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2-03-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 何德利
数学素有“训练思维的体操”的美誉,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一生受用无穷。”因此,教师上课绝不能照本宣科,为“教”而“教”,而应紧紧抓住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对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思维训练。下面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
一、望,即观察、观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感观
观察什么呢?(一)大部分新授知识,可要求学生课下看即预习,课中看即理解,课后看即复习。(二)看实物、教具,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三)看图形,数学的许多知识要借助图形,如平面几何、函数图象等都离不开图形,要靠图形来观察、识别、分析。教师要教给学生作图、看图的方法、技巧,让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培养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四)看教师,教师看学生是为了实地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分析学生的思维动态及信息反馈。看是双边活动,学生看教师,观看教师的身体语言(表情神态、手势、动作),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紧跟教师的思维进行思考,受教师的熏陶而与教师沟通。(五)看板书,数学课的板书要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新授课的内容要完整地列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看教师的板书,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形成整体印象。在师生的相互观看中,双方都在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应多教给学生观看、观察的方法、技巧,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即设疑提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环节
学生受认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的局限,数学知识的盖子如何揭开,常常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那么何时问呢?(一)引入新课,学习新知识,要利用旧知识设问。数学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可抛砖引玉、铺路搭桥,直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省时快捷,缩短思维路径。(二)运用实物、教具时,边提问边观察,可培养学生感性的直觉思维和理性的抽象思维。(三)前后关联的知识可以问,通过对关联知识对比学习,可辨别其差别与真伪,训练学生类比、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克服思维的盲目性,使学生思维更加广阔,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四)学生易出差错的地方要问,可以反复地问,以免学生误入歧途。学生在长时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易受定式思维和日常术语的消极影响,在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的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不仅要从正面理解其意义,教师还要举出相近、相反的例子,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去判断,做到去伪存真,达到正确理解加深印象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五)练习中出现问题可以问,疏通学生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六)课堂小结可以问,通过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所学知识,训练综合归纳技能。教师在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中,应设计有目的有意义的提问,“问”可以是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整体的、局部的、一般的、特殊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问”的语言切忌含混不清,不着边际。“问”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只顾自己问学生,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问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问”。学生可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在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生疑,教师不断地解疑,使教学的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通过大量的师生相互的“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兴趣,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议,即有问必有答,但切记让学生先议后答
“议”就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也可以师生共同议论。哪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议论呢?(一)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可以议论。通过“议”,可以增加课堂的民主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还可以统一学生的认知,加深理解。(二)涉及面比较广的问题可以议论,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分类讨论等。(三)对似是而非、混淆不清的概念可以议。(四)研究性问题的学习主要用议的形式解决。在议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要控制好课堂,引导学生朝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向上议论,做到收放自如,切忌放任自流。
四、授,即讲解、传授,充分发挥教师的调控功能
在议论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而学生议出的结果正确与否还要教师评判、讲解。(一)揭示问题的实质要讲。(二)重要内容要讲。(三)难点要讲。(四)关键点要讲。(五)总结概括要讲。(六)澄清概念是非要讲。(七)学生有疑问要讲。(八)课堂小结,可由学生讲,教师补正。讲解历来是教师的特权,要打破这一垄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上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讲解时要精讲和重视学情,切忌填鸭式、和盘托出式地讲,教师既要注意讲解的节奏,又要注意讲解的时间,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五、练,即多角度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
什么是练?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记忆知识、阅读教材、完成作业、实习操作、考验检测等都是练。哪些问题要练?(一)学习新知识要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二)巩固新知识要练,根据遗忘规律,新知识学习后应安排一些练习。(三)易出错、易混淆的题型要练。(四)数学的思想方法、技巧性问题要练。(五)典型的、综合的问题要练。(六)重点的问题要练。“练”时切忌“题海战术”“为练而练”,而应勤练、善练、精练。“练”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滞留现象,如公式的逆用、变用、活用、性质,定理的综合运用,辅助线的添置等,学生开始并不能变通应用,在不断的磨炼中,教师适时地针对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关键处及时点拨可使学生茅塞顿开,如释重负,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领会也特别深刻,所学知识就能扎实牢固。
六、结,即总结、归纳,促进学生思维升华
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归类、系统化,扩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何时小结?(一)讲完某个知识点后小结。(二)每堂课尾应小结。(三)学完每个单元应小结。(四)学完每章后应小结。(五)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能技巧应小结。这样,适时地把所学知识技能“理一理”,就能使其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整体印象,就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小结可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变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每时每刻都贯穿着师生的思维活动,以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作用,教师是学生思维的主导,学生是训练思维的主体,而学生思维量与质的多少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全面深入钻研大纲、教材,掌握教材的实质,纵横联系,融会贯通。(二)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发展情况。(三)与学生打成一片,研究、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水平。
(《山东教育》2022年3月第10期)