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人生从这里起航——临沂第二十一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办学侧记
发布日期 : 2022-04-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出彩人生从这里起航
——临沂第二十一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办学侧记
本刊通讯员 孟 军 董艳征 张永忠 李文波
临沂第二十一中学的前身临沂煤矿职工子弟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于1949年2月在临沂解放区成立的。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临沂二十一中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教育业绩。连续15年被评为临沂市罗庄区模范学校和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多次被评为临沂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是临沂市的名校,也是临沂市罗庄区基础教育的“排头兵”,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家门口好学校”。
近日,笔者走进临沂二十一中,在探访这所学校成功之道的同时,探秘学校文化传承的根脉与精髓,感悟这所学校用真情谱写的素质教育新篇章。
培养高素质教师团队
夯实发展基础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一所学校是否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学校的师资队伍。临沂二十一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办学重要位置,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师资,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学校的优质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师资基础。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2019年1月,田树涛调任临沂二十一中校长。在此之前,田校长经历了近10年农村学校校长岗位的历练,牢固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研究学校的发展历史,田校长明显感觉到,学校虽然经历了临沂煤矿职工子弟小学、临沂矿务局技校、临沂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罗庄三中、临沂第二十一中学等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经历了“分设与合并、矿局管理改为政府管理”的历史变迁,但在这里,教育的文化根脉一直不曾中断。承续时势,延续文化,赓续精神,继续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基因的自我壮大,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持续走高,力求实现自我超越,也是势所必然。
临沂二十一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自我超越”的价值追求和工作作风,并以此作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学校的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向着“出彩人生”这个目标迈进。
田校长在农村学校办学期间,曾提出“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长)办学主张,旨在让每位教育者通过不懈努力,进一步把学校发展成为“优质教育典范学校”。“三生教育”办学主张与临沂二十一中长期积淀的文化不谋而合。于是,教育理念的融合与生长,便有了良好的文化传承与和谐共生的基础。
田校长心中的“三生教育”,既有传统教育哲学的延续,又适应新时代教育理念发展的需求,延续的是“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发展的是“生长教育”,这非常适合学校目前的生长状态,契合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代在发展,经济在提升,科技在进步,学生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美好,可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学生了解常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让学生知道生长、学会生长、持续生长,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
田校长认为,在“三生教育”理念中,做人是根基,学习是途径,生活是过程,创造是结果。尤其是“生长教育”,这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形势的新命题、新思路、新理念。要想最终达成生长和发展的目标,就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课程建设、坚持不懈的师资培养、始终不渝的资源拓展,设法让每一个环节,都能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释放独具一格的教育魅力。
为贯彻落实新教育理念,学校每年为教师安排2次外出培训,借此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为教师购书和赠书,也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福利。培训和阅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文化学、教育美学、文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教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改革行动因此有了扎实的理论和广阔的视野。
顺势而为的教学思想
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形势带来的新挑战,临沂二十一中始终坚守“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引领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践行新教育理念。
