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应用

发布日期 : 2022-03-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实验中学   聂   辉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几点地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

以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并理解生活中的地理,帮助学生跨越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鸿沟。

例如,在讲《天气的变化》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教师问:“明天是星期六,同学们想去哪里亲近自然放松一下呢?”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无论是去登山、野营,还是逛公园、去游乐场,都需要好天气才能成行。此时,教师话锋一转,抛出另一个问题:“大家都喜欢大自然,在出游之前,你们收看天气预报了吗?你们知道第二天的天气如何吗?出游计划明天能成行吗?”刚才还热烈讨论的场面顿时降温,甚至有学生认为管它什么天气,跟我们的户外活动有关系吗?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我收听了天气预报,得知受台风影响,济南将有大到暴雨,还有短时大风。”此时,看着室外晴朗的天气,有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您看现在阳光明媚啊,明天真的会有暴风雨吗?”教师回答:“天气变化多端,如果大家不相信,明天我们拭目以待。如果明天真的刮风下雨,我们的出行计划还能不能正常进行呀?”学生们非常失望地回答:“不能了。”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教师提出合理建议:“在暴雨天气外出是很危险的,但是大家不要失望,我们可以在家里看课外书,看电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接下来,教师投影出周六全国重要城市天气预报图,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明天有雨的城市不只济南,还有很多城市。最后得出结论: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天气不同,同一时间的不同地区天气也不同,所以,天气是多变的。不同天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同学自然就掌握了天气的特征。这样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现象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既利于课本知识的掌握,也便于学生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

二、突出地理的直观性和系统性

如今,现代化教学方法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仍需利用生活现象来解释教材中抽象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地理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室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在教室中营造合适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例如讲《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世界各地的风景图,根据各地的气候类型及景观特征进行分类。图片包括我们家乡的春发夏长秋叶冬雪,感受温带的四季轮回;还包括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白熊,感受寒带的冰天雪地。十几幅特色鲜明、风景各异的图片会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迅速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图片所展现的景观特征,如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景观的不同,不同气候地区建筑风格的差异等。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足不出户却能生动地认识世界,从生活的角度感受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在教学中重视情境创设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件,创建要探索的问题或者地理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地理探索活动与生活密切相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研究活动。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主要来自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应以生活为导向从学生身边寻找与教材相关的情境,甚至可以将教学场所扩展到学生居住的地区,给学生安排任务以鼓励他们自行探索新知。

例如,在讲述《中国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笔者让学生扮演精准扶贫镇长,假设“给你一片山区”“给你一片平原”“给你一片河滩”,怎么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学生积极思考,各小组热烈讨论,献计献策,最后选出代表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小组的规划。学生展现完毕,教师和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补充完善他们的规划。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度高。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章丘,地理环境复杂,南部是山区,适合发展林业、旅游业、采矿业等,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慢;北部是平原,适合发展农耕业,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经济水平较高;还有大量湖泊、河流,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旅游业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加上地理课堂的学习,制定合理的规划并不困难。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渗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世界,甚至影响世界。

四、选择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案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选择以生活为导向的案例是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案例的选择不仅要实现课程目标,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学习条件。

例如,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教师可以提问或渗透昼夜长短、太阳高低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有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一次上课时突遇短时极端天气,当时的天气变化很大。刚上课时还艳阳高照,稍后天色就暗了下来,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约半个小时之后,雨停云散,太阳出来了。大约一小时的时间经历了阴晴风雨,完美诠释了天气的变化多端。这样的极端天气并不常见,笔者立刻抓住时机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节课的天气充分体现了它的什么特点?”“多变性!”抓住教育时机,学生不仅学以致用,而且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再比如,笔者会让学生对比冬季、夏季早上上学和下午放学时的天色明亮程度,对比暑假、寒假早上天亮和晚上天黑的时间,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变化的理解。对比夏季正午和冬季正午太阳的热量差异,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出太阳高度的差异以及产生热量的差异。通过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冬去春来,冬寒夏暑,也许经常被我们忽视,但当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后,当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时,学生自然而然会联系、对比、思考、判断,潜移默化地感受生活。

选择典型的生活事例是优化生活型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只要地理教师精心准备、比较、选用恰当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学习地理的智慧之门。

初中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注意引用生活现象,在教学时适时引入生活元素,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新课改目标的指导下,在教学时间、空间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下,教师应在地理课堂中创造逼真的生活情境,为地理课堂提供勃勃生机,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分析思考生活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山东教育》20223月第1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