、模拟练习等身体活动幅度较小的形式,进行4-5分钟的学练。

对于接下来进行的以“技术—技能—运用”进阶式学练,将按照技能教学结构化、“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进入深度学练。在十几分钟的时间内通过大量的身体模仿练习、分解练习、完整练习、应用性练习等保持密度和强度较高的练习,使得学生的身体各项功能再次处于较高训练强度的状态。

四、专项素质训练或比赛部分

该部分实际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时间”。根据本节课学练项目的特点,设置多样性的专项素质练习,在开展高强度、大密度练习的同时也服务于该节课所学习的技术项目,是在当堂课学练的运动技能项目之后的、带有一定专项性和针对性的专项素质练习。此举既能起到专项素质的提升,又能为快速学会和掌握技术动作打下基础,还能在身体锻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在足球运球技术教学中,在此阶段安排学生进行能量梯步伐练习、两人快速跑步过程中的身体对抗练习、原地高抬腿练习等;再如在前滚翻技术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8-10分钟的腰腹肌核心力量练习、挺身跳起后的快速收腹练习、纵跳时的身体控制练习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运动技术项目学习课次安排实际,在该阶段组织全体学生参与8-10分钟的比赛,教师主导,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这既是专项体能素质训练,又是对所学运动技术项目的实战应用。

五、拉伸放松部分

大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练习,使学生的主要锻炼肌肉在一定程度上堆积了乳酸,最好的排除方式即为身体静态下的肌肉拉伸。在上一部分“专项素质训练或比赛部分”之后,学生的身体处于比较热的状态,通过对主要参与锻炼肌肉每次20-60秒、四次为一组的专业拉伸,可以使学生的机体和状态得到快速修正和恢复,从而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健康学练提供专业保障。

此次课堂结构的“微变革”,从学生的生理结构上来说,体现出来的是学生的呼吸节奏加快、血液循环加快,整节课身体均处于较高强度的运动状态。在课堂的练习密度、运动密度、运动负荷方面,也都较之前有了提升,可谓一节高效的体育课。与此同时,也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要更为专业、科学地备课,尤其是在“专项素质训练或比赛”部分,教师要根据技能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分析和挖掘项目特质,通过大强度、高密度的身体专项性练习,或者较为剧烈的辅助性练习,实现运动锻炼及辅助技术练习的双丰收。此形式的体育课,有利于加强学生在体育认知、技能学练、体能提升等方面的能力。

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备受关注的当下,作为学生学知识、学技能、增体能的体育课,我们去尝试和应用“五段式”结构的体育课,不仅是一种科学探索,更是一种使命担当。使命呼唤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同向发力,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奠定基础。

 

 

 

 

(《山东教育》20224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