针对年轻教师队伍中存在的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不足、不能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等问题,学校组建了“导师团”,对年轻教师进行“双引领”。“导师团”由学校骨干教师和区域教育专家组成,目前共有19人。“导师团”的素养特点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思想稳定,既能当“经师”,又可做“人师”。“双引领”包含教育理论引领、课堂实践引领。“导师团”的“双引领”,让教师能真正理解“生本教育”思想,领会生本教育的内涵,不但认同生本教育理念,还要踏踏实实地践行生本教育。
顺势而为,教师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验,开始转变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数学教师汤运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课堂教学中,她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盯住考试分数,课堂上一个劲地灌输,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要学生能感知的,能观察的,能想象的,能操作的,能自主表达的,能自主解决的,能评价鉴赏的,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就一定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自己去表达。汤老师将她的课堂命名为“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非常契合“三生教育”理念。汤老师不仅仅关注学科知识本身,她更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一切。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元的,数学应用同样应该多姿多彩。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计息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各种调查统计表等等,汤老师都拿来作为教学的素材。与现实接轨,数学教学有了更多的“烟火气”、生活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更加高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灵感迸发了,数学课堂变得阳光灿烂、精彩纷呈,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找到了方向。
语文教师孙广宇从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文章中得到启示,尝试着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当起了“红娘”。他通过谈话交流、课堂教学、作业点评、试卷分析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范畴、能力基础、兴趣特长,切实把握学生的知能提升点和提升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让学生在“幸福语文”里快乐成长。
“教学要从‘教本’走向‘学本’,把时间、空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自己,他们才会自主、自由、健全地成长。”田校长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道德,也是教师高尚师德的重要表现。
奋进不止的教育团队
没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没有优秀的教学成绩和卓越的办学品位。
临沂二十一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在校生455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99人,专任教师19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156人、专科学历33人,学历达标率100%。在这个优秀集体中有2名省级优秀教师、5名市级优秀教师、7名市级教学能手、5名市级教学新秀、9名罗庄名师、26名区教学能手、7名区教学新秀。他们共同构筑起教育探索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校办学品位的跃升,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成就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区域知名度。
为充分发挥优秀团队的引领作用,学校开设“名师讲堂”,每学期至少组织6次理论讲课或经验分享活动,让先进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育智慧惠及更多教师,以此促进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学校积极实施“青蓝工程”,以“一对一”新老结对帮扶的方式,促进教师梯队的专业成长。“青蓝工程”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是教学成绩优秀的骨干教师,至少有5年以上教龄。刚刚参加工作5年的教师孙墨艳,因教学成绩突出、教学风格独到而成为最年轻的指导教师。作为50位指导教师之一的孙墨艳,负责指导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左耀耀。
谈起“一对一”参与指导的经历,快人快语的孙墨艳异常兴奋。从备课、写教案到听课诊断指导,还有讲课后的面对面说课与答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孙老师听课指导30多节次,示范讲课与面对面说课40多次,随时的指导帮助更是不计其数。为带好左耀耀,孙老师确实付出了很大精力,耗费了很多心血。但看到新教师快速成长,慢慢形成了稳定的教学风格,孙老师心里很有成就感,她感觉自己也因此成熟了很多。
孙墨艳属于“激情派”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激情四射,班里的气氛很快就能活跃起来,但其徒弟左耀耀却属于“慢热型”老师,讲课重视思维逻辑,讲究有条不紊。孙老师坦言:“我虽然为帮助左老师成长付出了一些,但同样也从左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我们两个人现在是暗地里较劲,比着成长,比着发展,师父和徒弟谁都不甘落后。”
孙墨艳是年轻教师的代表,而唐群、韩小华和巩伟昌3位教师,均已进入天命之年,但却风采依旧、激情如故,他们始终稳稳站在课堂上,始终认真钻研教学技能和管理艺术,像年轻教师那样,自觉提升教育素养,不断锤炼教学风格。3位老教师特别注重用人格魅力影响教师、感染学生。他们每年也都带1~2位徒弟,是同事和学生心目中的模范教师。
这是一个牢记使命、奋进不止的教育团队。大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期望用更勤奋的努力、更无私的付出,为学生发展奠定厚实基础;渴望用更好的业绩,撑起学校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造高品质课堂
搭建成长舞台
课堂是教师挥洒教学激情的舞台,更是学生智慧积累、生命成长的舞台。临沂二十一中的课堂,精彩纷呈,生机无限。进入新时代,伴随着课堂改革的细化行动,教师和学生都开始了大幅度的迈进,实现了大跨度的提升。
改变,因课时压缩而启动
2021年3月5日,是临沂二十一中课时改革启动的日子。在这天的教代会上,田树涛校长提出了“课时从45分钟变为40分钟,短课时与长课时相结合,一切服从学生学习需求”的改革主张。
5分钟减时,不是课堂时间的简单压缩,而是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背后是学生潜能的有效开发和教师创造性的尽情发挥;5分钟减时,是课堂教学结构实质性的整体转型,更是学校育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减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5分钟减时,上午四节课之后、下午三节课之后,各腾出了一节30分钟的“短课时”自习课。学校将这两节课定义为“午清课”“日清课”。上午的“午清课”,由学生自主完成上午遗留的问题;下午的“日清课”,由学生自主完成一天遗留的问题。午清和日清,无疑借鉴了蔡林森校长教学管理思想的精髓,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也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课时由45分钟减为40分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压力。这么多年了,课堂一直是45分钟,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按照45分钟进行规划。现在突然压缩了5分钟,很多教师感觉教学内容讲不完了,一开始难免不适应。
田校长是睿智的,他没有作出更多的要求,只是希望老师们慢慢体会,慢慢适应。他希望老师们能在现实面前学会改变自己,学会调整教学方法,找到最适合学科特点和班级特性的教学模式,真正把“拼时间”改为“增效率”。
在自我改变的体验中,教师们终于明白了校长的良苦用心。教与学之间原本应该是和谐的关系,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必须填平鸿沟,形成一种张力,让“教”成为引导,让“学”成为主导,才能达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目的。适应形势的需求,教学必须从“教本”走向“学本”,教师要放权给学生,让学生放开手脚健康生长、自主发展。
改变,因课时压缩而启动。教师们不再局限于文本知识了,而是静下心来思考,更加用心地研究学情,认真分析并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变成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激发,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因此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课时的压缩,推动了教学从学科逻辑到学生成长逻辑的转变。学生想学、会学、学会,进而达到乐学境界,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课堂,因个性张扬而灵动
没有课堂教学个性的张扬,就没有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学生表现的机会。临沂二十一中研究制订了“教师教学特色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和倡导教师努力创建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尽情挥洒自己的教学个性,尽情演绎自己的教学主张。
在新型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彰显特色的课堂新样态。这种特色课堂以教师名字加个性特征形式命名,如:白岩的自由课堂、姚明纳的亲亲课堂、张苗的欣赏课堂、张红娜的成长课堂、汤运晓的生本课堂、胡晓萌的幸福课堂、范晓珺的问题课堂、李文波的合作课堂、陈永莲的智慧课堂等等。尽管命名不一定准确、科学、合理,但课堂形态丰富多样、个性鲜明却毋庸置疑。
语文教师王建慧,善于用教育美学的眼光审视教学,致力于语文课堂的美学追求,旨在构建一种“诗意”的语文学习环境。
王建慧认为,语文是美的,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应该呈现整体美,脱离了整体,就没有美,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王建慧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把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大胆整合教材,通过名著导读、经典阅读等方式,坚持带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期望以海量阅读实现知识沉淀、素养提升和潜能激发。
除了阅读教学,王建慧还在班级内创设了“读写微博”个性化作业。以班级微博的形式,呈现学生甚至家长的阅读内容、阅读体会和生活感悟,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王建慧的班里,每个学生都在阅读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了做人的品质,历练了做事的能力。
同样是语文教学,不同的课堂有别样的洞天。在教师周银燕眼里,一堂课就应该是一场师生齐心演奏的“和谐交响乐”,空间是载体,知识是媒介,学科逻辑是主旋律,教师是指挥,演奏者是全体学生。教师以爱为立足点,以尊重为出发点,抓纲务本、因材施教,就能带领学生奏出和谐美妙、气势恢宏的交响乐。
周银燕尝试运用“科学分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建构起“学习中心”课堂。周银燕很讲究分组的策略,她实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方法,将班级学生按成绩、能力、个性等特性进行分组,以增加小组内的多样性,强化小组间的竞争力。每次课堂活动,谁组织、谁记录、谁发言,角色分工明确,又能适度适时轮换,目的是让优秀生勇于挑战,让中等生受到激励,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周老师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空间。
在临沂二十一中,课堂因师生的个性张扬而显得精彩和灵动。在教师的统筹安排、和谐布局下,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生生之间和谐互动,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实践者,人人都是体验者。在绽放多彩魅力的课堂里,每一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充分表达成长的欲望和对发展的渴望。
成长,因丰富多元而生动
临沂第二十一中学的课堂,活力迸发、生机无限,其鲜明的教学特色,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六三”策略之中。
“六三”策略是田树涛在区教研室担任教研员时,无数次听课研究形成的成果,也承接了临沂二十一中数十年办学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积累。“六三”策略包括教学“三化”(知识问题化、问题主题化、主题序列化)、管理“三有”(有要求、有指导、有流程)、课程“三联”(联系生活、联系当下、联系未来)、过程“三抓”(抓细节、抓落实、抓反复)、效果“三堂”(学在当堂、练在当堂、巩固在当堂)、评估“三重”(重展示、重激励、重长效)。“六三”策略突出的是学生主体地位,重视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望用好鼓励措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养成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清晰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实施路径,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领导力,激发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生命成长,因快速和多元而显得生动和活泼。
临沂二十一中的教师,立足于课堂,扎根于实践,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历练中,呈现出多样的生长姿态。除了特色鲜明的课堂生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样体现在课堂上。近三年来,学校先后有10位教师获得市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学校每年都有5~8项科研课题立项、结题,教师每年发表教学论文30篇左右。学校有71位教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其中,68人为二级证书、3人为三级证书。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刘振国、张亚非、郑超和陈鲁光4位教师,组成了创客实验组,带领学生研发闯迷宫机器人,既锻炼了学生,同样也锻炼了教师。教师刘振国开发了校本课程《Visual Foxpro》,引导学生走进编程的大门,自己也逐渐成了数据库的行家。每年区教体局考试成绩的统计与分析,都离不开刘老师和他的数据库。
在教师的引领下,临沂二十一中学的学生的生长可谓百花齐放。学校先后获得临沂市罗庄区第二届中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冠军、临沂市第五届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山东分站赛团体一等奖。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学生在航模、创客、七巧板、3D打印、编程等项目比赛中获得奖项1000余项。
临沂二十一中的学生,有考入普通高中的,也有升入职业学校的,但没有一个辍学的,也没有一个选择中考之后就停止求学的。
通过普通高中考入清华大学的赵诗华,在回校看望老师时说:“我之所以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深造,得益于学校创意美术、趣味数学、艺术欣赏等多门融合类校本课程的开设。这些课程让我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我有了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机会。”
通过职业中专进入大型私营企业、现已成为中层干部的王伟说:“在母校的课堂上,我体验了探究、学会了创新、懂得了合作。这些素养,让我在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
创建高品质文化
奠基精彩人生
学校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承。在临沂二十一中的发展历史上,校园文化虽然看似无形实则无处不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心灵。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创建以超越为主要特色的高品质文化,成为奠基学生精彩人生的必然要求。
让超越成为习惯
在田校长看来,“学校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过程。超越的前提和实质都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我超越,进而实现自身卓越。”
超越,从改变自身开始。教师的超越,无须多言,临沂二十一中的所有教师,没有一个甘愿停滞不前。学生的超越,才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成绩好的,每天都应有超越,后进生,更需要有超越,需要长期不懈地超越。
为促进后进生转化,教师孙广宇构建了“改变之星”评选机制,每周组织一次“改变之星”评选。在活动中,学生根据发现并愿意改变的缺点,自主制订改变计划;经过1周的自我改变,班委评议,决定“改变之星”是否胜选。
刘飞(化名)是第一个参与改变的同学。周一,刘飞自我剖析身上有这样几个缺点:调皮、纪律差、贪玩不爱学习、书写潦草、成绩倒数。同学讨论发现他身上也有优点:喜欢读书,有练字功底,爱帮助老师。班主任帮助刘飞制订改变计划:改变纪律差、爱说话的缺点,每天给同学讲一则百科知识;改变写字潦草的缺点,周五展示一幅书法作品。
改变开始了。同学们对刘飞讲的“大王花”“沙尘暴”等科普小知识非常感兴趣,周五刘飞的书法展示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一周下来,刘飞的改变非常明显。经表决,大家一致同意刘飞当选为本周的“改变之星”。
一学期下来,刘飞各科成绩不断超越,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学生了。
教师孙广宇坦言:“改变不靠一朝一夕的激情,超越同样在于长年累月的坚持不懈。只要教师有超越自我的信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陪伴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超越。”随着班级“改变之星”人数的增加,班集体得到了整体优化,班级学生实现了整体超越。
谈起学生转变的经历,课程中心主任孟军深有感触:“超越不是某一个学生的事,所有学生都有责任和能力实现对自己的超越。”
前文中提到的赵诗华,曾经是教师孟军班里的学生,随打工的父母从外县来到罗庄区,入学成绩不错,但性格内向,缺乏信心,平时在班里不敢说、不敢动,成绩提升很慢。初一下学期,孟老师委任他为班长,班里的事情放手让他去干。孟老师还选择女生张琪担任副班长,作为赵诗华的副手。
张琪爱好体育,性格外向,活泼,大胆,敢于担责。班长和副班长在个性特征和做事风格上相互补充,班里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在相互扶持、努力做好班级工作的同时,两个人在学习上互不相让、暗暗较劲比拼,两个人的学习成绩既相互超越又不断自我超越。
沈东方也是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上课听讲不专心。孟老师将沈东方调到赵诗华同桌,利用赵诗华听讲特别认真、解答思维敏锐、做题逻辑分明的特点,影响和带动沈东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沈东方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回答问题有条理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跃升。
在赵诗华的带动下,张琪、沈东方都顺利考入普通高中,最终圆了上大学的梦想。
让素养打牢根基
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临沂二十一中非常重视教学与管理的连续性。小学53个班,初中31个班,每一个班主任都特别重视细节,大家希望用持续不懈的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为出彩人生打牢根基。
学生的习惯培养,从新生入校第一天开始:上下楼梯靠右行;自己的东西有序存放;知道保护自己,懂得方便他人;做小小保管员,守护责任,服务同学;每天诵读练字,传承文化,提升素养;每日一题,培养能力,增长智慧……
在小学部张红娜的班级里,管理分工极为细致:桌凳摆放、卫生工具保管、图书角管理、花卉管理……甚至连空调开关、开灯熄灯、粉笔盒整理,都分工到每一个学生,班里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在亲身实践和耳濡目染中,学生养成了卫生习惯、秩序意识、责任意识。
在初中部吴月香的班级里,素质养成的一贯性、连续性特别明显。吴老师非常注重分阶段、分主题、序列化进行教育指导,让每位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发展能做到“无缝衔接”。
吴老师的培养计划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变化特征:七年级,注重习惯养成,继续巩固小学部培养出来的生活习惯,但更加突出学习习惯的养成,目的是为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年级,注重青春期性别教育;九年级,重视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有正确的选择,个人职业生涯应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日常教育教学中,临沂二十一中既重视智力因素,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素质培养同样以序列化方式推开。在实践性课程建设上,学校依托自身资源,重点打造了“纸上花开”“智乐元素”“舞动青春”“畅想校园”“学海无涯”5大板块,组建了18个社团。围绕核心素养教育,学校不但开设了书法、美术、音乐、陶笛等特长课程,还特别注重从书圣王羲之故里中发掘教育内涵,积极营造校园书法文化氛围,陶冶学生身心,使其形成良好综合素养。
教育序列化推进,为学生的素养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临沂二十一中的学生,走出校园后,都能以积极的心态、进取的精神、顽强的斗志,在各行各业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让生命持续发展
走进临沂二十一中的大门,迎面那块巨大的文化石上镌刻的“崇德尚学、远志笃行”八个大字,熠熠闪光,这是学校的校训。这八个字,经学校进一步凝练后,又概括为“德、学、志、行”四个字,沉淀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这四个字意蕴深刻,也与学校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
在矿务局主办、主管学校时期,新任教师上岗后第一件事,就是下到矿井体验生活。两个月的锻炼时间,教师与矿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进入新时代,矿务局教育人的实干担当、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敢于争先的精神,历久弥新,光彩依旧,仍在以文化特有的力量,影响和激励着后来者,在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实现跨越的进程中,促进学生实现生命的持续发展。
学校始终把礼仪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庆典、表彰会等契机,开展礼仪教育。学校通过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训练,组织开展每周一的“同写一个主题”升国旗仪式,还有入团仪式、入队仪式,在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营造崇德重礼的文化氛围。学校还通过入学礼、拜师礼、成童礼、少年礼等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大力营造学礼、明礼、尊礼、用礼的浓厚文化氛围,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学校开设了地方课程《环境教育》《齐鲁历史名胜》《职业生涯》《齐鲁历史人物》和学校课程《珍爱生命》《学经典练书法》等,从不同的角度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学校充分挖掘当地沂蒙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形成了《沂蒙精神教育校本课程》,让沂蒙精神和沂蒙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学校致力于开展国学经典和沂蒙红色经典传承教育,让学生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历练道德素养,涵养人生根基,升华家国情怀。
学校创建了“青芽文学社”和“新芽文学社”,定期组织编辑《青芽小报》和《青果报》,发表学生的文学作品。借助文学社平台,学生在发现、体验、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从“文学青芽”到“文学小苗”渐渐长成“文学绿树”,继而培育学生的气质和精神,逐渐丰盈内在素养。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孕育了个性鲜明的学生,学校因此成为当地普通高中十分欢迎的生源地。
长期的文化滋养,让临沂二十一中的学生拥有了扎实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素养基础。无数学生的出彩人生在此起航,他们从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信心百倍的扬帆远航。
结束采访,回望临沂二十一中大门,笔者深为这张色彩绚丽的教育名片而感叹。一所学校的腾飞,既需要管理团队的理念创新,又需要教育团队的精诚合作,更需要学生集体的积极上进。临沂第二十一中学的办学成就,就是教干教师协作共进、全体学生发奋努力的结果。
2020年8月,临沂二十一中提出“卓越特色文化”培育方案,期望通过不断的特色文化淬炼,让学校、教师、学生都能持续超越自我,逐步成就卓越。相信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下,每个师生都能锲而不舍地超越自己,学校也能在超越中成就卓越的教育品牌。
(《山东教育》2022年4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